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水鸟摄影 > 留鸟 > 正文

江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优势分析

媒体: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作者:姚木根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8/11/9 13:12:49
寻求江西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必须对省情有透彻的了解,趋利避害、发挥优势。有专家曾预言,生态经济将成为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与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相比,江西省经济欠发达,但具有生态环境优势,完全有条件在发展生态经济中大显身手、后来居上。为此,江西应该遵循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利用生态环境比较优势,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一、生态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作为一种资源具有不可逆性即生态环境系统自动调节功能是有限度的,超过其允许的范围就会导致生态失调和环境破坏;有限性即绝大部分生态环境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其稀缺性越来越明显,如淡水供应不足和水资源被严重污染,使人类面临水资源数量不足和质量下降的困境;整体性即生态环境是多因素、多层次、多结构的综合体,各要素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互相关联,任何要素的变化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会引起其它要素的相应改变。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生态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很长时间内人们没有认识到生态环境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盲目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从地球表层之下、海洋之中到蓝天之上,不断向生态环境索取,使之遭到愈来愈严重的破坏。如对森林的大量砍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对草原的过度开发利用加速土壤的沙化;大气和水体的严重污染使人类生活的环境质量下降。大自然对人类毫无顾忌地索取所给予的无情惩罚,使人们猛然醒悟,认识到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这是因为: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载体。人类社会中的物质流动过程,实质是物质在不同用途之间以及以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和信息之间的转化过程,生产活动发挥着“转换器”的作用——把物质从一种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从一种用途转化为另一种用途。对于人类来说,生态环境系统为生产活动提供了包括生命支持、自然资源和消纳污染等物质和非物质(以物质为载体)性服务,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决定了生产的组织方式、技术手段、产品质量和生产规模,也决定了人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动关系性质和内容,离开生态环境,人类生产活动将无法进行。同时,人们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的所有物质都来自生态环境系统,它为人们提供了水、气、土壤、生物以及各种矿产等资源,没有这些资源作为支撑,人类就无法生产和生活,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还是各产业发展的基础 [1],从第一产业来看,其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其最终产品都离不开生态环境,甚至其产品的创新都离不开生态环境这一巨大的基因库,保持物种的多样性是发展现代第一产业的基础;从第二产业来看,工业的生产原料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生态环境系统,从简单加工的材料到矿产资源再到提供动力的能源,每一样都离不开生态环境;从第三产业来看,它同样离不开生态环境,如生态旅游已成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中之重,它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持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旅游活动。由此可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与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发展速度与结构,是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江西生态环境优势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应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形成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和谐地利用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在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中,生态环境通常作为劳动对象,是决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系统蕴藏的资源越丰富、开发越容易,生产力就会越高。如波斯湾地区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该地区油田每口油井每天喷油1000吨,而美国每口油井每天仅产原油2.5吨,并且还要用抽油泵抽取。因此,波斯湾石油开采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是美国和其他大多数国家及地区无法比拟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竞争中,生态环境条件好,茶园可以少用或不用农药化肥;因为水质好,矿泉水的生产和酿酒工业可在水的净化方面少花或不花钱;产自生态环境优美地区的产品让消费者吃得放心、用得放心;生态环境优美可为加工业提供优质的原材料,成为工业产品质量的基础,这一点在制药行业尤为明显;独特的生态环境能形成特产,其它地区要形成此特产或产品就需要—些附加条件,例如温室、灌溉设备、人工气候等。长期以来,经济粗放增长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平均每年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家财政收入的1/4~1/6。与此同时,为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投资不断加大,2006年其总额达2566亿元,占当年GDP的1.2%。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本身就是发展经济,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能发展生产力。现代生态经济学认为,生态生产力是指人类推动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能力,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在关系,而不是征服改造关系。马克思指出:“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即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它)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一样,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2]自然生产力是自然界没有劳动者直接介入情况下的生产力,如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及其过程的作用或作用力。只有树立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的生态经济学新观念,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既然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江西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抓住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优势,在充分保证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资源使用量,做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世界关注的焦点。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世界环境大会发表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生态环境开始成为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人与环境和谐一致”的家园。我国政府于1994年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列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中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包括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没有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持续的。纵观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和我国的发展历程,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带来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其教训是深刻的。如果不彻底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中走出来,可持续发展就会是一句空话。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人类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发展过程中从自然界索取的资源若超过生态环境容许的限度,势必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关心全球变暖、臭氧空洞和酸沉降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就是因为这些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环境污染还相当严重,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另一方面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已经受到威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7% ,几乎是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3倍,2006年是10.7%;2007年达到11.4%。虽然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但粗放型发展方式,靠的是高消耗、高污染,是以付出巨大环境资源代价换取的高增长,因而是不可持续、难以为继的发展模式。若继续沿袭传统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总量增长,生态环境支撑将难以为继,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目标就无法实现。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江西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战略,不能走别人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应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妥善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二、江西生态环境优势的简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质量由新世纪之初的全国第8位上升到第4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后劲,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和活力。
——青山常在。森林是陆地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等多种功能,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江西先后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上办绿色银行”、“建设绿色生态江西”等科学理念,从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入手,连续组织实施了“山江湖工程”、“造林灭荒”、“山上再造”、“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实现了森林资源全面增长。2000年~2006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由59.7%提高到60.05%,活立木总蓄积量由2.9亿立方米增加到3.7亿立方米,林业用地面积由1046.7万公顷增加到1062.9万公顷,有林地面积由860万公顷增加到871.7万公顷,有林地亩均活立木蓄积量由2.31立方米增加到2.81立方米,毛竹林面积由74.3万公顷增加到82.4万公顷,毛竹数量由13.7亿株增加到15亿株。森林资源是反映生态环境一个重要标准,与其他省区市相比,江西森林资源丰富。2006年森林覆盖率突破60%,居全国大陆第2位,仅次于福建;森林蓄积量为32505.2万立方米,居全国第7位;建立了15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8个),居全国第2位;建立了99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39个),居全国第1位;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340万公顷;城市绿地率达到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接近9平方米。青山常在,绿色生态已成为江西展现给世人的靓丽品牌,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最值得自豪的资本,为发展生态经济尤其是生态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沿海地区“后花园”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森林植被景观与野生动物景观、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交相晖映,还孕育着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构成了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绿水长流。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资源。江西东、南、西三面群山环绕,地势高峻,中间盆地舒缓,北部低洼,湖湫棋布,贯穿江西全境的赣、抚、信、饶、修等五大江河水系汇集于北部,形成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水系,可以阻断、防止外来污染。全省境内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2006年水资源量1630.0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的6.4%;人均水资源量为3768.7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量均居全国第7位(见表1)。境内有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质优良,水域总面积167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占全国内陆水域面积的9.34%,其中可养殖面积36万公顷[3]。河川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1385 亿立方米(根据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统一规定计算),径流总量居全国第7位,按人口平均居全国第5位,按耕地平均居全国第6位。江西不仅水资源丰富,而且水质总体良好,2007年省内8条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7.2%,比2001年提高17.3%,其中长江九江段、抚河、信江、修河、饶河水质整体评价为优;赣江、袁水、萍水河水质整体评价为良好。丰富而良好的水资源,成为江西生态环境的一大优势,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的自然基础。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682万千瓦以上,与华东、东北、华北地区各省相比处于较为丰富的地位,在华东地区6个省市中处于第2位。据统计,江西可能开发的水力资源有610.89万千瓦,年发电量215.61亿千瓦时。其中可装机500千瓦以上水电站504处,装机容量510.86万千瓦,年发电量190.53亿度;1万千瓦以上水电站64处,装机容量401.5万千瓦,年发电量l52.3亿千瓦时;2.5~25万千瓦水电站33处,装机容量231.49万千瓦,年发电量86.34亿千瓦时;25万以上大型水电站有万安、峡山、峡江3处,装机容量131.8万千瓦,年发电量45.55亿千瓦时。省内中小河流密布,广大农村蕴藏着相当丰富的小水电资源,全省可开发的万千瓦以下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209.32万千瓦,年发电量63.31亿千瓦时;可开发小水电资源在1万千瓦以上的有60个县。不仅如此,丰富而良好的水资源还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生栖条件,是江西发展生态农业的又一巨大优势。
表1             2006年全国各省水资源情况
地区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人)
地区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人)
地区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人)
全国
25330.1
1932.1
浙  江
903.6
1829.5
重  庆
380.3
1356.8
北  京
22.1
141.5
安  徽
580.5
949.3
四  川
1865.8
2278.1
天  津
10.1
95.5
福  建
1623.5
4577.7
贵  州
814.6
2176.1
河  北
107.3
156.1
江  西
1630.0
3768.7
云  南
1711.7
3832.2
山  西
88.5
263.1
山  东
199.3
214.8
西  藏
4157.1
149001.4
内蒙古
411.3
1719.8
河  南
321.8
342.8
陕  西
275.5
739.1
辽  宁
261.4
615.5
湖  北
639.7
1122.0
甘  肃
184.6
709.9
吉  林
353.6
1300.3
湖  南
1770.3
2794.9
青  海
569.0
10430.8
黑龙江
727.9
1904.8
广  东
2216.2
2396.1
宁  夏
10.6
176.8
上  海
27.6
153.9
广  西
1881.1
4011.3
新  疆
953.1
4695.1
江  苏
404.4
538.3
海  南
227.6
2735.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412.
——物产丰富。江西地处亚热带,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和湖泊水系等,动植物资源丰富。全省有845种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种类占全国种数的13.4%,珍稀陆生动物种类占全国种数的24.8%,其中哺乳类105种、鸟类420种、爬行类77种、两栖类4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种,如白鹤、黄腹角雉、白鹳、黑鹳、白鳍豚、扬子鳄、华南虎、梅花鹿等,二级保护动物68种,包括猕猴、短尾猴、穿山甲、金猫、云豹、黑熊、毛冠鹿、水鹿、小天鹅、白头鹤、鸳鸯、白颈长尾雉、大鲵等。境内有5115种高等植物,其种类占全国种数的16.35%,野生植物种类约占全国种数的17%,珍稀树种种类占全国种数的19.7%,珍稀植物种类占全国种数的19.2%,用材植物、薪炭植物、木本粮食植物、食用野果和富含维生素类植物、野菜和野生饲料植物、芳香植物、药用植物、鞣料植物、纤维植物、观赏植物、油脂植物、净化环境和监测环境污染植物应有应有。除动植物资源外,江西还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与地热资源,是我国主要的有色、稀有、稀土矿产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矿产资源配套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在目前已知的150多种矿产中,江西已发现各类固体矿产资源l40多种,其中探明工业储量的89种。在探明的89种矿产储量中,居全国前5位的有33种,其中居第1位的有铜、钨、钽、铯、铊、钪、金、银、铀、钍、伴生硫、溶剂白云岩等,居第2位的有稀土、硒、碲、铷、锂等,居第3位的有磷钇矿、铋、铍、岩盐、蛇纹岩等,居第4位的有钼、铌、萤石等,居第5位的有锡、锆、玻璃用白云岩等。特别是铜、钨、铀钍、钽铌和稀土被誉为江西的“五朵金花”。江西地处粤闽高、中温热水带边缘,现有温泉百余处、热水钻孔20多处。最高温度达82℃(温泉)及88℃(钻孔)。温泉总流量平均每秒718.6升,热水钻孔总自流量平均每秒151.4升。温泉分布以赣南和赣中南为最密,约占总数的62.7%,热水孔也多集中于该区,约占64%左右。丰富的物产资源,表明江西生态环境优良,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这种资源优势是江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奠定了发展生态经济特别是生态旅游的良好基础,如鄱阳湖有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每年聚集上百种、百万只候鸟越冬,在这里观鸟,已经成为生态旅游重要项目。
——环境优美。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强力推进节能降耗,严格执行能耗和环保标准,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工程节能降耗、治污减排,切实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工业“三废”排放和大气污染相对较轻,全省“三废”污染总体上不严重。崛起的江西青山依旧在、碧水依旧流、天空依旧蓝、景色更美丽,环境质量总体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上游(见表2)。2006年,全省万元GDP能耗1.023吨标准煤,较上年下降3.18%,节能155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电耗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2%、28.9%,均为中西部地区最低。当年全省废水排放量134518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64074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3.23%,较2002年提高15.6个百分点;工业废气排放量5096亿标立方米,其中燃料燃烧过程中废气排放量2552亿标立方米,生产过程中废气排放量2544亿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63.4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57万吨,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6.4万吨;烟尘排放量23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21.2万吨,生活烟尘排放量1.8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34.8万吨。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393万吨,综合利用量2637万吨,综合利用率35.6%,处置量4197万吨,排放量8.3万吨,贮存量56万吨,基本上做到了当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当年通过综合利用而消化。全省空气环境质量总体上良好,所有城镇除九江市的S02略微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外,空气环境质量一般都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江西居民生活污染的排放,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总体上要比周边省份低。环境优美成为江西吸引外资的巨大优势,为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表2             2006年全国各省“三废”排放情况               单位:万吨
地区
工业废水排放总量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地区
工业废水排放总量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全国
2401946.0
2234.8
151541
河南
130158.0
146.4
7464
北京
10170.0
9.4
1356
湖北
91146.0
65.4
4315
天津
22978.0
23.2
1292
湖南
100024.0
76.6
3688
河北
130340.0
132.6
14229
广东
234713.0
124.7
3057
山西
44091.0
117.7
11817
广西
128932.0
94.4
3894
内蒙古
27823.0
138.4
8710
海南
7351.0
2.3
147
辽宁
94724.0
103.7
13013
重庆
86496.0
71.2
1764
吉林
39321.0
33.6
2802
四川
115348.0
112.1
7600
黑龙江
44801.0
44.0
3914
贵州
13928.0
104.0
5827
上海
48336.0
37.4
2063
云南
34286.0
45.6
5972
江苏
287181.0
124.1
7195
西藏
790.0
0.1
9
浙江
199593.0
82.9
3096
陕西
40479.0
84.6
4794
安徽
70119.0
51.9
5028
甘肃
16570.0
46.3
2591
福建
127583.0
44.6
4238
青海
7168.0
12.1
882
江西
64074.0
57.0
7393
宁夏
18500.0
35.0
799
山东
144365.0
168.7
11011
新疆
20558.0
42.9
158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414-424.
三、生态环境优势向产业优势转移途径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物产丰富、环境优美是江西突出的生态环境优势,虽然它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有了生态环境优势并不等于就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发展生态经济作为重大发展战略,以“立足生态,着眼经济、全面建设、综合开发”为发展思路,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生态旅游、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生态农业为江西现代农业领航。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可持续发展既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条件,发展生态农业是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生态农业是在农业生态系统内,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以及维持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生产方式,其特点是根据农业生态学原理,建立良好的生态结构,使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副业等产业彼此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多次分层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和转化率,生产出高产、优质、无污染的农产品,确保良好的生态效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并以此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是江西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重要手段或途径。为此,一要加大政府对生态农业的投入。政府投入是引导、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作用,应将其主要用于完善农田灌溉设施、推广普及生态农业技术,提高生态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降低生态农业成本;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大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环境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的科技创新与推广力度,把无公害农产品特有的生产要求同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出符合江西省情的生产操作规程;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为突破口,把“特色”和“绿色”相结合,建立无公害生产基地,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实行规范生产,保证生态农业健康有序稳定发展。二要坚持持因地制宜原则。尽管生态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多种多样的模式,但生态环境具有区域性,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副则副、宜渔则渔,切忌一刀切、一哄而上。应搞好发展生态农业示范点建设,综合利用生态环境系统各种资源,大力发展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创造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实现农产品价值的多次增值,进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达到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让农民从生态农业的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发展生态农业的优越性,以提高其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自主性,因地地宜地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步伐。三要重视生态农业的集约化经营。生态农业模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生产方式,它不仅重视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更要树立集约化经营理念,通过组建劳动密集、资金密集、能量密集、商品密集的集约化农业生产综合体系,实现农业系统的高效运作,增强农业系统的综合生产能力。从江西生态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近年来全省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做活山地、水面两篇“文章”,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形成了大米、生猪、水产、水禽、水果、茶叶、油茶、毛竹、中药材、商品蔬菜等10个主导产业。至2007年底,全省农业龙头企业达273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115家;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26个农产品基地列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数量居全国首位;415个食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数量居全国第一;蟹虾、鳗鱼等特种水产品创汇额,连续多年雄冠内陆省市。昔日不显山露水的江西农业,注入现代发展理念后,在内陆省市已呈领跑之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好看的,提供好吃的,培育赚钱的。”这是发展生态农业卓有成效的江西人的新理念。
——发展绿色食品突出江西食品工业优势。民以食为天,食品工业作为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及关联工业、农业和流通领域的大产业,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生态美好、环境友好是江西的优势资源,要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彰显江西以绿色为主题、以绿色为特色的食品工业优势。目前江西有503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识,列全国第6位;有机食品标识242个,继续保持全国第1位。全省绿色、有机食品销售收入85.6亿元,出口创汇突破6000万美元。一批绿色食品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婺源大彰山茶、浮梁瑶里茶、遂川狗牯脑茶、奉新碧云大米等获AA级绿色食品标志。南丰蜜桔、赣南脐橙、广昌白莲、余干黑乌鸡、婺源“大鄣山”牌和“天佑”牌有机茶、“德雨”活茶、奉新“碧云”大米等,已成为享誉省内外至国内外的名牌产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江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收到了明显成效,绿色食品成为推介江西的新名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方便化、营养化、多样化、成品化、安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展绿色食品应围绕建设绿色生态江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全面提升绿色食品工业的发展水平,营造江西绿色食品的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竞争优势,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江西食品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就是要围绕市场需求,高位切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突破国际市场的“绿色壁垒”,开拓国际市场,提升食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形成江西经济新的增长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就是要重点解决食品加工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把强化食品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从产业技术结构配置、研发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强化食品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引进具有国际、国内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调整优化食品工业产业和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江西食品工业科研力量较为雄厚,省内高校设有与食品相关专业30余个,产学研有机结合,成为食品科研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真空浓缩技术、微胶囊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超高压技术、膨化挤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在食品工业得到广泛应用,食品工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提升。为进一步增强江西食品加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强化以企业创新为主体,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参与,实现优势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业企业和科研队伍。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就是要重视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挥其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创新技术、综合服务的能力,通过推广“公司+农户”和“订单农业”模式,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和加工水平,形成市场需要什么,工业就加工什么,农民就种植什么的新格局,实现真正的贸工农有机结合,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更宽的范围和更高的层面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前,要对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经营、资金、技术等方面实行产业倾斜政策,给予大力扶持,扩大对外合作,加快招商引资,做到高起点发展,一开始就注意创品牌、创名牌,并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积极开拓市场,进一步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保证绿色食品有长期稳定优良的生产环境。
——将生态旅游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随着人类文明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拥挤喧闹、污染严重、竞争激烈和节奏紧张的城市感到压抑和厌倦,迫切要求利用闲暇时间改变一下生活环境,到清闲幽静、赏心悦目的大自然去体验“天人合一” 的享受。生态旅游以其品位高、突出自然本色和有利于环保等鲜明特色而得到人们的推崇,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将生态旅游培育成江西新的支柱产业,是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重要措施,它不仅能促进江西生态环境的改善,加快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纵深发展,而且可以提高居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从而带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全面提高。发展生态旅游应持大生态、大资源、大市场、大旅游的发展理念。首先,充分利用好江西现有的旅游资源,突破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观念,拓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形式,建设生态风景旅游点和保护区、森林公园,创建各具特色的生态风景旅游、生态文化旅游。第二,优化生态旅游环境,围绕生态效益选准发展经济与保护旅游环境、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切入点,增强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营造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环境。第三,寻找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生态旅游有机结合的发展之路,找出其最佳结合点,有效地促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交叉和渗透,建立起以农业养旅游、以食品工业带旅游、以旅游促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的互动机制,建设以“ 三高” 农业为基础的农业生态旅游区,借助绿色食品工业发展促进旅游特色食品及土特产品市场的发展。第四,搞好生态旅游市场开发,加大生态旅游宣传力度,找准目标市场。生态旅游属高文化、高科技、高品味、高消费、高效益的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非大众化专项旅游活动,在游客目标市场选择中应优先在受教育程度高、综合素质好的人群及城市人口中进行。在营销宣传中,要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旅游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以及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增加生态旅游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开发适合游客广泛参与的生态旅游项目,搞好环境保护,使生态旅游发展真正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最优化。
——突出生态环境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江西生态环境优势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全省高新技术发展应在以高新技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立足现有基础,从江西生态环境优势出发,重点发展光电产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把江西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光电产业方面,要依托国家级光电子产业基地和一批核心企业,以半导体发光材料和器件、新型显示器件等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抢占制高点;加快转化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半导体技术成果,把半导体照明产业培育成先导产业;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光伏产业集聚,开发新型光伏产品,建设世界级的光伏产业基地。生物医药方面,要发挥在全国同行业的比较优势,着力抓好各类创新药物的研发及产业化,形成一批拳头产品和骨干企业,力争在新型中药制剂、爱滋病新药、抗癌原料药和医疗器械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尽快形成全省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实力;强化医药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依托重点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发展高端生物医药产业,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建设现代医药和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基地。生物能源方面,立足于江西是生物资源大省的优势地位,加大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引进和推广高产、高效作物品种,积极发展非粮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产业等生物能源。
四、结束语
生态优势无极限,发展正未有穷期。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处于生产因素导向阶段时,遵循经济学中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是其发展经济的最合理选择。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比较优势是江西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环境既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又是生产要素,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生产力。江西只要立足自身,深挖潜力,继续打造、发挥好生态环境优势,就一定能创造生态经济发展更加明媚的春天,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姚木根,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管理
阅读 3735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