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长江淡水豚科考船17日抵宜 7天目测发现7头江豚

媒体:荆楚网-三峡晚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2/11/19 6:34:51

长江淡水豚科考船17日抵宜 7天目测发现7头江豚长江淡水豚科考船17日抵宜 7天目测发现7头江豚

昨天,长江淡水豚科考船抵达枝江,预计今日抵宜,将在胭脂坝江段仔细查找江豚。一周来,科考船仅13日当天在洪湖江段发现了7头江豚。记者 刘康 摄

●探测仪距离考察船100米,能将方圆300米内江豚发出的声音信号储存下来。

昨天下午5点30分,两艘“2012年长江淡水豚类考察”船抵达枝江长航公安码头。

这已是此次科考活动的第七天,一周来,通过目测法,仅13日当天在洪湖江段发现了7头江豚。

长江淡水豚科考船抵宜

科考船首次用上“鱼探仪”

得到允许后,记者昨天登上了科考船。船上的生活设施很齐备,卧室、厨房、厕所、会议室一应俱全,在卧室和会议室里还摆放着电视机,厕所里有洗衣机,船头和厨房已备好了胡萝卜、包菜、豆角等蔬菜,一个大瓷盆里堆满了已煮好的五花肉。

王克雄介绍,科考队每天从上午7点半到下午5点开展监测,下午7点开例会,进行数据分析,晚10点就寝。

与2006年相比,本次科考最大的不同在于加入了水下噪声和鱼类资源监测两大内容。王克雄介绍,之所以加入这两项内容,是因为噪声和鱼类资源是影响江豚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

本次考察中还将首次使用“鱼探仪”,两艘考察船上各有一台,其中一台是水生所自行研制的,“还没有成形的产品”,目前在国内市场上没有销售。

本次科考中,目测观察出现在水面上的江豚,用“声学信标”收集江豚的声音信号,两者结合使用,以评估长江江豚的种群状况。

记者留意到,“声学信标”像个小型灯管,一头是感测仪和储存器,另一头连接着长约100米的绳索,科考船行驶中,探测仪被放入船尾的水中,它能将方圆300米内江豚发出的声音信号储存下来。探测仪需距离考察船100米,以防受到发动机的影响,且必须漂浮在水上。

目测一周仅发现7头江豚

“今天目测没有看到江豚。”昨天的考察结果,让王克雄心情沉重。

科考队员、世界自然基金会武汉办公室观察员张新桥博士介绍,13日早上9点,科考船刚从洪湖水上公安码头驶过,武汉号、宜昌号观察员分别报告首次发现江豚。

当时,两条考察船并排行驶在沙洲两侧,可以肯定发现的7头江豚不是同一江豚群体。

在2006年那次国际联合考察中,洪湖江段曾发现最大一群10头种群的江豚。

“我在枝江江段最后一次看到江豚,是在2005年。”枝江渔政站渔政员杨江松回忆,当时他在白洋江段发现了一头江豚,此后就再也没见过了。更早的2001年,杨江松曾和同事在刘巷水域帮一条搁浅的江豚“解困”,把它送回了长江干流。

在此次干流考察启动前,科考队在10月底对长江仅剩的两个大型通江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进行了考察。王克雄告诉记者,对两湖区域的考察初步发现,鄱阳湖现有江豚约为450头,洞庭湖约为90头。和2006年考察结果相比,洞庭湖江豚数量大幅度下降,分布区域也缩小至东洞庭湖鲶鱼口至岳阳市水域。这说明江豚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了。

“人类对长江利用和改造的速度太快了,而江豚无法适应和改变。”王克雄认为,造成江豚数量快速下降主要有3个原因,繁忙航运挤占江豚生存空间,螺旋桨、噪声对江豚造成伤害;渔业活动造成江豚食物减少;涉水工程建设,客观上破坏了江豚生存环境。

胭脂坝江段江豚引热议

此次考察船航行路线是从宜昌到上海的1700多公里长江干流,从武汉到宜昌,长江江段共626公里,在这个考察路线的上半程中,江豚分布区主要在洪湖新螺白 豚国家自然保护区、石首白 豚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洞庭湖。

“宜昌江段并不是江豚出现的重点区域。”王克雄说,在修建葛洲坝以前,宜昌江段水流湍急,不适合江豚觅食,枝城以上水域发现的江豚并不多。

易贤超的长期观察、本报记者的实地采访,均证实了宜昌胭脂坝江段有江豚长期滞留 (详见本报11月15日11版报道),这一发现让王克雄非常兴奋。他分析,能留住江豚一般有两个原因,要么该水域水流较缓、鱼多、人类干扰少,要么江豚往外走的航道被堵,比如该水域外船只过多。“江豚很聪明,智商不亚于海豚,航道上船只多了,它就知道不能走,否则易受到伤害。”

此前,记者在胭脂坝江段采访时发现,受胭脂坝这一天然屏障保护,大船难以进入该江段,胭脂坝江南水域江清水碧,野鸭、野鹭鸶自在嬉戏,也许表明该水域鱼类较多,可以为江豚提供充足的食物。

记者11月14日在胭脂坝江段发现的江豚,引起了科考人员的热议。张新桥说,江豚的分娩期一般是5月份,宜昌渔民在8月份目击观测到两头约80厘米长的江豚,很有可能就是今年5月份出生的。

“如果小江豚真的是在胭脂坝水域出生的,那么这片水域要严格保护起来。”王克雄与易贤超商议,到胭脂坝水域后,应仔细查找,对这3头江豚的来龙去脉进行研究。

探索江豚保护的样本

相关链接

江豚属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鼠海豚科,江豚属。体型较小,在淡水和海水中都有分布,而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江豚是长江江豚亚种。江豚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鼻孔长在头顶,平均一分钟出水呼吸2-3次。但是在受到惊吓时,江豚一次长潜可达4分多钟。

江豚长期生活在水中,其视力已经退化,江豚主要用高频回声定位进行通讯、捕食和探测,我们称这种声音为滴答声,江豚的回声定位的频率在100kHz以上(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为20-2kHz),而白 豚除了能发出高频的滴答声外,还能发出低频的哨叫声。

科考船停靠枝江码头时,夕阳已西沉。两艘白色“中国渔政船”就是“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的科考船,它们分别由武汉渔政和宜昌渔政提供。

宜昌市渔政处工作人员易贤超在此次科考中负责协调工作,在船头船尾跑了几趟后,发现一切运转正常,他才舒了口气。此时,后勤组工作人员已开始准备饭菜,科研人员则聚集在实验室兼小会议室里,开始每天的例会,向科考行动副指挥长、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克雄汇报一天的观察结果。

11月11日,“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船起航,35名科考队员将在宜昌至上海江段进行历时至少7周的考察。线路为武汉—宜昌—武汉—上海—武汉,及鄱阳湖、洞庭湖。

此次科考行动是在农业部组织和领导下,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联合世界自然基金会、武汉白 豚保护基金会等单位共同组织的。科考考察队由国内外的35名研究人员和10余名船员组成,这35名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中科院水生所、保护区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其中还包括7名大学生志愿者。

2006年冬天,中外六国科学家在长江流域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搜寻,最终遗憾宣布:“长江女神”白 豚已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正以每年5%—10%的速度减少,目前种群数量仅为1200—1500头,若无有效保护措施,有可能在15年内灭绝。

此次科考,将对江豚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等现状进行考察,并对长江江豚的保护提出规划建议。

科考队员中,58岁的高道斌每天与年轻小伙子一道,不管天晴下雨,站在船顶进行目测。

他是湖北天鹅洲国家级豚类保护区副主任,也曾参加6年前的淡水豚类考察。

湖北天鹅洲国家级豚类保护区包括天鹅洲故道迁地保护区和石首市所辖的89公里江段,是最早成立的几个豚类保护区之一。

于1992年建立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 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白 豚和江豚理想的栖息地。自1990年迁入5头江豚以来,种群持续增长,目前种群数量接近40头。长期观察表明,在保护区江豚能正常交配繁殖,每年都有3-5头小江豚在这里自然繁殖成功。天鹅洲故道被认为是世界上对淡水鲸豚类动物实施迁地保护的唯一成功案例。

在王克雄看来,除了以建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外,以天鹅洲为代表的迁地保护、以水生所为代表的人工繁殖保护,是保护江豚的三大对策。

位于武汉的水生生物研究所白 豚馆,于1996年饲养江豚成功。目前,白 豚馆饲养着世界上唯一一个长江江豚人工群体,2005年,还首次实现了长江江豚在人工环境中的成功自然繁殖,2007年和2008年各有一头小江豚降生。

王克雄说,随着人工环境下饲养、自然繁殖水平的提高,希望能向一些符合条件的水族馆输送江豚。同时,也希望江豚人工繁殖技术取得突破,“这非常困难。”胎生的江豚怀孕期长达11个半月,哺乳期6个月,一般一胎只能生产一头,人工繁殖技术短期类难以实现突破。

阅读 822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