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湿地忧思

媒体:原创  作者:大自然行者
专业号:皇华岛主
2009/11/24 23:44:02

2009年10月下旬考察了东洞庭湖湿地,10月22日下午,踏着夕阳走进了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的东洞庭湖湿地。远望,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近看,夕阳余辉下的芦苇沼泽,静谧安宁。深入芦苇丛,跋涉其中,不时惊起水鸟。沼泽地充满神秘,充满诱惑,也潜藏生机。苔草湿地与芦苇斑块团块状交混,翠绿色与金黄色辉映,空气中弥漫着沼泽地的生草与腐叶的混合气息,令人微醺。深入芦苇沼泽中心,枝叶交迭,芦根纵横;仰首看夕阳下的芦花剪影,姿态万千。已是深秋时节,迁徙候鸟开始陆续飞来。

斑块状交混的芦苇湿地(摄影者:袁兴中)

 

洞庭湖芦苇湿地深处(摄影者:袁兴中)

 

然而,就在这勃勃生机中,却潜伏着危机。水在一点一点消退,那些依赖水而存在的生灵已经受到了巨大的胁迫。地势较高的湿地因为缺水而显现干枯景象;原来连片的水域,因为水位持续降低,而出现了若干孤立的小水体斑块。那些孤立的水凼,在深秋夕阳映照下,泛出蓝黑色光泽。来不及随水退入大湖中的小鱼儿拥挤在这些孤立的水凼中。

逐渐消失的水凼(摄影者:袁兴中)

凝望孤独的水凼(摄影者:袁兴中)

 

孤立水凼的水在慢慢消失,可怜的小鱼儿紧紧地拥挤在长满狐尾藻的水凼,苟延残喘,张着大嘴,迷惑无奈地看着天空,发出无声的叹息:我们曾经生活的欢快的湿地家园到底怎么啦?身边的一部分鱼儿已经永远的闭上了曾经那么鲜活的鳃盖、停止了呼吸;还在最后挣扎的鱼们,也许明天、后天,就将失去最后的家园。

逐渐消失的湿地家园(摄影者:袁兴中)

 

最后的挣扎(摄影者:袁兴中)

 

迷惑无奈地看着天空,发出无声的叹息(摄影者:袁兴中)

 

我痛惜即将失去快乐家园的鱼们,也更深地忧虑人类未来的命运。曾经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经历了从水乡泽国,到围垦退缩的沧海桑田巨变,洞庭湖的变迁折射出了“自然-人工”二元干扰的光影。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自古以来便有“洞庭天下水”之说,作为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通江调蓄湖泊,洞庭湖与长江有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复杂联系。由于人们不断围垦,近百年来湖盆已显著收缩。洞庭湖原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现已退居第二。1825年时湖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890年为5400平方公里,1932年为4700平方公里,1960年已减为3141平方公里,如今湖水面积仅有2820平方公里。昔日号称“八百里洞庭”,今已分割为许多大小不同、各自孤立的湖泊,水位变幅达13.6米,有“霜落洞庭干”之称。如今,三峡水库水位调节,上游江河来水偏少,导致湖水面面积较丰水期大幅缩减,大片洲滩湿地裸露干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正陷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水危机。如今面对愈来愈明显的全球暖化,洞庭湖湿地的前景令人更加忧虑。

“君昔来游可有胸吞云梦意,君今来游可是心波不动时?春自生,冬自槁,须知湖亦如人老”,这是清代诗人袁枚《过洞庭湖甚小》中的诗句,与历代吟咏洞庭湖壮美景象的诗词相比,令人回味时不免心存深深的忧虑。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自然生态决定人类文明的兴衰;古埃及、古巴比伦、中美洲玛雅文明等古文明之所以失去昔日的光辉,或消失在历史的遗迹中,其根本原因是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系统。洞庭湖作为母亲湖和“长江之肾”,是人类与自然界各类物种共同的家园,保护好母亲湖的健康是我们每一个人应积极承担的责任。

面对如此困境,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保证洞庭湖区河流湖泊最小生态需水,维护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形成人、水、鸟、鱼共生共荣的和谐景观,给未来的洞庭湖和后代绘就一幅更为美丽的画卷。当我们最终成为一抹消失在浩渺宇宙中的云烟时,当子孙后代盘点地球上所有生态水域带给人类的精神文明之时,我们是否会觉得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子孙,无愧于未来……

东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采桑湖站湿地景观(摄影者:袁兴中)

阅读 46381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