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山江湖战略开启城市发展新时代

媒体:南昌晚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0/12/11 8:31:31

                          红谷滩,昔日的滩涂荒地今天已成为花园般的城市新区

    这五年,是南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五年。山江湖综合开发战略的火热实践,正构筑起南昌组团式、多层次、网络化、生态型的现代化城市框架。
    这五年,是南昌“生态立市”理念不断升华的五年。“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彰显的城市特色个性,已成为南昌唱响世界的核心品牌。
    这五年,是南昌“文化大市、文化强市”战略向纵深推进的五年。不断提升的城市承载力和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南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强大引擎。
    五年来,我市始终把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南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山江湖综合开发战略,一幅志在世界城市发展新浪潮中探索生态、宜居新路的精彩画卷如今正在赣鄱大地舒展开来。
    跨赣江发展、临鄱湖崛起,带着经济繁荣与碧水蓝天和谐并存的城市梦想,南昌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十一五”以来,在“打基础、蓄势能、谋长远”的思想指导下,南昌牢固树立“高起点是财富、低标准是包袱”的理念,始终坚持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三高”原则统领城市发展,使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空间迅速拓展,城市布局不断优化
    对于南昌城市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余欣荣有着深谋远虑:“城市有大有小、有强有弱,但发展的时代性是永恒的,与时俱进是永恒的。城市建设是一项长远的事业,要一任接着一任干,要敢于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多干打基础、蓄势能、谋长远的事情。”
    “十一五”以来,在“打基础、蓄势能、谋长远”的思想指导下,南昌牢固树立“高起点是财富、低标准是包袱”的理念,始终坚持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三高”原则统领城市发展,使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空间迅速拓展,城市布局不断优化。从上世纪的“内四湖开发时代”,到新世纪前十年的“跨江开发时代”,再到如今的“山江湖综合开发新时代”,伴随着城市建设理念的一次次提升,行进在崛起征途中的南昌,不断绽放出独具魅力的光芒。
    2001年春天,在跨入新世纪大门后,我市确立了建设“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南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从这里起步,我市开启了“跨江开发时代”,城市跨过赣江,红谷滩新区拔地而起。如今,南昌城区面积成倍扩张,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86平方公里扩大到2009年的24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2000年的124万人增加至2009年的223万人。至此,南昌大都市框架已全面拉开,初步形成了“一江两岸、南北双城、双核拥江、组团发展”的发展格局。
    2006年4月30日,地处南昌市外环快速路咽喉要津的生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成为带动南昌外环线地区的开发建设、拉大南昌城市框架、奠定南昌“一江双城”城市格局的经典之作。
    2007年初,全长40.989公里的南昌西外环高速正式通车,让南昌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战略性地位和枢纽性区位优势越加显现,东西外环相互沟通浑然一体,南昌的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
    2009年2月28日,作为连接昌南、昌北城的快速通道和南昌市“三环十一射”路网中的重要一环,英雄大桥竣工通车。
    2010年9月20日,中部地区第一条城际高铁——昌九城际高铁开通营运,成为赣鄱大地上的“黄金通道”,拉近了环鄱阳湖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更值得浓墨重彩的是,2010年9月16日,南昌轨道交通1号线珠江路站深基坑开挖,标志着南昌地铁站建设正式铺开。地铁的开工建设,对于实现各片区与中心区的便捷联系,促进两岸一体化发展,引导城市规模有序扩大,统筹城乡发展,支持组团式城市规划布局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后发城市的南昌,在对世界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走出了一条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规划建设的新路子。
    不仅如此,“十一五”期间,青山湖隧道、南昌铁路枢纽西环线顺利建成,八一大桥、南昌大桥维修和阳明路改造完毕,朝阳洲基础设施项目、五大组团建设、老城区改造稳步推进,昌北机场改扩建工程、向莆铁路进展顺利……一批批重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奠基、建设、竣工,为南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仅“十一五”前四年,全市基础设施总投资就达到1010.03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额的25.7%。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潮迭起的推动下,我市城镇化率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至2009年,南昌城镇化率增长了8.8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以2.22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2009年,南昌城镇化率为63.1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6个百分点,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处于上游水平。
    南昌决策者深刻地认识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仍将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所在。为此,必须进行新一轮南昌城市规划建设谋篇布局,进一步开辟南昌城市规划建设新的发展时代。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伴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时代的到来,南昌迎来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城市发展空间: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引领下,使南昌成为具有国际性功能、跨省域影响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商贸物流金融中心。
    2010年1月20日至23日,南昌市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实施山江湖综合开发战略规划纲要》顺利通过,宣告南昌正式开启 “山江湖”综合开发新时代。作为南昌在全省率先提出的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发展方略,山江湖综合开发的目标十分明确:在“一江两岸、南北两城、双核拥江、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总体思路下,“山江湖”全面开发并重,打造“双核三圈五组团”的全新发展新格局。改变以往城市发展“摊大饼”的做法,形成组团式、多层次、网络化、生态型的现代化城市框架。
    为了进一步开辟南昌城市规划建设新的发展时代、发展阶段,我市还确立了清晰的发展目标:按照构建“双核三圈五组团”的格局,南昌2020年城区面积将达到35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将达到350万,将梅岭、赣江和鄱阳湖这三大最为核心的战略性生态资源纳入到城市开发建设的空间视野,以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平衡与双赢。
    如今,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迎来高铁时代、地铁时代、低碳经济时代的南昌,正筑造起组团式、网络状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发展新格局。老城区与新城区并重,核心区与外围组团并重的发展理念,正引领南昌朝“中国生态发展的领军城市”和“国家级生态经济中心城市”的目标奋力前进。
    绿在城中,城在绿中。南昌的城市建设,从来没有离开过“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建设理念。“十一五”以来,南昌在发展壮大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如今, “森林城乡、花园南昌”, 已成为南昌唱响世界的核心品牌,已成为南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竞争力
    鄱湖滨临、梅岭相望、赣江穿城……钟灵毓秀的山水,是南昌的独特资源;走绿色崛起之路,是南昌一以贯之的发展模式。“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是南昌建设宜居宜业生态城市的基本准则。 “十一五”以来,南昌追求绿色的脚步一步比一步有力,在“生态立市”的理念之下,我市不断加大对“绿色事业”的投入,努力把绿色品牌做优做强。如今的南昌,绿色风景如画,一天一个俏模样。
    2001年6月,加快建设花园城市被写进南昌市人大、政协大会的决议;2003年12月6日,市规划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为南昌的花园城市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即以人为本,将人脉、文脉、山脉、水脉合为一体;2007年开始,我市又把“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生产建设、生活消费各个方面……多年来,我市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重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资源成为城市的最大资源,环境品牌更成为城市的第一品牌。
    2008年10月6日,江西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召开,由此掀起了全省造林绿化的新高潮。为将全省“一大四小”工程落到实处,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建设的若干意见》,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使我市逐步建成中心城市生态绿化体系建设区、近郊生态经济产业建设区和远郊生态绿色屏障建设区三个层次,内、中、外相结合的城乡一体生态建设新体系。三年来,我市围绕实施通道绿化、村庄绿化、城镇绿化、河渠滩涂绿化等六大工程,不断掀起造林绿化高潮,造林面积近百万亩,有效改善了城乡面貌。
    在南昌看来,把森林引进城市,是和建设桥、路、机场、车站等其它公共设施一样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消化碳的能力多少,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为深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山江湖综合开发战略实施,进一步彰显“山水绿色都城”特色魅力,提升南昌生态环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09年9月20日,南昌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实施方案》,宣告南昌生态建设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目前,我市正围绕“点为绿色公园、线为绿色长廊、面为绿色板块”的工作思路,重点实施都市森林公园、都市绿色长廊、城乡森林板块、城郊生态绿化“四大工程”。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安排3个亿的资金用于造林绿化,各县区配套资金投入达7亿元,保障“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的投入。据统计,去冬今春,全市城郊生态绿化工程共完成造林面积41.33万亩,新栽各类苗木4109.86万株;城区共新栽各类乔木72.1万株,灌木867.6万株,草坪22公顷,草花52.2万盆。城郊高标准绿化里程达到558公里;城区已基本完成了五条绿色长廊、两条森林景观大道、五条生态花卉大道、六个互通立交、一个外环绿色通道的绿化景观建设以及8个社区绿化提升改造,并顺利推进了五大森林公园建设。2009年,我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66%,绿地率达40.1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49平方米。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1%,共347天,连续6年居中部省会城市之首。
  今年10月31日,“森林城乡、花园南昌”建设在全市掀起新一轮造林绿化热潮之际,我市正式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力争通过三年的创建,到2012年全面达到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标准,并通过国家验收。
    如今的南昌,牢固树立起“绿化就是文化,造林就是造福,增绿就是增收”的理念,将森林、树木作为低碳经济和城市形态一个重要的元素来抓,筑起一座环城的森林圈,确保农民增收得利、社会增绿得益、政府增效得绿,实现“共赢”目标。
    如果说南昌多年来持之以恒的“花园城市”建设,让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那么,“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折射出的是南昌对绿色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生态环境改善,转而升华为产业素质的提升,经济形态的创新,发展空间的开拓。“十一五”以来,南昌建立起各县区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的科学考评体系,以“合并同类项”的基本法则,划分为强力、繁荣、特色等6大产业板块。根据各板块经济发展优势,在GDP考核标准实行差异化的基础上,对低碳产业与生态环境的考评则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引导全市追求绿色GDP。
    “要使我们从事绿色发展的人,从事绿色发展的群体少受损失、不受损失,而且最后会得来更大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要搞差异化考核,在特殊的地方定特殊的政策。”对于“差异化考核”的创举,余欣荣多次强调指出,为了绿色GDP,即便牺牲短期效益也要保证绿色发展,南昌要进一步提升全市GDP的绿色含量。
    为使湾里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2008年起我市取消了对其工业增加值的考核,降低了GDP增速、财政收入增速等经济指标要求,而且新增了森林覆盖率、水源水质、生态旅游指标的考核,“生态成绩”占考核比重接近1/3。污染少了,空气好了,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始显现。2009年,湾里区接待国内外游客8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两项指标增长幅度均创历史新高。今年1-10月份,全区财政总收入达到2.75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生物医药、旅游、林业等生态绿色产业贡献率超过40%。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定位为“强力板块”后,充分利用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优势,着力发展光伏、新能源、新材料等低碳产业,已成为低碳与生态产业发展的带动区、示范区。去年5月下旬,国家环保部在北京召开的相关论证会通过了《南昌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这也是中部首家被批准建设国家级生态工业园的国家级高新区。
    东湖、西湖、青云谱区充分发挥老城区第三产业发达的优势,加快老城区改造,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金融、物流、商贸”三个中心建设,呈现出“繁荣板块”特色。
    在GDP考核标准实行差异化理念的引领下,南昌坚持在集约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崛起,既保证了经济社会快速、协调、持续发展,又为子孙后代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十一五”以来,南昌坚持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方便市民生活相结合,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与彰显历史文化相结合,为建设一座安全方便的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南昌通过大力实施文化大市、文化强市战略,文化软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其造就的优越城市软环境,已经成为提升南昌城市内涵,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城市发展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是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对此,南昌市委、市政府的理解是,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这些年,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想的最多、最细的就是最关乎市民生活品质的城市配套建设。
    围绕山脉、水脉、人脉、文脉作文章,“十一五”期间,我市实施了广场、绿地、美化、亮化、湖泊整治、污水处理、环境监测、废弃物治理等工程,投资近60亿元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打造文明花园城市特色魅力。
    在提升城市环境方面,我市完成了以玉带河、象湖、青山湖、抚河为重点的八湖两河整治工程,实施了机场路综合改造工程、火车站西广场改造工程,新建了八一桥头公园、铁线湖公园、赣江市民公园等开放式休闲场所,完成了八一广场、人民公园、阳明公园、八一公园的改造,实施了灌婴文化广场、红谷滩秋水广场、上营坊社区文化广场、象山文化广场、八大山人广场、绳金塔景区、水上楹联宫、朝阳公园(南昌新动物园)、梅湖景区的建设。全市现有公园(广场)76个,总面积1170公顷。
    在美化亮化工程方面,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完成了北京西路、洪都南大道、象湖景观工程、生米大桥、机场路、昌南大道、赣抚路等新路灯和景观工程30多项,近年来新增各类灯饰12万余盏,道路照明装置率和亮灯率均达到98%以上。与此同时,我市对沿街店面实施清洗、粉刷、美化墙面,做到“一路一色,一路一景,各具特色”。让市民记忆犹新的是,今年10月21日晚,赣江东岸景观亮化优化提升工程竣工暨一江两岸景观亮化工程亮灯仪式在秋水广场举行。在醉人的夜色中,数万盏动态景观灯伴着音乐的节拍不时地变幻出各种色彩,与建筑楼宇静态灯光遥相辉映,赣江两岸流光溢彩,火树银花,靓丽夺目,充分展现出南昌“一江两岸”的宏伟气势。
    在废水、废气、废物治理方面,我市投资了16亿元新建青山湖、象湖、红谷滩三个污水处理厂,城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81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城市垃圾处理率达100%;完成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噪声监控系统的设置、青云水厂生活饮用水质量监督系统自动监测站等项目;完成了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等项目建设。
    在环卫设施建设方面,全市共有公厕674座,水冲率达100%。垃圾中转站114座,平均每个街办达到2座以上;投资1400万元对麦园垃圾场渗滤液处理进行综合改造,并且利用垃圾沼气,建成日发电能力2871千瓦时的一期沼气发电厂。
    在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方面,我市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近几年相继完成了南昌国际集装箱码头、徐坊客运站、昌南客运站、洪城客运站的建设,完成了高新、民营科技园、昌北、红谷滩公交停车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客运、公交基础场站的布局,基本形成了市内线、近郊线、远郊线相结合的城市公交网络。
    为进一步增强城市供水、电、气等公用设施服务功能,“十一五”期间,我市重点完成了青云水厂三期扩建工程,新建牛行水厂和扬子洲水厂,结合道路改造实施了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给水管线总长2050公里,城区供水普及率100%,饮用水源综合合格率99.82%,全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51万吨。过去几年投资近40亿元完成了城市电网改造,建成了110千伏、220千伏、500千伏变电站20多座。城市燃气管网建设逐步完善,全市供气率达91.4%。天然气置换工程也在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市还先后投入14.5亿元,实施了12大项、30个子项的涉水工程建设,提高了城市排涝能力,实现了一日暴雨、四小时排干的目标。投资近5亿元对抚河、玉带河、艾溪湖实施了截污工程,实施了城区水系的活化工程。
    一直前行的南昌并未满足于此。2009年5月30日,我市召开实施“三大”工程加快项目建设工作会议,一共梳理汇集了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三大”工程重大项目180项。2010年4月中旬,我市又启动了新一轮老城区改造提升系统工程,计划用1到2年的时间,通过对老城区集中改造提升,力争达到国家文明城市和生态城市标准。仅今年,我市就梳理出老城区改造建设工程共4个大项26个子项,项目总投资约267.76亿元。 这些项目的实施,目的在于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形成经济和社会“两条腿走路”的协调发展格局;通过改善百姓生活、扩大消费,以此提高南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一个城市良好的建设、先进的设施、优越的环境,是其必具的硬件与形象;而其独有的文化个性、文化风格、文化品位,则是其不可或缺的软件与灵魂,有如其精气神韵。“十一五”以来,南昌大力实施文化大市、文化强市战略,文化软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其造就的优越城市软环境,已经成为提升南昌城市内涵,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们不会忘记,2008年初,480万南昌人共同喊出了“大气开放,诚信图强”的城市精神,引领着南昌人以更大的气魄扩大开放,以诚信的胸怀奋发图强。
    人们不会忘记,2008年5月8日,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南昌建设成为文化大市、文化强市的决定》,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切实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为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南昌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十一五”期间,南昌将文化元素融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各个领域。随着一批文化设施的改造建设,一批文化精品的脱颖而出,一批文化人才的茁壮成长,文化大市、文化强市的雏形初步建立,有效提升了城市建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如今,文化作为南昌发展的一种软实力,已越发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可缺少因素,对南昌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助推器作用。
    第1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南昌军乐节、中国楹联文化艺术节、国际华人作家滕王阁笔会……历数近年来我市举办的一系列有影响的文化盛事,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些文化盛事极大地提升了南昌文化的对外知晓度和社会美誉度,不断扩大了南昌文化的辐射力,使得城市个性更加鲜明、文化名片更加靓丽、对外交流更加频繁。如今,赣江之畔的英雄城,在经济之翼傲舒长空的同时,文化之翼凭借“文化强市”的东风正在强势起飞。
    “十一五”以来,南昌先后拿下了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世界十大动感都会、国家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国家园林城市、十大节庆城市、中国最美丽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城市发展代表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这一个个荣誉生动地诠释着:经过这五年的锤炼,南昌收获的不仅仅是综合实力的提升,还有内在气质的改变。这样的内在气质,让南昌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自信。如今,由内而外散发出的魅力,已经使南昌成为中国版图上一颗崛起的新星。在下一个即将到来的五年,我们期待更多的惊喜!

  记者 黄敬捷 刘兴 文 熊家福 图
阅读 754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