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弘扬向海湿地文化为己任
向海湿地文化始于五千年前通榆有人类活动的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向海湿地的自然现象,包括了向海周边的广袤地域。行政区划的形成,大大晚于人类活动的本身。可以说,向海湿地文化就是通榆地域文化。向海湿地文化,包括通榆县行政区划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市场、饮食、民俗、旅游等一切文化现象。无疑,弘扬向海湿地文化就是弘扬通榆地域文化,对于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全面实施“生态立县”战略,认识通榆、宣传通榆、建设通榆,打造通榆的文化名片,推动通榆的经济社会发展,对青少年进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革命传统和县情县是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实践证明:只有打造向海湿地文化这张品牌,才能真正把县委、县政府确立的“生态立县”战略落到实处,增强通榆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因此,我们要以弘扬向海湿地文化为己任,紧紧围绕湿地文化挖掘素材、确立主题、创作精品。挖掘、研究、弘扬向海湿地文化是一项浩繁、系统、复杂的文化工程。所以,必须有严谨态度、求是精神、扎实作风和研究能力。
要长于学习探索。学习历史知识,是提高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熟悉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学习、掌握和懂得历史,才能够总结、探索和研究历史。因此,要认真学习《世界通史》、《中国通史》、《中国东北史》;要认真学习文学创作理论、创作经验和创作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开阔视野,掌握技巧,增强研究能力和创作水平。同时,要向人民大众学习,在群众中汲取文学营养,在社会上大力挖掘、搜集、整理群众文化中的瑰宝。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立的“生态立县”战略,站在时代的高度和正确的立场上,运用正确的方法去挖掘、研究和弘扬向海湿地文化。
要勤于调查挖掘。通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有人类活动以来汉、蒙古、回、朝鲜、满等十三个民族在这里融汇聚居、繁衍生息,积淀了
厚重的向海湿地文化,形成了吉林省西部独特的
文化现象。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军事文化、社会文化、市场文化、旅游文化、饮食文化、酒茶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现象,内含十分丰富。我们要用锲而不舍的精神,走出书斋,到社会中去、到人民中去、到实践中去,去深入挖掘、广泛收集、认真整理、全面开发和科学利用向海湿地文化资源,创作出独具通榆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学作品,打造通榆文化名片,增强向海也就是通榆在世界的知名度,为推动通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要善于考证研究。向海湿地文化历史久远,涉及面广。挖掘、整理和考证、研究向海湿地文化,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历史地、客观地、深入地考证研究向海湿地的形成、变迁及通榆县境内的文物古迹、近代文物、重要事件等各方面的宝贵资料,进一步全面反映通榆五千年来人类活动的历史脉络,用考古和史实论证通榆自新石器时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向世人昭示通榆人类活动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挖掘整理和考证研究鲜为人知的向海湿地文化现象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通过对向海湿地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沐先辈之光辉,激后代之奋起,激发全县人民热爱家乡、赞美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要勇于演译升华。只有把向海湿地文化放到全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背景中去研究,才能使向海湿地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接轨、与世界文化接轨,才能站在全国的高度乃至世界的高度去审视通榆,向全国和世界推介通榆,增强通榆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要通过学习探索、调查挖掘、研究考证,对向海湿地文化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用各种文学样式将向海湿地文化中得天独厚的自然、历史、人文优势表现出来,为现实服务,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新跨越服务,使通榆快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