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人文舂陵(人文篇)——先有瓦窑,后有平阳:说瓦窑遗址

媒体:原创  作者:湖南桂阳舂陵国家湿地公园
专业号:湖南桂阳舂陵国家湿地公园
2018/8/28 15:12:16

在桂阳县樟市镇樟市渔场旁边,紧靠舂陵江的地方,有一个叫瓦窑的村庄,这个村庄的人们已经在1969年因欧阳海大坝蓄水而搬迁到了衡阳和耒阳等地,后来又迁回一户,仍在此落户居住。村庄北面濒临河水的滩涂上,就是古代瓦窑遗址。

该遗址规模面积较大,估计有五万平方米,大大小小的龙窑有20多处,是古代烧制菜坛、米缸、杯碗之类的陶器的地方。这个狭长的陶窑遗址足有两里多长,从鱼池的挖掘情况看,文化层已深达十米左右,但到底有多深,现在无从知晓。当地老人讲,瓦窑村也是建在瓦砾之上的。

要从这些长期被深埋在地下的瓦砾之中找到哪怕是器型稍为完整的陶器也是很难很难的。从现场找到的几个盘、碗、盏残器发现这些陶器具有唐代陶器的特点:黑釉中渗入了无法洗去的土沁,釉质清浅,釉色自然流淌,釉面素面无华,器外半釉,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呈青灰色,胎质里有很多黑色铁质颗粒,器口以极其圆润的弧度稍稍内敛,器底修成饼足,五个架烧支丁紧贴在底部,在支丁上还清晰地保留着陶器制作人的指纹印,这些指纹印是制作人留给我们的唯一直接来自于其本人的信息。黑釉器最早创烧于东汉时期,魏晋时期走向成熟。唐宋时期,民间盛行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黑釉器这种最适于斗茶的器皿烧制最盛。

有一个青釉执壶残器外形非常古朴美观,喇叭口,高颈,圆腹,饼足,执柄自然弯曲,双压刻纹,肩部往里微微下陷,整个器物如同唐代仕女,姿态婀娜。最令人惊诧不已的是它表面的橘皮釉,釉水在烧制中呈现自然凹凸不平的橘皮状,突出来的部分显现出乳状的润泽宝光,让我们仿佛目睹了唐代美女的肌肤。从瓶口往里看,有一圈圈的纹理,告诉我们它是在陶轮成型的过程中采用了泥条盘筑法。

有一个陶器很独特,这是一个白釉注子。淡淡的白釉涂在陶胎上,胎表没有施化妆土,胎质本来的青灰色也就透了出来,釉面毫无光洁度,让人觉得这是白釉初创期的器物。这个器物居然在腹部和颈部有两处明显的接痕,显示了一种较为原始的制作方法。白釉南北朝才烧制成功,唐、五代有了很大发展。白釉多用于瓷器,可是这一遗址的器物都是陶质胎,白釉的使用是不是说明,它在进行瓷器烧造的尝试呢?

当地百姓流传有“先有瓦窑,后有平阳”的说法。文物部门鉴定这一古窑始烧于五代,鼎盛于两宋,宋末即衰落。但从这些器物来看,我却有早于五代的想法。《旧唐书·地理志》:“晋分郴置平阳郡及县,陈废”,又隋末萧铣析郴县地置平阳县。这样说来瓦窑至少于隋朝就开始了陶器的烧制。瓦窑遗址与桂阳城距离仅30多里,它从初创到鼎盛与桂阳矿冶的兴起、平阳城的建制及唐宋桂阳监城的繁荣是无法分开的。唐宋时期,桂阳作为全国铸币、银冶重镇,走向了建置以来的鼎盛,舂陵江东岸人口也日益稠密起来,人们生活离不开陶器这种日用品,所以瓦窑也就应运而生。我相信,桂阳的陶器生产从未间断过,地处樟市镇的瓦窑村应当是古代桂阳陶器生产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

透过这些遗址保留的陶器残片和窑具,我们可以对当时的烧制工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这些陶器中有宋代特征的器物较多,一般是在器物的某个地方有各种刻印纹,如器物内底部,或者盖子内顶部。这些刻印纹有莲花纹、铜钱纹等。一个残器的双凤印纹,连在考古研究上见多识广的古陶器老师也称没有见过。有的器物上还会有刻字,如刻有“平安”、“大吉”等。一件残器盖内面刻有“陈初置”等字样,桂阳曾属于南朝陈的地盘,这件器物是不是南朝陈时烧制的呢?宋代垫烧非常流行,所以这些瓦砾中也混杂了大量烧制用的垫圈等窑具。这个窑址大多属于正烧,叠烧,我们没有发现覆烧的器皿。

有人认为,元朝后,元兵的到来赶走了这里的陶窑师傅,就没再烧造了。可是我们却发现了一个刻有“成化八年”的残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瓷器也在民间普及,陶器的需求量是会慢慢下降的,这个窑窿就避免不了熄火的可能,事实上我们在这里就找到许多当地百姓和窑工们生活用的瓷器残片。到明朝后,这里只能烧制瓷器无法替代的器物,比如大器,但这里却很少看到大器陶片。

清朝的所有桂阳州志,只记载有瓦窑之名,却不见陶瓷烧造之事。康熙《桂阳州志》营建志记载:“瓦窑市,州治北三十里”,告诉我们,这里只是一个古圩市,乾隆《桂阳直隶州志》积贮志记载:“常平仓,城内仓厫一所……瓦窑地方仓厫一所,计六间,贮谷三千石。”瓦窑市地处桂阳州的中心位置,又是舂陵江的一个渡口,它是除桂阳州城外唯一的一处调节粮价的常平仓。对于瓦窑,州志中还写了这里的寺庵、风景,就是不写陶瓷烧造之事。这就说明到清代它确实熄火了。

今天的瓦窑村只有蒋江潭一户人家,1969年瓦窑村九姓一千多口人因为欧阳海水库蓄水,全都搬迁到了耒阳等地,蒋江潭老人是1977年带着全家老小返迁回来的。蒋江潭老人告诉我们,他的祖辈都不知道陶窑烧造之事了,他只记得上世纪60年代自己在这个圩场上开饮食店时有从飞仙来的船运来陶器贩卖。

瓦窑的式微与它的陶土有关,它使用的是一种就地取材,黏性不大的普通陶土,烧成后器物易碎,更无法升级成瓷器。瓷器需要高岭土。桂阳的高岭土集中在桥市乡的灰山,但那里地处高山,不靠近河流,器物烧成后不便运输,灰山并没有陶窑。瓦窑的式微后,桂阳的陶器制作中心转移到桂阳西北飞仙一带。

2012年,瓦窑遗址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阅读 2348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