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发展规划

媒体:原创  作者:黑龙江省林业规划院
专业号:南瓮河湿地
2009/8/4 15:16:51
黑龙江南瓮河自然保护区是2003年6月经由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的意义非常重大的寒温带水域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寒温带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繁衍栖息的重要场所,在拯救、保护寒温带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调查保护区现有植物资源有61科442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种类有6种,珍稀兰科植物有6种。野生动物有309种,其中兽类49种,鸟类216种,两栖爬行动物和鱼类44种。其中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的有9种,Ⅱ级保护动物有47种。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伊勒呼里山南麓,是嫩江的源头。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生物科学研究、冻土研究和科普教育的理想基地,其重要的生态功能不仅对大兴安岭林区而且对整个嫩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保护本区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拯救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使其自然演替,以维持其生态平衡为目标。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搞好生物基因储备、科普教育和资源环境监测,为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经营,积极而慎重地开展生态旅游,不断增强保护区自身发展的能力,实现保护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原则
(1)保护优先的原则
加强保护区各项保护工程的建设,完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充实保护区的管护人员,杜绝与保护相冲突的任何行为。
(2)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适度开发资源,带动经济增长,以增强保护区保护力度的延续性,力求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的统一。
(3)加强科学研究的原则
在规划中充分考虑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为科学研究提供可以利用的软硬条件,使保护区成为寒温带水域内陆湿地生态系统、林缘退化、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火烧迹地、候鸟迁移、气候变化监测及北方冻土等的研究基地。
(4)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
在规划中既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又要考虑保护的现实性与可行性,最大限度的使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同时也要考虑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保障。
(5)带动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原则
自然保护区规划要与当地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行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提倡社会参与、社区共管的建设管理模式。
(6)重点性与全局性相协调的原则
规划不仅考虑对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管理的适度倾斜,而且要考虑对全局的保护和建设不至造成负面影响。
(7)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将保护生物学理论、恢复生态学理论等国内国际先进的保护、恢复研究成果与该自然保护区实际结合,进行规划设计。
(8)实效性与长远性统一的原则
在注重建设与保护实效的基础上,要注重保护的长远性,使建设设施与保护措施能长远的与先进水平接轨。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10年,即2006—2015年。根据投资情况和建设进度,共划分两个建设期: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15年。

保护管理规划

1.保护的原则和目标
保护原则
湿地资源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为达到保护本区湿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维护森林生态环境的目的,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以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点保护与一般性自然资源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2)按重点保护类型和对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生物措施与工程设施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保护管理与科研监测、科学实验、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保护区森林防火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原则;
(5)坚持依法保护,采取强化专业队伍管理与周边社区居民自觉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保护目标
该保护区位于我国东北大兴安岭,是我国寒温带地区较大的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区,是保护我国寒温带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基地;区内保存了完好的寒温带森林湿地自然本底,又是我国高纬度岛状冻土分布区,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以及寒温带特有的珍稀动植物。本区生态系统在研究湿地的形成、发展、演替和生物物种及种群发展、维护生态平衡理论及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为此确定保护目标如下:
(1)保护寒温带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并保持其生态演替过程的自然性;
(2)通过对珍稀野生动植物种栖息地的保护,不断扩大这些物种的种群数量;
(3)保持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并通过减免干扰因子,使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处于演替中间阶段的植被类型趋于稳定的顶极群落;
(4)通过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使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5)使保护区具备自养能力,并与社区形成利益共同体,带动社区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地方知名度。
4.1.2保护措施
4.1.2.1建好保护网络
    (1)分区管理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管理自然区域。它除了把保护看成主要任务外,还应把科研、教育、生产、旅游等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以保护为主,并和生产的长远要求密切结合起来的科学实验、生产示范和教育、旅游的基地。保护区内部应根据其位置和功能,进行功能区域划分,实行分区管理,以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本保护区生物资源的保护,也将实行分区保护管理的办法。即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将整个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功能区,分别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加以管理。
(2)保护网络设置
    本保护区管理局在松岭林业局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保护工作,并会同周围有关林业局和部门联合成立联防组织,协调、处理保护区与周围地区、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本管理局下设保护管理站—保护管理点(包括了望塔)以及公安派出所—检查站等保护机构,共同组成本保护区的保卫系统。保护区的保卫系统主要负责:保护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保护方案的实施;巡逻、检查、了望;防灾救灾、防止污染;及时查处保护区所发生的违法和破坏事件;对考察、参观、实习、旅游观光等外来人员及周围群众宣传有关自然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安全知识、注意事项等;综合分析保护工作中的隐患和一些可能发生破坏性事件的时间、地点与发展趋势,及时提出建议,向保护区领导和其他有关管理系统反映,共同研究、制订预防措施。
4.1.2.2制定保护制度
    自然保护区应建立和完善保护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如火源管理制度,进出保护区人员的管理许可制度、巡逻检查了望制度、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制度、乡规民约等,实行保护目标管理,分片专人负责,落实保护责任制,确保保护措施落到实处。
    保护区的保护制度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内容:
(1)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未经国家林业局或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保护区建立机构和修建设施,经批准建立的机构和设施归保护区统一管理。在保护区范围内实施的项目,实施前均要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并严格执行有关环保规定。
(2)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除科研观测人员、管护人员外,严禁其他人员进入;严禁在核心区从事除科研观测,监测外的一切活动;严防核心区的生物资源遭受人为干扰和破坏。
(3)保护区的实验区,除进行一定的试验性和培育性的林木间伐外,严禁进行大面积的森林采伐;严禁在保护区范围内,从事垦殖、狩猎、放牧等活动;严禁乱采、乱挖植物标本和苗木。
(4)除保护人员外,严禁任何人擅自进入保护区。进入保护区从事科研、教育实习、参观考察、拍摄、登山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经省林业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批准,并自觉遵守保护区的有关规定,服从监督和管理。经批准进入保护区从事上述活动的,必须遵守自然保护区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并交纳保护管理费。
(5)严禁进入保护区的人员携带刀具、枪弹、毒品、易燃易爆物品;严禁野外吸烟、用火;严禁在保护区内排放污染物质,乱扔生活垃圾。对保护区内的居民及进入或过境的人员、车辆应加强护林防火、病虫害植物检疫和安全性、注意事项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经常性宣传教育。
(6)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保护区财产,破坏保护区设施设备,违者视情节轻重处罚,直至追究其刑事责任。
(7)严禁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及内外勾结盗卖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对违反自然保护区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及时加以惩处;对保护有功人员和组织要给予重奖。
4.1.3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
(1)定期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建立资源档案,补充和完善已编制的动植物名录,掌握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变化情况,利用3S技术建立保护区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为制定保护计划、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定期对各类湿地植物群落结构、物种和种群变化进行定位研究,掌握群落的发展与演替动态,研究湿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相关关系。
    (3)在春秋鸟类迁徙季节,观测候鸟的迁徙动态,繁殖候鸟的迁入、迁出的时间以及种群数量。过境旅鸟的种类、数量和过境停歇时间,掌握候鸟迁徙规律。对主要珍稀鸟类、经济价值或生态价值较高的鸟类要观测记录种群动态、生态习性、迁徙规律、食物链构成、集群性等。对繁殖鸟类,还要观察记录发情、交配、产卵、孵化、育雏时间、巢群分布和数量变化。
    (4)建立野生动物救护与繁育中心,救护在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中受伤、饥饿、病弱、遗弃的国家级或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成体、幼体或卵。通过救护,使它们最大限度的成活并回归自然。开展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工作。主要目的是恢复和发展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种群,以维持保护动物种群的适宜密度。驯养方式可根据驯养对象的不同而多样化,以笼养或圈养为主,适当考虑半圈养或放养。规划建设在中心站附近,办公室面积为200m 2,笼舍面积1000m2,围网1800m2
    (5)建立鸟类环志站,通过鸟类环志工作监测保护区鸟类的迁徙的时间、路线、繁殖或越冬地点、速度、个体年龄与寿命,不同年龄和性别之间的迁徙差异、种群数量变动、种群年龄结构.羽毛脱换情况等生态学规律。为制定和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采取有效的法律的和生物学的措施挽救、保护珍稀濒危鸟类提供确切的依据。
    (6)在自然保护区内建立动物招引设施,在珍稀野生动物种群密度较高的地区建立人工补充饲料设施。规划建立动物食物补充点20处,使珍稀野生动物有充足的食物,使由于饥饿而死的动物数量减少。
    (7)建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评估制度。管理局每年要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年各种野生动植物的监测记录进行汇总、分析,并结合历年的监测结果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生境多样性、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自然景观、自然演变过程和湿地类型以及所采取的各种保护措施进行全面评估,写出评估报告。
    (8)整顿野生动植物市场,在公安、工商、交通等部门配合下,整顿经营市场,禁止出售、收购、运输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依法打击非法猎捕、收购、运输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行为,禁止乱砍滥伐,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
    (9)严禁挖采和出售沼泽土壤中的泥炭和沼泽地表生活着的活泥炭藓。防止破坏湿地生境与保护珍稀植物泥炭藓。
    (10)建立重点保护对象标识,实验区内国家级保护树种和主要树种特大径级的挂牌,牌子大小为 30×10 cm2,标明“国保+树种名+编号”或“特保+树种名+编号”。面积较大的草甸、石砬子(跳石塘)等也要立牌标明“受保护的特殊栖息地”。
4.1.4防火规划
该区域现有的防火机制是以森警部队为主,周边林业局森林消防队伍为辅的联防体系。由于保护区交通不便,位置偏远,防火设施较少,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形成了春季风速大,升温快,相对湿度小,干枯和草木裸露,秋季草本逐渐枯死干燥,降水少的情况,防火等级较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经营活动的加剧,防火压力也愈来愈大。因此,应进一步加强防火工程的投入,提高林火防护能力。根据保护区的实际情况,需建立完善的森林防火系统,主要有:
(1)监测了望系统。现有3个了望塔,基本满足森林防火的了望范围的要求,但需要配备通讯及了望设备,提高全保护区的火情监测能力,加强是林火扑救的第一信息来源,提高测报的准确性。
(2)通讯调度系统。从松岭林业局到保护区,再到森林防火检查站和各保护站,以及各联防单位形成三级调度系统,利用无线电通信和有线电话构成通讯网络,进而形成通讯高度系统。
(3)林火阻隔系统。为了防止林火的互相蔓延,保护区与周边林场要以山脊线作为分界线,建立生物防火带,设立防火阻隔系统。
(4)火源管理系统。保护区火源管理系统要以4个保护站和周边联防单位构成一个包围圈, 管理局、派出所、管理科各领导包责任区的火源管理系统。
(5)林火扑救系统。以森警部队、专业扑火队、季节性扑火队、基干扑火队、群众扑救队五级扑火队伍为主,辅以通讯、运输、后勤等构成扑救系统。
(6)指挥调度系统。由大兴安岭林管局防火指挥部、局防火指挥部、派出所、管理科、防火检查站、联防机构组成指挥调度系统。
4.1.5保护方式
主要采用工程保护措施与非工程保护措施结合,区内保护与区外保护结合,专职保护与兼职保护结合,保护区与联防组织保护结合,法律法规与乡规民约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保护管理。
4.1.6病虫害防治规划
自然保护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方针,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预防。消除隐患,防止蔓延,确保保护区内的保护对象、森林资源少受病虫危害而造成大面积的破坏。具体措施规划如下:
    (1)积极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在病虫害发生前,运用科学方法,监测病虫害发生发展动向,并结合保护区的气候条件和林木生长发育状况加以分析。正确预测未来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发展趋势,把预测结果及时通报,并认真做好防治准备。
    (2)加强动植物检疫。保护区严禁从疫区购买种子、苗木、包装材料以及其他动植物;对从外地进入保护区的各种种子、苗木、包装材料以及其他动植物,都要认真做好检疫工作并隔离观察,以防动植物检疫对象进入保护区而对保护区的生物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3)采取生物措施加以防治。自然保护区病虫害的防治,应侧重于应用各种生物的、营林的防治手段,促使整个保护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保持正常的、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一旦生态失衡而发生了某种病虫害,就要尽可能利用生物之间食物链的关系来加以防治,而切忌滥用药物防治。因药物防治虽然一时消灭了病虫害,但同时也杀死了许多生物天敌,使生物之间的抑制作用削弱,反而使病虫害大量繁殖,加剧危害的程度,此外,还污染了环境,对保护区的保护对象还可能造成危害。
(4)在保护区科研综合楼内已经建有植物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现有面积100m2,根据国家级保护区建设标准,需要建设独立植物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因此此次规划拟建500 m2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配备森防森检人员;建立森防森检实验室,配备显微镜、双筒解剖镜、放大镜、照相机、培养箱等常规实验设施、设备。
 

4.2科研监测规划

4.2.1任务与目标
以保护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及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为宗旨,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科技力量,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开展对寒温带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群落多样性与演替规律、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消长进行监测与科学研究,以探索和揭示自然生态过程,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积极开展常规性科研活动,为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结合常规性科研,开展专题性科研活动,在湿地的恢复和保护方面,技术上力争有重大突破;
3.利用科研成果,积极做好科普宣传教育,以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4.积极开展生产性的科研试验,为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为此,要建立比较完善的试验、观察(监测)、调查研究、科技资料、标本制作、贮存、陈列、科研管理、宣传教育等基础设施、设备,以满足开展正常的科研活动。
4.2.2开展科研的原则
根据保护区实际情况及以往开展科研的经验积累,本保护区开展科研应遵循以下原则:
1.开展对保护区的保护和利用有针对性的科研监测项目;
2.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把握前沿性项目进行研究;
3.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
4.积极寻求国内外合作研究,锻炼培养科技队伍,促进科研水平提高;
5.以近期为主,与远期相结合,科研与宣传教育相结合;
4.2.3科研和监测项目规划
4.2.3.1保护区本底资源调查与研究
    保护区内的本底资源虽然做过调查,但随着资源的动态发展,从前的调查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已显得不够全面,为了满足保护管理的实际要求,规划期内,系统的对区内的自然地理情况、动植物种群数量与动态、植物群落类型、植物区系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建立资源档案和数据库。
    (1)自然地理各要素的调查与研究(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气象、水文、土壤等);
    (2)动植物区系的调查与研究;
    (3)珍稀特有物种种群的数量、分布与动态规律的调查和研究;
    (4)寒温带森林昆虫优势种群分布及其生物生态学研究;
(5)土壤微生物生态作用研究;
(6)冻土变化与植被关系研究
    (7)土地利用状况的调查与调整研究;
(8)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
4.2.3.2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
    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寒温带区域,为我国最寒冷地区,动植物种类与植物群落类型较为多样,生态系统较复杂,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基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珍稀濒危物种的基因多样性研究;
    (2)珍稀濒危种群的群体遗传学研究;
    (3)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4)寒温带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
    (5)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措施研究;
(6)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研究。
(7)植被演替研究
4.2.3.3南瓮河国家级保护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研究
    寒温带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是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主要的保护对象,对其长期的定位研究与监测有利于对其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与自然生态过程进行引导,对保护寒温带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规划内容如下:
    (1)寒温带湿地和森林群落结构与动态研究;
    (2)寒温带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与碳储量研究;
    (3)寒温带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研究;
    (4)寒温带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研究;
    (5)寒温带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6)寒温带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研究。
(7)寒温带湿地和森林环境变化的监测
(8)寒温带湿地和森林沉积过程的研究
4.2.3.4野生动植物种群及其生境的动态监测
    设定监测线路,完善监测网络系统,掌握野生动物的分布和动态变化,监测植物生境和植被的动态变化,是保护区制定管理对策、评价管理成效的重要依据。具体规划内容如下:
    (1)野生动物监测;
    (2)植物与生境动态规律监测;
    (3)生境恢复监测;
    (4)社区综合状况动态监测;
(5)环境各因子监测。
4.2.3.5保护区管理水平及其发展研究
    保护区在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必须进行管理措施的研究,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1)“3S”技术在保护区森林防火中的应用;
    (2)建立信息管理决策系统;
    (3)保护区内土地适宜性经营的研究和评价;
    (4)自然保护区管理对策研究;
    (5)社区和周边地区经济活动对保护区环境压力的研究;
(6)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成效研究与评价。
4.2.4科研队伍建设
为适应本保护区科研监测工作需要,必需有一支能胜任科研工作的队伍。保护区规划下设科研科,以开展科学研究监测,负责建立生物资源数据库,开展国际、国内科技交流与合作,负责宣传教育及对区内职工教育培训,负责科技管理、科技档案工作,科研科人员要有较高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水平,要有高度事业心和艰苦奋斗精神,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努力掌握现代先进的科研技术和手段,以确保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
有计划地培养保护区的科研力量,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提高保护区科研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提高人才待遇,接收大专院校毕业生等途径,引进有经验的中、高级科研人才,并对现有职工不断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逐步壮大科研队伍。同时,邀请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专家与科研人员来保护区开展科学研究。注重提高科研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规划,尽快培养出一批结构合理的科研骨干力量和学科带头人。鼓励在职深造,树立优良学风,倡导上进和钻研精神。
4.2.5科研组织管理
科研项目要想取得有效的成果,就必须进行项目的科学管理,科学的管理方式是实施科研计划、取得科研成果的保证。
    (1)设立科研管理机构,负责制定该保护区的科研发展规划和制定年度计划,加强科研管理,选择科研课题等;
    (2)建立、健全科研规章制度,项目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
    (3)制定科研经费专项使用制度、科研仪器设备安全使用制度、成果与资料安全管理制度;
    (4)建立成果鉴定评审和验收制度;
    (5)一般课题由保护区统一组织实施。重大课题以组织合作研究为主,以项目协议形式明确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权力与义务,明确项目负责人及各方联络人,由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研究项目的实施。
4.2.6科研档案
4.2.6.1档案内容
(1)科研规划、计划及总结材料。包括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专题研究计划、年度科研总结、科研成果报告等。
    (2)科研论文及专著。包括在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术及科普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文章和著作等。
    (3)科研记录及原始资料。包括野外观测记录、巡逻记录、课题原始记录、统计资料及图纸、照片、声像资料等。
    (4)科研合同及协议等。
(5)科研人员个人工作总结材料。
4.2.6.2档案管理
    (1)加强科技管理,建立科技档案制度。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均纳入科技管理,建立专项科技档案,输入计算机,逐步实现微机化管理;
    (2)确定专人负责,建立岗位责任制;
    (3)建立科研人员每年编写科研报告制度。将科研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取得的成果定期报告,以便尽快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管理实践;
    (4)完善档案收集及借阅制度,坚持按章办事,加强档案服务;
    (5)实行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统一规格,统一形式,统一装订,统一编号,对以往缺损的档案设法收集补齐;
    (6)严格保密措施,确保科研档案不被遗失或损毁;
(7)采用现代化信息管理。
 

4.3宣传教育规划

4.3.1对参观者的宣传教育
(1)在门票、导游图和向参观者发放的纪念册上,印制保护对象及与保护区有关的介绍材料、保护生态环境的警语和要求,使游客对保护区重要性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2)对参观者宣讲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的科普知识,印发科普资料和宣教材料,介绍国内外各种湿地类型的保护经验和成就,以增进对保护区的全面了解,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
    (3)开辟展览室,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从不同角度展示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和寒温带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其它自然景观;
(4)在保护区入口处及沿路醒目处,设置永久性宣传标语牌;在保护区尤其是核心区周围设置宣传牌,提高人们保护寒温带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识。
4.3.2对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
(1)成立专门宣传队伍定期到社区进行与自然保护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环保法律意识;
    (2)开展保护区人员定期到社区作报告、开座谈会等活动,促进双方对保护知识的沟通与交流;
    (3)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或定期发放材料等形式对社区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使社区居民自觉参与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
    (4)举办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巡回展览,在社区采取展示板、墙报、标语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4.3.3职业培训
(1)采取大专院校专业培训和在职培训两种途径,有计划地对保护区职工进行系统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技术水平。
(2)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保护区职工队伍的整体文化水平。
(3)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到相关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参观考察、经验交流,不断提高保护区的科研监测和管理工作水平。
4.3.4教学实习基地
保护区应根据主要保护类型和对象的特点,在实验区内规划一定的区域和线路作为大专院校学生的教学实习场所。充分利用宣传教育中心的有利条件,为教学实习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培养经济建设人才和有志从事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的在校学生尽到应有的责任。
 

4.4基础设施规划

4.4.1局、站址规划
4.4.1.1保护区管理局局址规划
保护区管理局选址原则为:有利于资源保护管理、便于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交通方便,有较好的内外衔接条件;场地适宜,靠近城镇(或在城镇内),便于安排职工及其家属生活;有充足的水源,靠近电源,不受周期性自然灾害的威胁。
根据上述要求,该保护区管理局建在交通方便、基础设施良好的松岭林业局局址内。局址建设内容包括:扩建办公楼、宣教中心、单身宿舍及招待所、车库、仓库、场区道路和场区绿化等工程。
现已建成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大楼1500 m2;规划新建宣教楼及陈列馆1200m2,新建科研中心1200 m2,均建在小扬气镇。
4.4.1.2保护管理站规划
保护管理站址的选设原则为:布局合理,有利于保护区内各保护类型、对象的监测和保护;交通方便,便于控制外界的干扰、破坏的地段;其建设应避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不受周期性自然灾害的威胁。
阅读 1619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