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综合动态 > 正文

我们在北海做的“社区共管”,到底是什么? | 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

媒体:红树林基金会  作者:红钰 红茶菌
专业号: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
2021/8/2 17:17:14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定每年的7月26日为“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全世界红树林国家和地区都在为红树林举行纪念、教育和保育活动。在这个特殊日子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嗨森”的小伙伴又动起了笔,写下他们工作中的心路历程,一起来看看——

图片

作者介绍:红钰

红树林基金会(MCF)

重建海上森林项目官员

前言

从红树林基金会(MCF)诞生起,我们一直为了红树林湿地的命运奔走努力着。我们努力推动“头秃”的海岸线恢复成森林和湿地,给受病虫害、外来物种侵扰的滨海湿地“看病”,推动基于科学的保护和恢复,提升红树林及周边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 然而,让“林子回来”还远远不够。我们也在不停探索,如何提升红树林湿地的有效管理,让“人与湿地,生生不息”。

图片

要对红树林湿地进行有效和可持续的管理,不可忽略的是周边生活着的人。海边的人“靠海吃海”,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传承着与自然共处的传统智慧。在陆地上的保护区,一些当地社区借助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对当地自然条件的了解和保护经验、以及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了保护的重要力量。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开放性高,管理难度相比陆地生态系统更大,更需要周边社区参与保护管理。然而在滨海湿地,当地社区如何参与保护,与湿地可持续共存,甚至应对外来干扰,还没有很好的先例。 红树林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推动红树林滨海湿地保护关键议题上的突破,在阿拉善SEE八桂项目中心的支持下,我们在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开始了社区共管的探索。

图片

▲活动时见到的北海湿地公园

为啥从北海下村开始

北海下村是红树林基金会开展社区共管的试点。北海分布着200公顷的红树林,由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像大多数滨海湿地一样,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的红树林和滩涂加起来面积很大,难以控制人员的进出,因此对于滨海湿地上的人为活动的管理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除此之外,我们开展社区工作的下村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当地滩涂上的底栖生物资源丰富,不仅当地人世代在这里采海为生,这片滩涂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玩,以及外地人前来采海补贴生计。

多个人群的汇集,让这里的保护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外来的人为干扰,相比于本地的人为活动,对当地环境造成的影响更加不可预测和难以管理。 如何控制人为活动对生态的影响,以及当地社区可以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成了一个必要、且有探索意义的议题。

图片

▲北海湿地日落时的美景需要大家共同守护

决定了在下村进行这个尝试之后,我们开始构思如何踏出第一步。

社区共管自然是需要湿地公园管理方和当地社区共同对这片红树林滨海湿地进行保护管理,我们没有办法闭门造车拿出一套完美的解决方案,告诉湿地公园管理方和当地居民应该如何组织、如何制定规则管理当地资源。

于是我们 一边深入了解当地情况寻找突破方向,一边开始和湿地公园一起组织一些社区活动,调动当地社区保护的积极性,鼓励大家加入进来,群策群力。于是,从“如何推动下一步行动”出发,对于第一次社区动员活动怎么做,我们做了认真的考虑。

图片

▲组员正在讨论中,我们找到了很多有趣的历史照片

了解是做好项目的前提。我从2020年10月第一次来到下村,后来多次回访,花很多时间与当地村民聊天。 而这样的聊天,也让我们收获了很多难以从资料或转述中得到的直观认知。

某一天调查当地人保护意愿的时候,一位村民用最直白的语言告诉我们“要让所有人都守规矩是不可能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守规矩,还要警察来做什么呢?” 每一次的谈话中无法回避的,也总是有“你们说要保护,那怎么保护”的问题,而在最初我们却难以回答。

在日复一日的交流中,急于找到项目方向的压力加上不总令人振奋的言论,使得我们的直接反应中,也偶尔难以避免情绪占了上风,而非中立——我们到当地,是为了促进社区在保护中的参与,可是连本地人都抱着无奈而消极的态度,那我们又何必“强人所难”?

心态平静下来以后,我们逐渐看到事情的更多面。

例如当地人对游客破坏红树林的行为义愤填膺,时常会去制止,但言语中又传达出“总有人会这样的,没办法,管不完”的矛盾情绪。客观冷静的分析之后我们也由失望到理解,接受了当地社区的保护热情并不必然转换成对社区共管的想象力。 于是,这个活动有了第一个目标,那就是要释放当地的保护热情。

 

图片

 

▲赶海商户向游客讲解赶海注意事项

刚进入社区做工作,各方的态度难免好奇和试探,我们也在不断寻找、调整着和不同利益相关方打交道的方式,当然傻事也没少干。

一次当地村民问我们到这边做什么工作,我们尝试着通俗易懂地回答“做一些社区工作,看怎么把居民组织起来,减少对红树林的破坏”。没想到一听到“破坏”两个字,村民立马就有意见了,跟我们熟识的海哥开玩笑地对其他人说“淡定淡定”。他们向我解释我才意识到: 村民世代生活在红树林边,对红树林实际上非常爱惜。

图片

▲当地赶海人拿起旗帜,带领大家查看当地红树林情况

2016年湿地公园成立后,当地红树林和滩涂的管理与之前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一系列的限制。一些过度采捞的作业方式得到遏制,一些传统的利用方式,还在寻找着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的平衡。

湿地公园和当地人对保护的理解并不总是一致,各自的出发点也有着不同的考量。从与湿地公园和村民的交流中,我们意识到村民对湿地公园在人为活动限制上的举措非常敏感,而湿地公园所做的监测、外来物种治理、病虫害防治、冯家江水治理等具体的生态提升工作,却很难被当地人了解到。

图片

▲当地社区与湿地公园对两个问题的优先级排序不同,造成了两方对保护的理解不同

而当地人在红树林保护上的一些乡规民约和文化风俗,也没有很好地融入到人为活动地管理方法中。MCF和其它机构在下村推动社区共管,始终只是一个助力,最后在这里相处的一定是湿地公园的管理方和当地的村民。 于是,社区动员有了第二个目标:让村民和湿地公园有机会进行良性对话。

在一次次理性与感性的交手中,北海社区动员的方向渐渐清晰。我们要做的是创造一个契机。我们把这个活动的目标归纳为“一起做一件让大家都开心的好事”。

一天,我们坐在吊床上休息,看着赶海归来的零散游客,灵感突然显现——不如就捡垃圾换礼品!倡导赶海的人将沿途的垃圾带上岸,组织一个兑换礼品的现场活动,再配合做一些滨海湿地保护的宣传动员。简单好理解,对环境有实在的好处,大家有干劲。

图片

▲清理上来的垃圾

我把这个点子告诉跟我们熟识的海哥和雷叔,他们立刻说“这个活动好”。到北海做社区工作,一直都是迷茫和质疑,而这一次我们终于迎来了大家一致的拍手叫好。趁着这股兴奋劲,我们说干就干,开始准备这项活动。

有了“捡垃圾换礼品”这个大框架,活动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虑。最大的担忧就是,最后村民认为这场活动只是我们过来做的一场针对游客的宣传活动,而与他们完全无关。为此,我们展开了头脑风暴。

接地气的社区活动

首先是当地社区如何参与。下村与大海关系最紧密的有两类人, 第一类是下海采海的渔民,以及在海边围绕着赶海做一些经营、收购海产的人。第二类是带客人进行赶海体验的商户,这些人大多已经不依靠采海收入生活,而是靠旅游业养活。为了覆盖到第一个群体,我们把活动地点定在了赶海必经的三个下海口。

图片

图片

图片

▲活动当日大家结伴从下海口进入滩涂区域

在准备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去三个下海口多次踩点,询问下海口处的商户对活动的想法,请他们在活动当天从不同的方面协助我们,例如 在自己的铺面上挂上宣传标语。有一位出租工具的大姐在与我们的多次交流中,提出在活动当天可以免费将桶借给我们用,让游客带垃圾上来。

到了活动开展的当天,我们已经与下海口的商户十分熟悉,而这个活动也变成了大家共同期待的一件事。又因为这场活动在名义上是面向游客的,赶海商户也自然加入了这场活动中。

图片

▲赶海商户也参与了进来,真正当了一回“自然导游”

在下村这里下滩涂赶海有两个途径,一是在下海口租工具自行游玩,二就是报名参加有赶海户带领的赶海活动。 我们在下海口摆设的摊位覆盖到了自己下海的散客,同时我们也寻求赶海户的支持,请他们在带领客人下海之前向客人宣传我们当天举行的活动,向客人倡导将垃圾带上岸换取小礼品。

赶海户在带客人下海时会扛着一面写有自家招牌的旗帜,我们转念一想, 这些旗子不都是行动的宣传牌吗?于是我们制作了一些可以贴在旗子上的图,在活动前拜访赶海户,希望他们能够在活动当天将宣传标志贴在旗子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与当地的赶海人一起贴宣传标识

还有个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活动拉近各方的距离。

如果我们贸然到本地人每天都相处的环境中风风火火做一个宣传活动,那管理机构和NGO过来做活动时的热闹,容易冲击到当地人在自家环境中的熟悉和自得,形成内部和外部的区分,让当地人感到这是外面的A方人过来做的一个活动来取悦外部人群B的一场秀而已,反而会带来疏离感。

所以在整个活动的设计中,我们想了很多办法让活动更加接地气,让活动的各个参与方在平等的位置上沟通、合作, 让当地人感受到这是真正属于下村的一次活动,而不是让当地的环境当外来机构的舞台,让当地人当活动的“背景板”。

我们在踩点中发现当地人赶海回来是非常辛劳的,于是我们决定活动当天为每位采海归来的本地人送上西瓜一片。对于活动时现场的展板物料如何摆放,我们也做了细致的考虑,避免因为活动而影响到当地人正常的采海和经营。

湿地公园管理处主动提出,在活动中淡化他们的角色,大家一起成就一次好的社区动员更加重要。 在当地做这样一件“好事”,尊重和了解就是那个反转按钮,将原本的“格格不入”扭转成社区和所有活动参与方共同的美好记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活动当天的摊位与送给赶海人的西瓜

最后,这次社区动员活动结合了亲子家庭研学活动,由美境自然、广西科学院的老师和当地村民共同担任导赏员,带外地亲子家庭体验赶海活动,认识红树林和滨海湿地,并让研学团作为志愿者参加社区动员的宣传。

社区动员结合研学活动 既带来了欣赏这片滨海湿地的外部视角,激发当地社区的自豪感,也让湿地公园开展的自然教育活动更贴近当地生活,在湿地公园的工作和村民的日常生活之间搭了一道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亲子赶海、给赶海人送西瓜

社区宣传栏可以这样做!

除了垃圾换礼品的具体活动,动员宣传些什么内容呢?过于官方化的宣传效果不佳,甚至还会让当地人觉得莫名其妙。于是,这一部分我们做了三个板块的内容。

第一块介绍了红树林生态系统和滩涂底栖生物。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大家对文字内容没有什么兴趣,但是对于自己见到过的动物会热烈讨论,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个底栖生物照片墙,让大家可以围着照片聊起自己的见闻经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志愿者与小朋友一起辨认底栖动物

第二块的内容我们想展示一些社区自己的东西,让当地社区能够有自豪感,参与到宣传中,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于是我们去村里收集了老照片,并且在拍摄了赶海照片和村容村貌,都是大家熟悉的场景,在活动中做了一个当地文化展示。

在我们的调查中还发现当地采海其实使用到了不同种类的渔具:有的是需要非常大的力气,但是很快就可以挖到海货,有的是更加精细化操作的工具;有的是男性使用更多,有的女性使用更多;有的当地人使用更多,有的游客使用更多。于是这样一个内容的展示,既让当地社区有了熟悉感,又引入了重新认知的过程。

图片

▲当地常用赶海工具的图片展示

第三个板块的内容是为了激发当地人保护的意愿。之前在跟当地社区的聊天中,因为当地人对社区共管的悲观感到触动,在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我的脑袋里本能地蹦出“我可以,我们可以”这样的一句话。在这个板块下面,我们收集了世界各地社区共管的案例。既是对当地人的鼓励,也是一种方法上的启发。

图片

▲世界各地社区共管的案例都被装在信封里,贴到了展板上供大家查看

结语

社区工作的过程远比活动本身重要。这个活动还有很多设想没能实现,例如我们曾设想让下海口经营的当地摊贩成为组织垃圾换礼品的主力,但调查之后发现当地人有自己的生计要忙,这个想法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实现。

例如我们本来期待有更多当地小孩参加到研学活动中,但安全、课业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研学活动中当地小孩参与不足。甚至活动当天,有着些许忙乱,我们精心设计的展板到底有被多少人认真看到?回想我们的初心,我们不强求当地社区来配合我们活动的成功,我们的努力是为了制造一次不别扭的“契机”,踏出湿地公园管理方和社区共同做点什么保护环境的第一步,为当地社区创造一个释放热爱的机会,为参加活动的各方提供互相了解的机会。

图片

▲呵护自然,人人有责

一次次质疑和感动中,湿地公园管理处、NGO、当地社区、外地研学团,大家的热情汇集了,看到了彼此对保护的热情,对共同做好保护的善意努力,本来缺乏对话的群体共同创造了一个记忆。

红树林banner

阅读 1983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