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为长江江豚再找一个“家”

媒体:内详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1/8/25 8:17:46

大面积的网箱养鱼,长江故道被分割为一个一个的小鱼塘。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拯救江豚行动”志愿者行走湖北监利

万里长江荆江段,九曲十八弯,蛇行逶迤,自古凶险,洪水时节常常冲毁堤垸,泛滥成灾。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位于江汉平原石首、监利、洪湖一带的“蛇曲”,通过自然或者人工“裁弯取直”的方式调控了河道,形成长江故道,即“牛轭湖”。

故道与母体长江之间,维持了若即若离的关系。没有了航运,江汉平原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水体的污染并不构成威胁,与长江干流的繁茂和喧哗相比,长江故道,呈现出一派“草长莺飞”的湿地面貌来。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天鹅洲长江故道。这里有两大自然保护区:石首天鹅洲长江豚类以及麋鹿自然保护区。如今,三十头江豚和四百多头麋鹿,以此为家园,生存繁衍。

除此之外的长江故道却鲜为人知。黑瓦屋、尺八老江河,以及本次“拯救江豚行动”的停靠站——何王庙老江河,在四十年的岁月变迁当中,它们改变了容貌,却独留清静。

可是作为长江江豚曾经生活的家园,它们还能回到从前吗?

本报记者 易清 见习记者 谢方 实习生 赵琦/采写易清 徐衍 杨光/摄影

湿地美景背后暗藏危机,血吸虫泛滥成灾

在一个阴天转晴的早上,“拯救江豚行动”志愿者一行十三人,从监利县城出发,驱车半小时,来到上车湾镇朝门村。翻越一道大堤,便是何王庙老江河。对岸是湖南华容集成乡。大约四十年前,长江在此“裁弯取值”,原本在江南的土地,瞬间变成江北。

这是无法让外人感同身受的故事,志愿者们看到的老江河已然不同于长江:没有航运的喧嚣,没有上游的泥沙,也没有工业废水的污染。渔民和农民依水而生,水面清澈,宁静而悠然。

堤外是一片裸露的滩涂,春末遭遇的那场干旱,致使故道水位仍未达到正常补给,河岸形成“草原”,牛、马和白鹭盘踞一方。与《长江地理》两年前第一次行走何王庙老江河时相比,水质已不可同日而语,岸边甚至出现了填河现象。水面遍布迷魂阵和网箱,岸边停靠着打渔船,渔业活动比两年前更加频繁了。

“这里可以拍偶像剧!”志愿者邹倩大概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对这片草长莺飞、水面辽阔的滩涂湿地充满遐想。然而,这清静背后其实潜伏着危机:因为是血吸虫疫区,加上有人在河口种植芦苇,再度造成钉螺大量繁殖,血吸虫泛滥成灾。附近的人、畜、狗,几乎都受到感染,每年几乎都必须花费额外的钱来控制病情。志愿者们只能回到防洪堤,远远地观察这一切。

我们从当地人口中了解到,何王庙老江河与长江季节性连通,上游的通江口,是“柴山”,即人工种植的芦苇,供应监利的造纸厂;下游的通江口逐年萎缩,但仍然是故道渔业资源补给的唯一通道。冬季枯水季节,两岸连通,可通行人;夏季可行船,老江河的渔民,也会在丰水季节前往长江、洞庭捕鱼。老江河最宽处,大约有两公里,平均水深约十米。

而上游“柴山”雇用飞机喷洒农药,直接侵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以及部分鱼类死亡。

除此之外,老江河沿线建有三座灌溉闸,连通毛细血管一般铺张开去的引水渠,为监利农民提供源源不断的灌溉水源。

大多数渔民认为“江猪子”无需保护

“‘江猪子’是玉皇大帝派下来,镇压那些想要成精的小鱼小虾的。”渔民老胡跟我们说,“故道还是‘流河’的时候,它们一群一群地从我们这里过路。有风的时候,就拱得很高。”

那个时候,长江还没有改道,如今的老江河,是江豚的必经之路。那是四十年前的事,江豚在长江航道中频繁嬉戏,它们的数量,还远远不到需要保护的地步。

渔民们普遍认为,“江猪子”是不喜静水的,江水流速越大,它们游得越欢。祖祖辈辈在老江河岸以捕鱼为生的人们,普遍认为江猪子还有很多,无需保护。

据老渔民讲,过去渔民捕鱼,对江猪子是“唯恐避之而不及”的;因为它们身上有种对鱼而言极富刺激性的味道,一旦渔网误捕了江猪子,味道就会存于网上,导致网捕数量大幅度下降。而“江猪子”繁殖慢,肉质如同豆腐渣,毫无经济价值。渔民们大多认为“江猪子”毫无保护的必要。

志愿者对渔民的这种认识进行了指正:野生动物的生存与灭绝,不单单是以经济价值作为考量标准的,它们跟我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下;而“江猪子”,是长江食物链当中最顶端的生物。

我们从渔民口中了解到,长江当中的野生鱼类,还有许多在近几年来已经消失不见了,比如白鳝,形似白蟒,学名鳗鲡,营养价值高,早已不见身影了。而渔民曾为了捕捞这种价值不菲的野生鱼类,需要捕捞更多的长江鱼类从中筛选,造成了渔业资源的整体破坏。

在两天的寻访、调查过程中,志愿者们开始了解到:老江河的渔业资源正在遭遇毁灭性的破坏,这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禁渔期。迷魂阵、滚钩等非法捕捞工具虽有禁令,却依然大行其道。冬季电打鱼频繁,渔民甚至使用“高科技”发出超声波,吸引鱼群。

渔民则普遍认为,大坝降低了水位,渔业资源因此减少,捕捞愈发困难。为了捕捞便利,他们开始用非法渔具进行毁灭性的捕捞,久而久之,恶性循环。

“没什么鱼了。”渔民老胡说。如今留下来的,都是上了岁数的人,稍微年轻一些的,都出了远门,另谋生路了。

长江大堤上渔网绵延一公里,水生物种难以生存

为了访问更多的渔民,志愿者从朝门村出发,往老江河的通江口行进,并分成四个调查小组分头行动。在不同的江段,志愿者们都看到了难以想象的一幕。

有渔民用密网捕鱼,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的渔网几乎占据了整个江面。傍晚时分,二十多个渔民合力拉网,大鱼小鱼瞬间被一网打尽。大卡车停在故道的岸边,等待这一天的渔获。

有渔民介绍,采用这种方法捕鱼的,被当地人成为“渔霸”,一般不是本地渔民。他们在上游将鱼截获,一个大网下去,可以回收几万到十几万斤的鱼,让下游渔民苦不堪言。更重要的是,多数的鱼正在生长期,这几乎斩断了当地渔民的后路。

而“斩获”的小鱼,最终供应给附近一带的养殖场主,喂养财鱼、甲鱼等经济价值比较高的鱼种。

志愿者在靠近通江口的长江大堤上,看见有人织补渔网。大概估算了一下,这一面大网,足足绵延一公里长,网眼细密,即便是幼小的鱼苗,大概也难逃此网。

而我们的志愿者在拍摄照片时,数次被拉网的渔民阻拦、盘问。

寻访过程让志愿者们一致认为,要为长江江豚寻找第二个家,需要湿地环境的支持;但急需解决的,仍然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巨大冲突。何王庙长江故道毁灭性的渔业活动,在中国的土地上,绝非个案。在洞庭湖、鄱阳湖,过度的渔业活动,甚至直接威胁到长江江豚以及其他水生物种的生存。

这一天的调查结束过后,志愿者黄虹老师在报告中举了“北大荒”的例子:当年的“北大荒”简直是天堂:水草丰美,飞鸟云集,野兔、狍子等野兽数不胜数……后来,“北大荒”被开发成“北大仓”。再后来,也就是前几年,有专家反思开发“北大荒”,是得不偿失。

“事实证明,你破坏了湿地,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为湿地是‘地球之肾’,它是地球上具有独特生态平衡,能够在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惜物种资源,以及蓄养水源、防洪抗旱、降解污染、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的福地,可以说是伊甸园。”

渔民的诉求还真不少

来到监利县长江故道,走村入户进行问卷调查过后,我的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尽管这里的地理、水文条件与石首天鹅洲非常相似,表面看来似乎是江豚的最后的避难所;然而当地渔民反映的情况,却让人不敢这么想。

诸如正规渔民(遵纪守法的)与使用违法渔具与捕捞方式捕鱼者之间的矛盾;当地渔民与江对岸湖南渔民之间的矛盾;渔政部门与渔民之间利益的纠葛、纷争;捕鱼门槛的降低导致的失控等等。渔民的诉求还真不少,听着就叫人头皮发麻。好几次,我都要中断访谈,以便使渔民的情绪平静下来。

湿地美景不是唯美的“山水印象派”

朝门村是何王庙长江故道边上的小村庄,牛马星布在湿地当中,悠闲地吃草甩尾。满眼的水鸟,在牛回眸的瞬间齐刷刷地飞向天空,水天一色,白鸟群集。经过实地问卷考察后才发现,这里不只是唯美的山水印象派。

江豚喜欢在长江航道追波逐浪,跟着船只的螺旋桨,这让它们容易受伤而死。朝门村的渔民认为何王庙长江故道不是“流水”,不适应江豚生活。而专家建议将江豚迁到类似于石首天鹅洲的地方进行保护繁殖,保护区的选择成了重中之重的问题。

正如中科院水生所的郝玉江博士所说,保护江豚现在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保护区也不能总是“写在纸上”。

保护江豚,任重道远

经过为期一周的考察,我觉得不得不提到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建立保护区势必会触及当地原住民的利益,如何有效处理好湿地环境的公共性与渔业以及土地开发的利益性之间的矛盾,将是一项考验。

为缓解因退渔还湖、退耕还湖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可开发多种特色旅游项目。如农家小院食宿、垂钓、环江骑车、野外烧烤自助、观赏江豚等一系列项目,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解决一部分渔民的就业问题,还可以提高当地人民对江豚的重视程度,促进全民保护。

新闻链接

上周日,本报“拯救江豚行动”志愿者们,结束了为期一周的“寻豚之旅”,回到武汉。

志愿者们归来后纷纷表示,这一趟行程收获颇丰。在石首天鹅洲长江豚类和麋鹿自然保护区,志愿者们走进湿地,与江豚亲密接触;随后深入石首、监利长江故道湿地群,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走访渔民和农民,拍摄了大量的纪实照片,撰写了将近两万字的调查报告。

此次湿地调研是为了给长江江豚寻找一个新的栖息地,帮助它们迁离遍布航运、渔业和挖沙的野生环境,到一个“半天然”的水体当中建造一个“家”。

1992年,湖北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后,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对鲸豚类哺乳动物实施迁地保护的范例,如今生活着30头来自洞庭湖、鄱阳湖和长江干流的江豚,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也一直致力于为江豚建造一个新家。位于江汉平原的长江故道湿地群,以及长江上游葛洲坝和三峡大坝之间水域,都在考察范围内。

本此“拯救江豚行动”由武汉万科独家全程支持。调查结果将交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科院水生所,作为迁地保护区的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

阅读 525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