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省各族人民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上经历了坚苦卓绝的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生态立省战略,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工程的启动,尤其是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揭开了青海历史上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古老的三江源被唤醒,数万名生于斯长于斯的牧民群众在政策的感召下,为了三江源地区生机再现,为了“中华水塔”永不枯竭,他们放弃牲畜退出草场,离开故土他乡创业,用大爱谱写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最壮丽的乐章
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23万平方公里,涉及我省玉树和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所属12县,海南和黄南两个藏族自治州所属各两县及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总投资约75亿元。
截至今年7月底,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累计完成工程投资24.37亿元。完成规定项目14项,目前已完成封山育林182.68万亩、人工补植67.9万亩、封沙育草17.43万亩、湿地保护5万亩;完成黑土滩治理19.6万亩;完成地面及地下鼠害防治近9千万亩。已初步完成24个移民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同时给搬迁牧户发放太阳灶及太阳能光伏电源1.84万台和2.7万套,建成太阳能采暖校舍37座。
投资2050万元,培训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农牧民及建立生产示范基地等;此外已建立了生态系统综合监测站、基础监测点、水保监测小区、水文水资源巡测站和自动气象站,基本形成多专业融合、站点互补、驻测与巡测、地面监测与遥感监测结合的点、线、面一体的三江源生态监测网站体系。
据2006年与2007年监测数据比较,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恢复的效果开始显现,水源涵养功能有所恢复,出境水量有所增加。据遥感监测,玛多县2007年汛期初与汛期后对比,湖泊面积大于6公顷的共157个,比汛期初多60个,湖泊面积增大111.3平方公里,曾经有“千湖之县”之称的玛多县又开始呈现出湖泊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通过实施生态移民、退牧还草、封山育林、鼠害防治、黑土滩治理、沙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工程,鼠害平均防治效果达到94.96%,鼠害猖獗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草地沙化防治区植被覆盖面积比2005年平均提高23.2%,治理区土地沙化退化趋势得到部分遏制;黑土滩植被覆盖率由2005年的20%提高到80%,黑土滩产草量比治理前增长了6倍。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生态工程建设和培训、宣传,各族干部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普遍增强,项目区发展方式正在逐步转变。广大牧民群众开始从传统的游牧方式向定居或半定居转变,由单一的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由粗放畜牧业生产向生态畜牧业转变,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逐步树立起来。
“青海的山上不长草”,曾经是对我省自然风貌最典型的描述。经过60年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天然林保护和人工造林为代表的绿色革命席卷高原大地。一个山清水秀的大美青海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近年来,全省突出三江源、青海湖、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流域四大区域独特的生态地位,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先后组织策划和实施了三江源、青海湖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组织力量对祁连山(其中包括黑河流域、大通河流域和湟水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柴达木盆地防沙治沙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生态立省战略的实施探索搭建了建设平台。
近10年来,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种草1082.97万亩、封山(沙)育林1196.87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5亿株,保护天然林2975万亩,有4601.1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建立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11处,共计投入林业建设资金58.4亿多元,全省森林覆盖率由4.4%提高到5.2 %。
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使天然林资源得到恢复性增长。“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省涵盖面较大、实施期限最长的一项工程,10年来重点抓了城镇周围造林绿化、柴达木荒山荒滩造林、龙羊峡库区周边荒山造林绿化等,共完成造林193万亩,封山育林702.9万亩。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实施,解决了我省野生动植物基因保存、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湿地资源保护等问题。
目前,全省已建立“三江源”、可可西里、青海湖、孟达、隆宝等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柴达木梭梭林、格尔木胡杨林、可鲁克湖-托素湖、祁连山、大通北川河源区、诺木洪6处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达到3.27亿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0.2%。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发展到13个。
大美青海正在用充满生机的绿色迎接绿色发展时代的来临!
千百年来,青海湖以其博大的胸怀养育了高原上的各族儿女。60年来,敬畏她、保护她也逐步成为全省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一大批包括青海湖在内的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彰显了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青海湖是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一块巨大的蓝色宝石,神奇美丽的风光使之名列全国十大最美丽的湖泊之首。
1992年,青海湖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之后,我省的湿地保护逐渐被重视起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也应运而生,青海湖及其他湖泊湿地从此迎来了再现生机的美好时代。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是地球上保持和涵养水分最多的地方之一。湿地除了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无比丰富的资源外,还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它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青海湖及其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流域总面积2.96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4232平方公里,生态地位极为重要,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是区域内最重要的水汽源和气候调节器,是青藏高原重要的湿地之一,被誉为“中国的生态屏障”。此外,我省河流、湖泊、沼泽地面积达55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7%,其中天然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二、第三位。
2008年,我省实施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为15.67亿元,规划实施期为10年,项目将在青海湖流域的刚察、海晏、天峻、共和4个县进行,覆盖整个青海湖流域。该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湿地保护、退化草地治理、草原鼠虫害防治、沙漠化土地治理、生态保护林建设、退牧还草以及生态移民等工程。
根据规划,项目区将实施天然草地退牧封育85.47万公顷;湿地保护27.66万公顷;重度沙化型退化草地治理9.15万公顷;黑土型退化草地植被恢复9.11万公顷;毒杂草灭治33.86万公顷;草原鼠虫害防治130.24万公顷;沙漠化土地治理3.94万公顷;生态林建设3.44万公顷。
同时,政府将对环青海湖流域的881户、4157名群众进行异地迁移,减少各类畜牧量折合近百万个羊单位,整治布哈河等6条入湖河流200公里,并拆除石乃亥电站水坝。
全部工程总投资中,湿地保护与环境治理、退化土地保护与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设投资占总投资的92.8%;另外的投资将用于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与移民安置和技术支撑与管理工程。
工程实施将以人为保护和自然恢复相结合,前5年以恢复和建设为主,后5年继续建设并巩固成果。总体目标致力于促进整个青海湖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功能恢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者:湘 君)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