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刘杰 何聪
1979年7月15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以75岁高龄徒步登上黄山之巅,语重心长地说,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
30年来,黄山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世界品牌的旅游胜地。去年,黄山市接待海内外游客1800多万人次,比1979年增长210倍,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81万人次,在1978年基础上增长269倍。
如今,黄山市平均每天吸引5万多中外游客畅游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财政收入中每10元就有5元来自旅游,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每10元有3元多来自乡村旅游。
黄山正实现从叫响黄山品牌到不断丰富黄山品牌内涵的跨越
受惠于大自然造化和历史传承,黄山市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旅游资源内容之丰、品位之高、种类之全,世所罕见。“世界的黄山,人类的家园”,如今的黄山已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3顶世界级桂冠。
然而30年前的黄山,却是块未开垦的黄金地,上山仅有徒步小道,住宿全靠木棚土屋,许多景点仍处在原始状态。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黄山的旅游开发摆上了黄山市、安徽省乃至国家的大盘子。安徽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规定,景区开发要整体规划,有序开发,永续利用。如今,正在修编中的《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赋予黄山“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聚集地”、“皖浙赣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市定位。
“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然也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黄山市委书记王福宏说,“在小平同志谈话精神的指引下,黄山人民经过30年的奋斗,已经实现了从叫响黄山品牌到不断丰富黄山品牌内涵的跨越。目前,我们正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实施‘旅游、生态、文化、经济’四位一体方略,努力把黄山打造成‘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
2008年的最后一天,总投资13.85亿元的黄山市中心城区新安江延伸段综合开发工程开工。该工程主要对黄山市中心城区至花山谜窟景区长约10公里的新安江进行综合整治开发,包括修建水利枢纽,建设旅游码头,营造景观水面,实现河道通航,开发水上旅游,恢复古徽州水上丝绸之路……这标志着黄山市全面启动打造皖风徽韵的“东方威尼斯”。今年还将开工建设黄山到杭州高速铁路、京福高铁(安徽段)和皖赣铁路扩能改造项目。3至5年后,跨进“高铁时代”的黄山到北京只需5个小时,到福州只需2个小时,到杭州只需1个小时。
“不断解放思想,明确奋斗目标,将雄心壮志落实到每个具体的项目和工作中。”黄山市市长陈强在全市动员大会上明确:未来一段时期,黄山将大力推进旅游综合开发提升、文化精品打造、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综合交通提速升级、园区经济提速增效、城乡建设管理提升、新农村建设巩固扩展、民生改善、文明城市创建等“十大工程”建设,重点推进548个总投资达1418亿元的重点项目。同时,谋划储备了总投资额达2530亿元的1216个重大项目,围绕“黄山”、“新安江”、“太平湖”、“高速路”、“茶”等十个节点做大做强旅游文章,推进黄山旅游由单纯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养生等复合型转变。到2015年,预计全市实现旅游接待总量3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0亿元。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70万人次。
黄山市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到77.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25倍
30年来,“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方针,是黄山人践行小平同志指示的具体体现。
走进黄山市,茂密的树木,潺潺的流水,错落有致的建筑,绘成了一幅如诗的画卷。徜徉黄山这片土地,感受到黄山坚持不懈的生态建设与“治山”之功。
今年6月16日起,200多名工人将6吨多的35千伏阻燃电缆肩挑背扛上黄山,直埋入地40多厘米,在铺设中尽量避开植物根系,不破坏岩石结构,配电箱也尽量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总投资1.8亿元的黄山风景区电网改造工程完成后,黄山景区各旅游接待场所可以全部用电能代替油和液化气,从而在景区里实现能源“零污染”。
在黄山风景区,不时可见“净菜上山、垃圾下山、洗涤下山”的挑山工,迎客松等54棵古树名木由专人护理,天都峰、莲花峰等景点“轮休”,高山防火水网和长100公里、宽4公里的无松树生物隔离带守住了黄山这一方净土……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环境保护措施和30多年来的精心呵护,使景区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56%提高到84.7%,植被覆盖率提高到93%。如今景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长时间稳定在每立方厘米2万个以上,“天然氧吧”、“人类生态第一山”等美誉不胫而走。去年,黄山风景区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严格复评审,被环保部授予“ISO14000国家示范区”称号。
不仅是在黄山风景区,黄山全市也强力推进生态建设,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到77.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25倍。200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生态市建设的决定》,相继编制、出台《黄山市生态建设规划》、《黄山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目前,全市建成县级以上各类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78处,初步形成了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生态效益显著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共建有机茶基地、生态农业旅游基地等各类生态示范基地56个,创建38个环境优美乡镇、137个生态文明村。
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黄山市围绕旅游商品、山区资源、高新技术开发等发展工业,坚决不上一个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项目。“十五”期间,黄山市环境保护累计投入7.36亿元,环保投入占同期GDP的比例达5%。目前,黄山市建成工业污染防治设施64套、各类生活废水治理设施50套,取缔和淘汰80多家小锅炉,关停70多家各类工业污染企业,削减化学需氧量1.39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由“九五”末的9.28%提高到58.2%,全市城镇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95%的地表水达到II类标准,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为100%。
“保护好黄山,守护好这一方山水,用好我们的资本,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黄山永恒的课题。”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黄山市上上下下达成这样的共识。
推进文化、物产等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致富,14万农民捧起旅游“金饭碗”
黄山脚下的汤口镇山岔村,有着翡翠般的溪水,清幽俊秀的山谷。1987年,这里的村民开发了翡翠谷,做起了旅游文章。如今的山岔村村民,每年每人可分享数千元的红利。该村建成徽派建筑风格别墅群组成的农民新村,能同时接待游客千余人。2008年,全村接待游客51.72万人次,营业收入1330万元,仅此一项村民人均纯收入达8150元。据统计,山岔村的人均年收入已超过2万元,三成以上的农户开上了私家车,成为闻名安徽的富裕村。
30年来,黄山市逐步推进文化、物产等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致富。在保护和开发山水风光资源的同时,黄山将徽文化元素渗透到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之中,依托徽文化元素开发的旅游景点占总量80%以上。目前,黄山市开发1000多个品种的工艺品、纪念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形成了特色旅游商品产业链,还开发了10个徽州民俗艺术村,挖掘、整理、编排了100多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戏曲、民俗节目,使3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与游人见面,叫响了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太平猴魁茶文化旅游节、黄山国际登山节等文化品牌。
黄山还在保护徽派民居整体风貌前提下,通过内部巧妙改造,打造音乐风格、酒吧风貌和休闲养生的乡村客栈。西递村和碧山村的“猪栏酒吧”,吸引众多境内外高端游客群体,平均房价达850元,境外游客人均逗留4天以上。潜口民宅则自去年起将徽剧、“徽州四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作品在景区进行展示或活态演示,着力打造的“徽文化活专著”受到游客欢迎。“工艺品、雕刻还有戏剧都很好,很有特色,静态的古民居、动态的传承人演示,让我们触摸到徽文化的神韵,真是不虚此行。”来自河北邯郸的霍小姐高兴地说。
依托景观、参与农事、体验文化、休闲度假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已在黄山遍地开花。目前,黄山有105个建制村从事乡村旅游接待,14万农民开始捧起旅游这个“金饭碗”,形成了环黄山乡村旅游圈、沿新安江乡村旅游带、古徽州乡村旅游片3个功能板块,涌现出一批古建筑、民俗文化、传统工艺等特色文化主题村和花卉盆景、茶叶水果、生态休闲等特色农业村,涌现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9处,全省最佳、优秀旅游乡镇30个,旅游专业村10个,星级农家乐127户。
2008年,黄山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020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41亿元,昔日封闭落后的山城山乡,如今已初步建设成为“精巧、雅致、徽韵、生态”的旅游胜地。
我也说两句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