在中国黑河湿地保护工程建设巡诊会上的发言
张鸣实
(二00九年五月七日)
黑河是全国第二大内陆河,流经3省11个县,全长695千米,径流量37亿多立方米,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流域内人口已达到200万。
张掖市黑河湿地的生态功能极端重要,可概括为黑河因湿地而畅,流域因湿地而兴。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对黑河湿地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湿地资源的严重退化,造成流域40%的土地出现了水土流失和沙化现象,对生态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为了保持全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市委、市政府从战略层面科学判断和决策,提出了实施黑河湿地保护工程。为了贯彻市委陈书记讲话精神,按照市委统战部安部长的安排部署,九三学社张掖市委员会从社员中推选出了农、
林、水等专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组成了巡诊组,在张掖市黑河流域湿地管理局、湿地保护工程甘州区项目建设管理处、甘州区水务局、林业局的配合下,对湿地保护暨滨河新区建设工程(以下简称湿地工程)开展了为期2个多月的巡诊工作,现将巡诊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程建设的成效
湿地工程,从去年下半年全面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工程建设行动快、势头盛,进展顺利,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四大突破:
1、创新发展观,培育增长极,在科学发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未来“金张掖”将是把翡翠般的湿地镶嵌在以滨河新区、甘州古城、东北郊工业园区的镏金托架上,形成一个“金镶玉”般的生态城市综合体,通过湿地向城市之中渗透,构筑一个华丽的“水韵金边”,催生一个最理想的商贸、旅游、人居“金边带”,彻底舒展城市躯干、挣脱老城的羁绊,为做大城市,做强商贸,打造物流之都,适宜人居之城,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引智入张,科学决策,在规划布局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张掖黑河湿地的独特性,决定了有其长,也有其短,保护、开发、利用的成效,决定于如何扬长避短科学制定规划。在这方面,我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引智入张,汲取前沿专家学者的战略思维,生成了顺应自然,以湿地为魂的城市建设新思维。通过适时调整城市建设规划,把湿地保护纳入了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并高度集成化地制定出了黑河流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引水补水、滨河新区建设等规划。
3、保护优先,标本兼治,在生态恢复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科学界定湿地保护区域,完善落实了保护措施。以“关公刮骨疗伤”的胆识、“壮士断腕”的勇气,来治理污染,确保了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达标排放。开展退耕还湿,增加了湿地面积。杜绝采伐林木、乱开乱挖、乱建滥占等行为,保护了湿地资源的完好性。编制湿地植物补植规划,落实了补植措施,提高了植被的覆盖度。
4、完善机制,高效运作,在工程进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市县(区)都成立了湿地保护工程建设领导机构,完善办事机构,形成了网络健全、信息共享、责任明确、高效运行的组织系统。通过积极汇报争取,《甘肃黑河流域湿地保护一期工程》已批复实施,二期规划已编制上报。《黑河流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张掖黑河流域湿地恢复工程项目》已进入审批阶段。黑河流域国家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和滨河新区的建设全面展开,“三道”和“湖区”建设工程进展顺利。滨河大道、水韵街、滨湖路的路基已全部完工,配套绿化工程与灌溉工程同步推进,一座祁连雪域之下、大漠戈壁之上的现代生态城正在孕育而生。
二、意见与建议
湿地工程要取得预期的目标,必须统筹湿地与城市、产业、人的关系,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权重中求出一个最大公约数。因此,在湿地工程规划和建设中,应围绕“一个主题”,树立“四种理念”,理顺“六大关系”。
(一)围绕 “玉雕”一个主题
如果说黑河流域湿地是大漠戈壁之上的一块巨大的“璞玉”,那么湿地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就是要如何精心雕琢这块“璞玉”,使其成为城市的魅力、经济的引擎、民生的基础。要多视角地审视“璞玉”的“成色”、“造型”和“特性”,规划上立意要高远,构思要细腻,润色要相宜。“大疏大密”,剔除瑕疵,突出品质,精美绝伦。建设上质量、水平要高,即“刀法”要精准,精雕细刻,巧夺天工,创造出一件水天一色的玉雕珍品。“金边带”要高标准集中建设,而保护区域尽可能保持原生态,除必需的车道、马道、人行栈道和游客服务设施外,少留人为的生硬雕痕。
(二)树立“四种理念”
1、树立顺应自然,生态优先的理念。在建设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重保护、少干预,促进湿地生态平衡,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确保湿地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
2、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通过替代产业的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来解决民生问题。要借助当前国家的农村危房改造、廉租房建设等项目,把湿地公园中的村(户)改造成为独具西域特色的生态村(户),发展生态、人文、农耕等特色旅游业,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根本上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型。
3、树立品质至上,弘扬历史文化的理念。注重文化传承,认真研究整理甘州古城的文化、历史、建筑与湿地生态的融合性,湿地公园的建筑风格要与古城中的木塔、大佛寺遥相呼应,反映丝路古城的历史文化,体现独特性和差异性。城市建筑中也要增添历史的人文元素,渗透出历史文化的积淀,使人们畅游在民族演义历史长河之中。要坚持风格服从于特色、内涵服从于人文、进度服从于质量、建设服从于规划,打造一个“世纪精品、传世之作”。要解决好规划设计的超前引领性,确保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绿化先行设计和施工。要按照“大而全”,布局定位“金边带”的商贸旅游区、餐饮娱乐区、高档居住区,建成一个生态、历史、人文景观鲜明的城市综合体。
4、树立趋利避害,科学预防的理念。滨河新区处于黑河的冲积面,防汛要求高,目前防洪坝的防洪标准偏低,应完善提高。现存的330输电线路对新区建设影响大,应适时改线。对湿地工程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应谨慎应对,如湿地补水、围堰造湖、回填阴沟,都会较大幅度抬升地下水位,加速水的蒸发,可能会带来盐渍产生和漂移,应加强次生盐渍化的基础性防治研究,提前采取预防性措施,构筑防风林带,降低风速,对湖面进行植萍植荷,减少蒸发面积,加大疏浚,减少季节性积水。
(三)理顺“六大关系”
1、理顺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与经济社会的负荷之间始终存在相位差,要权重成本和效益,处理好湿地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做到生态优先、开发利用并举,追求湿地原生态,发掘湿地副产品,提高湿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发展水岸经济,整理包装土地,提升附加值,使其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反应器”,实现湿地可持续的利用。要全力推进东北郊工业园区“腾笼换鸟”和产业置换,加快推进“两翼发展战略”和“弯道超越战略”,使“金张掖”血脉(经济发展的能力)、气脉(投资建设的吸引力)、精脉(生态环境的亲合力)和文脉(文化传承的感召力)通达旺盛。
2、理顺湿地应急保护与常规保护的关系。大力推进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湿地监测网络,把抢救措施落实到位。要把政策法规和标准化建设作为湿地保护管理的长效措施,实现保护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要探索建立湿地的生态补水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使湿地保护成果稳的住、不反弹。加大湿地保护工程建设,加快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理顺湿地保护与生态张掖建设的关系。湿地工程是建设生态张掖的先行者,建设生态张掖又是湿地工程实施的基础。要完善生态张掖建设的机制和体制,建立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强祁连山北麓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好森林、草原、雪山和冰川。加快产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转变增长方式,加强大气、水体等污染源的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设立严格的污染“红线”和生态“禁区”,用铁的制度、铁的纪律、铁的手腕、铁的面孔保护生态,治理污染。弘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保住绿水青山的政绩观,塑造“金张掖”天蓝、水清、地绿、景美、人和的全新面貌。
4、理顺湿地工程建设与基础设施配套的关系。湿地工程硬件、软件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地下配套工程的基础性作用。尤其地下管网更是动力、通讯、信息、循环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需求钢性强,事后很难扩充。多年来城市建设因规划、资金、观念、体制的制约,普遍存在地下配套工程的硬伤,出现了建了挖,挖了建的怪圈,百姓戏称为城建的“拉锁现象”,我市要汲取教训,整合资金,发挥整体效益,集管网之大成,一次投入完成,今后扩充使用。
5、理顺湿地补水与水污染治理的关系。流水不腐,循环利用。要对城区的八大明渠进行疏浚,恢复原有渠系,打通城区通往湿地的水循环系统,实现城区地下水自然排放,降低城区水位,补充湿地水源。通过修建桥涵、恢复渠系等措施,贯通湿地各个区域的水系,使湿地能够纵向联通,横向补水,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自然循环。科学制定补水规划,建立补水制度,及时引水、补水,维护湿地生态水平衡。完善城区污水管网体系建设,实现清、污分流,清水直排湿地补水,污水处理后,中水流入湿地再次进行生物降解和净化。对到期污染治理不达标的企业坚决实行“红牌罚下”,确保湿地水体污染状况尽快得到全面改善。
6、理顺新城建设和老城提升的关系。新城建设是一项把生态恢复作为推进城市建设支撑点、经济发展增长点和科学发展新亮点的战略工程,探索出一条“建大新城,带富老城”的科学发展之路,因此必须举全市之力,一气呵成,使其早日发挥经济的牵引作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老城强盛,新城才能旺盛”,要通过完善老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老城提升改造步伐,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程,增强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要通过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把城乡结合部的村镇全部纳入城市建设的规划,促进城市的辐射和扩张。要抓好“金边带”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杜绝未批先建、乱批乱建、圈而不建,为城市的跨越发展贮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