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综合动态 > 正文

昔日污水池今成湿地花园

媒体:内详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6/4/8 6:34:39

乐清日报记者 郑瀚 记者 尤建明

本报乐清4月7日电 (乐清日报记者 郑瀚 记者 尤建明) 春光明媚,走进乐清市城南街道界岱村,一块公园式的绿地格外抢眼。村民赵秀芬平时爱到这逛逛,“这里以前只是块荒地,没想到地下建了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地面上也变成了绿地。”

和一般农村处理污水的做法不同,界岱村引入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建成人工湿地独立处理系统,地面呈现花园式绿地。记者走近细看,约两亩左右的长方形绿地,周围绕着一圈护栏,葱郁的草坪上种着红叶石楠,阳光下景色宜人。若不是村民指点,还真看不出这地底下“暗藏玄机”。

界岱村386户村民,原先建房时,地下户户自建化粪池,地上左邻右舍互留一条水沟排放生活污水。时间久了,不仅化粪池渗漏污染地下水,地面的排水沟也是蚊蝇遍地。界岱村党支部书记黄建宇介绍,赶上乐清市新一轮农村污水治理高潮,界岱村采取“厌氧池 人工湿地”技术实施污水治理。

村口的荒地被选为污水处理中心,每户村民家中接出3条管道,一条接卫生间,一条接厨房,一条接洗涤污水;每家还造了一个接户井,3条出户的排污管先接入接户井,再通向总管,统一收集纳入村口的处理池。“处理池地面做成人工湿地花园,给村里添个景点。”黄建宇说,原先家门口的排水沟,经过党员义工、老年协会和妇女代表等轮番清洁后,摆上盆栽,也形成一道美丽风景线。

在这个下沉式污水生态处理系统附近,记者闻不到一丝异样的气味。而在地下,全村日均排污60多吨,经过沉淀、微生物处理、植物根系吸收等工序处理后,污水可达标排放或回收利用。“我们还在地下加设调节池,使系统在排污高峰不超负荷,低谷也不空闲着;在人工湿地里,我们种植芦苇、水葱、美人蕉等深根系植物,增强对污染物的吸附、过滤效果。”城南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志良对这个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信心满满,“接下来打算在出水终端进行中水回用,用于花木植物、水果林的灌溉,实现农村水资源循环利用。”

乐清市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污水处理相结合的花园式治水方式,如今在乐清迅速推广,清江镇建新村、南岳镇里一村、乐成街道龙台头村等纷纷采用该项先进工艺。

数据显示,近年来,乐清市已完成242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今年计划再完成38个村的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实现全覆盖。

阅读 194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