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为了鄱阳湖碧波荡漾(今日聚焦)

媒体:人民网江西视窗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8/11/18 19:32:44

——江西省环鄱阳湖地区生态建设纪实

  鄱阳湖核心保护区南矶山岛上的原生态场景。本报记者 邓建胜摄

                           本报记者 刘建林 邓建胜

        江西鄱阳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

        它是国内第一大淡水湖,拥有四五千平方公里的水面,长江15.5%的径流量来自这里;它还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每年有20多万只候鸟来此栖息。如今,它已成为江西省最重要的粮棉油产区和基础最厚实的产业聚集区。

        对于这一泓湖水,党和国家领导人殷殷嘱托:“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

       “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城乡统筹、造福子孙后代的必然要求,不仅关乎环鄱阳湖地区、关乎江西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关乎我国东南腹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改善。”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说。  

        山江湖工程再造绿色生态

        绿色生态,是最让江西人自豪的“第一品牌”。今天的江西,全省森林覆盖率高达60.05%,居全国第二;一至三类水质占全省总流量的76.8%;全省生态示范区的面积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57.3%;“十五”期间国家规划的11个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中,江西占了2个。

        然而,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江西省却面临着“兴国亡国、宁都迁都”的严重生态危机。

        兴国、宁都是江西省的两个山区县。“亡国”、“迁都”的原由是水土流失。而导致这场严重生态危机的根源,就在一个“穷”字上。

        兴国县高兴镇高多村农民钟文峰对“亡国”的往事仍记忆犹新。上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时森林遭受破坏,后来随着人口增长,灌木和草丛也不能幸免,全县的森林覆盖率只剩27.5%。失去植被保护的紫色页岩石迅速风化、流失,导致河床淤塞,土地沙化。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封山育林,现在不但山绿了,水清了,河床也比以前深60多厘米。”钟文峰说。现在兴国县的森林覆盖率为73.4%,到处郁郁葱葱。十几年前钟文峰承包的200多亩荒山,如今成为“立体农业”的样板——山上是高大的杨梅树,树下养了猪和鸡,山下的池塘养鱼和鸭、鹅。

        这一切,要归功于20多年前江西省开始的“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从1983年起,江西先后实施了“灭荒造林”、“山上再造”、“跨世纪绿化”三大战役,挽救了江西几乎崩溃的生态系统,成为我国流域综合治理的先行者和全球生态恢复、扶贫攻坚的典范。据统计,25年来,全省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31.5%上升到现在的60.05%,鄱阳湖整个大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由24.18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5万平方公里。鄱阳湖湿地入湖出湖泥沙量和湿地泥沙淤积量分别比20年前减少了41%和42.3%。与此同时,650万人口实现脱贫。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始启动

       进入新世纪来,鄱阳湖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长江持续低水位导致湿地面积缩小、生物及越冬候鸟数量减少以及初露端倪的水体富营养化。2007年,由于干旱和长江上游来水减少,鄱阳湖水位跌到了历史最低点——湖面还不到50平方公里,只有其水位最高时的1%。

       其二,环湖42个县市、近2000多万人口的生存需求和各取所需的发展冲动,导致各种无序、盲目利用鄱阳湖的问题层出不穷。你种树、他挖沙、我围湖,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的完整性和自然性。 

        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如何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统筹环鄱阳湖地区的发展,成为江西省委、省政府及民众热议的焦点话题,构建“昌九经济带”,建立“环鄱阳湖城市群”、“ 环鄱阳湖经济圈”等构想不绝于耳。为从根本上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今年3月8日江西省向世界宣告:启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绿色生态,寄托着4300万江西人民的生存发展梦想,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江西人的不懈努力。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保护‘一湖清水’对子孙后代付诸实际的行动。”江西省长吴新雄说,“这要求江西建立生态文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长效机制。从立法到政绩观包括一票否决制、领导责任制,进行系统的长效管理,从而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能够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促进生态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

        为了防止鄱阳湖湖区生态恶化,“十五”以来,江西省将重点从治理山水转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轨道上来,积极促进江西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近8年来,江西省采取科技和工程措施并举、典型引路、系统推进的方法,先后在省内建立了9大类、27个示范基地,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多种模式和样板。如红壤丘陵立体开发模式、山地生态林业规模经营开发模式、南方农区草地资源开发模式、大水面综合开发模式、沙土治理开发模式等,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其中,上世纪80年代初江西省会昌县首创的“猪—沼—果(菜、鱼、桑)模式”,被农业部作为南方生态农业模式在全国推广。

       “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如何以更宽广的视野开展环鄱阳湖资源综合考察,把整个鄱阳湖的家底摸清楚。同时,完善建设好鄱阳湖的生态监测系统,包括动态监测体系、定点观测体系、遥感体系和数据库,为切实保护好‘一湖清水’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江西省科技厅副厅长、山江湖办主任王晓鸿说。

        今年10月5日,江西省与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合作共建的鄱阳湖湖泊湿地观测研究站在星子县举行揭牌仪式。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说,观测站要与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进行针对性科技攻关,把观测站做成多学科的研究合作平台。此前,中科院已经在江西建立了中科院红壤生态站、中科院千烟洲农业生态试验站等研究机构。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能遮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被誉为“珍禽王国”、“候鸟乐园”的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目前,为改变简单靠湖为生的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旅游也在滨湖地区悄然兴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8年11月15日   第 03 版)

  鄱阳湖核心保护区的越冬候鸟白鹤成群结队。燕 平摄
  鄱阳湖流域保持传统田园牧歌生活的婺源晓起村一瞥。本报记者 邓建胜摄

阅读 904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刘伟于2008/11/18 19:56:46写道:
我看着那些白鹤就特别亲切,一定是从向海飞去到鄱阳湖越冬.向海的冬天确实太冷了!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