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翀
记者:有消息说,奉贤南桥新城将建上海最大的郊野公园,规划面积4.78平方公里,这是什么概念?
陆月星:很多上海人都熟悉杭州西溪湿地,它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上海如此大面积的郊野公园,其中约一半规划为湿地,实际上也是要发挥与西溪湿地一样的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不过,湿地只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态环境由多个要素构成,其中绿地、林地是城市的肺,湿地是城市的肾,它们是生态环境建设最基础、最关键、最具代表性的组成内容。对上海来说,不仅要有“湿地”,还要有大面积的绿地和林地。比如,松江正在建设的泖港片林就会成为上海一个巨大的 “绿肺”,绵延五六公里、纵深三四公里,能让上海市民充分感受到“森林生活”的舒适。
记者:上海的生态环境建设大格局是怎样的?
陆月星:上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0.46平方米提高到去年的13.1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从6.14%提高到38.2%,森林覆盖率从2.7%提高到12.58%。全市已有建成区绿地3.4万公顷、林地10万公顷、湿地32万公顷,受保护管理基础生态空间面积超过800平方公里。从具体布局看,上海的生态建设以中心城区绿化为主体,郊区新城绿化为补充,郊野公园、生态林地和防护林地为外围,呈现“环、楔、廊、园、林”式的格局。这些成果对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固碳释氧、节能减排、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景观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上海要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本市“十二五”规划也明确了要建设“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基本生态空间,至2015年实现绿化覆盖率38.5%、森林覆盖率达15%等,这些都为上海的生态环境建设描绘了蓝图,目的都是为百姓提供更加绿色宜居的生活空间。
记者:一些大面积的绿地、林地都在郊远地区,会不会让百姓感觉“亲近不太方便”?
陆月星:西溪湿地在杭州,肯定比上海本地的绿地、林地远,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市民愿意开车去游玩呢?远和近,其实反映了功能配套的问题。如果交通配套和生态服务很完善,那么百姓就乐意去享受。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所以提出“用绿有效”,就是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和有效开发利用绿地、林地、湿地的生态、社会服务和经济等多种综合功能。比如,推动开放性的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建设,通过生态服务、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体育、生态文化,为市民创造“生态宜居”的新环境。这方面,崇明东滩湿地正在做一些新的研究探索。
记者: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百姓有没有机会享受“湿地生活”和“森林生活”?
陆月星:这也是我们正在考虑的问题。就“生态宜居”的追求而言,除了完成生态建设的数量指标,更要注重质量突破。在中心城区,可以“见缝插绿”,通过立体绿化、庭院绿化、屋顶绿化、边角绿化等,想方设法在不过度消耗土地的基础上,扩大绿量,提高绿化品质。具体而言,绿化布局将更加均衡,比如全面消除中心城区500米服务半径绿化盲区。绿化建设的结构将更加合理,比如通过调整延中绿地等区域的植物群落构成,更加突出城市绿肺功能,给市民带去更好的观赏游览体验。还有,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创建命名100条林荫道、储备提升100条林荫道、新建改建100条林荫道,使得这项有生命的基础设施能更好地为市民服务。
记者:我们也听到一些占绿毁绿的消息,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陆月星: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的确也大。所以,巩固绿化生态成果,我们强调“守绿有责”。一方面,要在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加强和规划、建设联动,并不断完善绿化专业网格化管理,严格控制占绿毁绿。另一方面也呼吁全社会积极行动,共同促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上海直接参加义务植树达556.3万人次,通过认建认养等其他形式尽职达2158万人次,这些行动都有效改善了上海的绿化状况。
总之,绿地、林地、湿地建设改善的是环境,提升的是生态,但最终目的是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只有改造自然并服务自然,自然才会更好地服务人类。所以,我们用一幅对联来呼吁大家参与生态建设,上联是“鸟道鱼道虫道人道,道道贯通”,下联是“绿脉蓝脉地脉文脉,脉脉相联”,横批是“生态宜居”。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