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在“消瘦” 花开之日,鱼亡之时?

媒体:《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毛晶慧
专业号:李嵚崎
2008/2/20 20:02:17

  青海湖之于青海,如同故宫之于北京。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2月初,我们在当地朋友的陪伴下驱车踏上了有1300多年历史的“唐蕃古道”湟源峡谷段,目的地是我国最美的高原湖泊——青海湖。

  “如果你们夏天来这里就更好了,青海湖的夏天美极了。满眼的翠绿、粉红、嫩黄,各色的野花织就了一幅铺绒展翠的天然地毯。而湖水纯净得更像是一块无暇的翠玉。”同行的任主任曾在格尔木当过兵,对这一带很熟悉。他一边开着牛头越野一边给我们做着介绍。

  尽管我们来的季节不是太理想,但冬日的“古道”别有一番景象。放眼望去,碧空如洗,天色湛蓝;草地也披上了“银装”;远处,身着藏裙的牧羊女正悠闲地赶着羊群……无怪乎,西部歌王王洛宾会在这里创作出传世名作《在那遥远的地方》。

  “唐蕃古道”上的印迹

  “这里曾是古代最著名的‘茶马互市’市场,当时藏族牧民与内地商人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当我们穿越湟源峡谷到达湟源县城时,任主任告诉我们。

  而如今这个唐蕃古道和丝绸南路上的要塞,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已成为青海省的文化与经济的重镇。我们经过这里时正值春节,湟源县城更是一番热闹的景象,熙熙攘攘的人群正忙着走亲访友。

  从湟源继续行进100公里,农庄耕地慢慢地消失在身后,取而代之的是苍茫无际的草原,这时便到了青海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分界线——日月山。日月山,在唐代以前名叫“赤岭”,因其山石都是赤色而得名。

  远远望去,便能看到山隘上立着的青石碑,走近后看到青石碑上刻有“日月山”三字。山顶修有遥遥相望的日亭和月亭,山南脚下便是流向独特的倒淌河。据说,文成公主在赴藏途中,到达日月山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凉,思念家乡和父母,悲恸不止,流泪西行,公主的泪汇成了这条倒淌的河……

  “那远去的女子,她内心在想些什么?无人知晓。在宏大的历史面前,个人显得无足轻重。”心里正在为首位踏上唐蕃古道的文成公主慨叹,无意中回头看了看车上的仪表盘,天哪,这里的海拔已升到“3510米”。也许是心理作用,此时忽然感到呼吸困难起来。

  “冬天‘日月山’的门票也25元一张了,真贵呀。”任主任喃喃地说。据说,自青藏铁路通车后,被“滚滚客源”冲昏头脑的部分景区,从去年开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涨价潮”:青海湖151景区门票从50元上涨为110元,青海湖鸟岛从48元上涨为138元。

  据当地媒体报道,景区门票的跟风涨价,也带动了当地群众“圈地收钱”。青海湖边的“野景点”比比皆是,占地为王,“宰”客成风:游客留影收钱,纪念品强行买卖,上个厕所收“高价”,车辆路过也要留下“买路费”。“野景点”点多面广,对景区生态环境直接造成危害。

  花开之日,鱼亡之时

  过倒淌河不久,就可望见著名的青海湖了。青海湖蒙古语叫“库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都是“青色的海”的意思,青海也因此而得名。数十万年前,广阔的青海与西藏地区还是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后来大地渐渐隆起,海退向东方,沧海桑田,在巨大的造山运动中,一个巨大的咸水湖渐渐形成了,这就是青海湖。

  买了票进入景区,偌大的景区就我们四名游客,估计是冬季天冷加春节的缘故吧。

  此时的青海湖银装素裹,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就像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四周的群山和草原已变得一片枯黄,远处是皑皑白雪的山峦。

  “夏秋季节,青海湖的周边,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像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毯,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翻滚,金色的油菜花芳香四溢;每年春夏是青海湖最美的时节。”陪伴我们的景区管理人员老徐自豪地赞美着青海湖的美丽。

  “碧水倒映着雪山,花香鸟鸣;风季一到,湖面一反常态,卷起惊涛骇浪。晴天,水天一色,湖的颜色湛蓝湛蓝,天气一变,湖水顿时变成青绿色。正因为这些,2005年青海湖被评为我国最美的五大湖之一,并高居首位。”

  “不过,10年前的青海湖更美!”老徐听说我们是第一次来青海湖,加上游客也少,很是热情。

  “而这些年,青海湖日渐消瘦。花开之日,也是鱼亡之时。”

  “青海湖”瘦了

  “花开之日,鱼亡之时?”看到我疑惑的表情,老徐笑着说,每年五六月份,青海湖畔一片片金色的油菜花在灿烂的阳光下绽放。初到高原的人们,大都会被如画的美景吸引。

  “而每年的五月,在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上,却又是另一番情景。缘于古老的传统,青海湖中的湟鱼要顺流而上,到上游去产下它们的宝宝。谁知,这些年河水减少,成百上千的湟鱼搁浅在河道中,有时陈尸可达半米左右。它们痛苦挣扎着死去,腹中还怀着没有发育完全的卵……那情景真是既伟大又惨烈!在场的许多人都不禁潸然泪下。”

  “这一切都是因水而起。”

  上世纪50年代,环湖人口只有2万多人,但是现在已经是10多万人。人要吃饭,就进行掠夺性地开发垦荒。90年代,为追求经济利益,环湖地区大面积种植油菜,短短几年时间内上马了6个国营农场,开垦荒地30万亩。地方和农民也蜂拥而上,开垦荒地5万亩。为了浇这些地,大部分河流被人们筑坝截断。大部分水改变了千百年以来的方向,不再从河道流过,而是被引入灌溉渠,去浇灌大片的农田。据统计,青海湖周边共开垦了64万亩农田,而青海湖补给水量却下降了60%。

  “人与湖争水,湖哪是人的对手,结果就是青海湖日渐消瘦。从此,花开之日,便是鱼亡之时。”老徐痛心地说。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政府和百姓已经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老徐说。

  据了解,2001年,青海湖环湖地区40多万亩耕地开始退耕还草,目前已经完成总量的80%。同年,青海省还启动十大工程治理青海湖生态,治理范围涉及到青海海北、海南、海西3个自治州的4个县、23个乡。计划在今后30年内在湖区投入50多亿元,使湖区流域生态发生根本性改变,并建立起良性循环的湖区水体生态系统。

  返回西宁后,我们从青海省发改委了解到,从今年开始,我国将投资15.67亿元对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综合治理。

  青海省发改委农牧经济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07年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这标志着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即将启动实施。

  “现在青海湖周边,大部分的农田又重新恢复成草原。虽然在湖畔仍然可以看到金灿灿的油菜花迎风招展,那是刻意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景观带。每年,人工繁殖的鱼苗还会被放流到青海湖中,至今为止已有700多万尾鱼苗被放流,鱼苗在这片蓝色的湖泊中安静地成长,与它们自然生长的兄弟姐妹一起,共同维系湟鱼家族的繁荣。”

  不过,仍有专家警告,生态环境破坏易,修复难。青海湖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现有的保护措施能否让悲剧真的不再继续?人们仍然不无担忧。
阅读 183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游客于2008/2/22 10:34:35写道:
我的家乡啊,我爱你!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