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资源评价

媒体:湿地保护  作者:柯英
专业号:柯英
2009/11/6 9:44:12
 
黑河及丰富的湿地资源孕育了张掖的文明史,成就了丝路重镇金张掖“塞上江南”、“戈壁水乡”、“湿地之城”的美誉。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是张掖发展的两翼,蕴含着独特的旅游潜力。
一、自然景观和谐优美
张掖旧地方志称:“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甘州不干水池塘”。据志书记载,旧时张掖城内外举步见塘,抬头见苇,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特别是城区北郊的沼泽湖滩,旧称“北湖”,芦苇蒲草成片相连,山泉湖水碧波荡漾,水鸟云集,鱼翔浅底,芦苇、菖蒲、水芹、灯芯草、水蜡烛、水车前、浮萍等湿地草木聚成一个庞大的部落,托举起众多生物和谐相处的屏障。荡舟水草之中,尽赏四时美景,恰如古代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六水三庙一居处”、“四面芦苇三面水”。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便是古城张掖美丽景色的真实写照。同时,可以把张掖湿地、祁连山风光、峡谷、草原、森林、冰川以及周边自然景观,以及大佛寺、马蹄寺及丝绸之路古道、古城、古村、古堡、古人类活动遗迹等人文景观,进行整体联动,也可以与青海湖、内蒙阿右旗联合开发荒漠绿洲高原环线旅游线路,这一旅游产品具有旅游的差异性,在世界范围内相当独特。
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山海经》中说这是西王母的领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有大山,名曰昆仑山……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燃。有人戴胜,虎齿豹尾,名曰西王母。”从中可见,古时黑河流域称得得上是水波滚滚、碧草连天的水泽之乡了。春秋时期的《禹贡》、《周礼》等文献上曾将黑河至居延泽的大片湖泊列为著名湖泊,称为“西海”。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甘州以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优越地理位置,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重镇,这片沃土上留下了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迹,皇家寺院大佛寺、千古城池黑水国、隋代木塔、唐代钟楼、明代粮仓、清代总兵府等名胜古迹遍布城区,保存完好,为今日甘州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禹导弱水于合黎”、“老子骑青牛入于流沙”、“周穆王西巡”、“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西征”、“隋炀帝召开万国博览会”、 “马可·波罗旅居甘州”等历史事件,更赋予这片土地神奇的魅力。   
源于湿地之上的张掖,农耕文化历史悠久。西北内陆本不适宜种稻,但甘州城北常年溪流潺潺,构成了稻米种植的天然条件,早在唐朝武则天时代,甘州刺史李汉通就奉命在甘州屯田引种水稻,城北乌江的大米因光照充足,生长周期长,味道格外醇香,曾一度成为贡米,沿着丝绸之路远运长安。明朝诗人郭绅有诗云:“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
依托湿地公园优势,努力构造 “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城市环境,充分展示张掖城市的鲜明风格和城市魅力,大力开展城市景观建设,使整个城市优雅、整洁、开阔、和谐,集中体现净化、绿色、美化,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这既是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尤其是对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同时也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与提升,将不断深化城市文化记忆,拓展城市文化空间,提升城市的文化功能。
阅读 687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