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不能"以洪治旱"

媒体:东方网   作者:蒋萌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1/6/26 9:02:20
    前段时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旱,鄱阳湖、洞庭湖等水系都遭遇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大旱灾,湖区变为“草原”,鱼虾蟹被活活晒成“肉干”。在人们还在为旱情忧心忡忡、尚未从抗旱中缓过神来之时,暴雨又席卷南方多个城市,洪涝与积水又使得许多地方成为“泽国”。最新消息是,23日北京也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雨还没有下完,北京人就能在一些路段“看海”。

    这样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难道只怨“上天弄人”?当滚滚的洪水最终被排入大海,你是否会隐隐感觉到浪费?来年潜在的干旱景象会不会浮现在眼前?

    法国作家雨果曾在《悲惨世界》中,将下水道比作“城市的良心”。从下水道看良心,是作家笔下的感性批判,对普通人而言,一个最朴素的疑问是:难道不能通过下水道与水渠,将暴雨带来的充沛水源转移至各类水库?从而“变害为宝”。

    或许,这样的问题在一些专家那里会被解释为“业余”。专家可能会说,暴雨在短时间内带来的大量降水,远远超过了城市排水管道能够承载的极限,以“常量”的管道应对“非常量”的降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人们不禁反问:既然每年雨季,一些地区都会面临暴雨,一些城市屡屡变为“泽国”,这些地方为什么不能大力改扩建城市地下排水管网,让下水道能够尽可能地适应已成“常客”的暴雨?不要总是拿资金紧张、技术存在难度搪塞。君不见,各地的地铁建设如火如荼,难道修下水道还比修地下铁“难”?各地地产开发争先恐后,难道就“没有地方”修水库?

    现实是,一些地方的行政者只热衷于打造光鲜的表面、捞取政绩,诸如排水管网建设这样的工程则被视为“鸡肋”、敬而远之。由此导致了,城市地上的广场宽敞气派、标志性建筑争奇斗艳;而地下的排水管道却口径狭小,管道老化,平日尚且时不时就梗阻,遇到大雨怎能“安然无恙”?不仅如此,不少地方的水库因为管理与投入不足纷纷被废弃,甚至被填平盖楼。许多地区总嚷嚷缺水,总埋怨上游截流,却很少琢磨自身如何能更多地蓄水与储水。面对缺水,单纯寄希望于从异地调水,“等靠要”的结果是,旱灾与洪灾不断交替,恶性循环……

    水是生命之源,水本无害。所谓水利与水害,是人类善于和不善于利用水资源的结果。在中国的历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便是都江堰。两千多年以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防洪与灌溉作用,滋润孕育了有着“天府之国”美名的成都平原。面对都江堰,科技与建造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的现代人好意思说“没能力搞水利”吗?

    旱灾与洪灾导致的经济损失、抢险救灾的人力与物力花费,可能远远高于水利建设所需的投入。管理者真的算不过来这笔帐吗?许多时候,真正的难点不在于事物本身,而是难在某些管理者的政绩观转变上。
阅读 254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