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综合动态 > 正文

30多年来,数百人不明原因猝死,竟是因为食用了这种菌子!

媒体:玉龙雪山保护区管护局专业号  作者:内详
专业号:拉市海保护区管护局
2023/9/16 16:26:43

30多年来,数百人不明原因猝死,竟是因为食用了这种菌子!

 

毒沟褶菌Trogia venenata,俗称小白菌或指甲菌,是一种常见的腐生菌,生长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混交林下的腐木上。因其色泽和形态,常被误认为是某种侧耳属 Pleurotus(市场常见的人工菌就是这类物种)的可食菌菇被当地人采食。误食该菌后会导致血压急速下降,从而导致猝死。因个体差异,潜伏期为2-10天不等。

 

 

图片

毒沟褶菌

 

 

图片

从1978年起,在云南海拔1800-2600米的山村,每年7-9月雨季都发生十几例不明原因的猝死,死亡呈聚集性。该情况引起当地部门的高度重视,政府立即组织了多方面的专家进行研究,试图查明原因。但由于情况高度复杂,一直未有定论。

到2006年8月,云南不明原因猝死事件共发生了100多起,造成300多人死亡。经过调查,研究人员发现,2005-2006年发生的7起聚集性猝死时间中,死者生前两周以内都食用过小白菌。

 

 

图片

从2008年起,我国专家从毒沟褶菌中通过动物试验活性追踪,发现并分离纯化得到两个新的非蛋白氨基酸毒性成分,并从中毒死亡者心脏血液中检测出蘑菇中所含的新氨基酸,通过直接证据证实死者生前食用过该菌,并证明该菌是30多年来导致“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的原因之一。此后,各地政府和专家大力宣传禁吃小白菌,像前文所说的事件几乎没有再发生。

 

 

图片

▲2022年8月在丽江忠义市场上采集到的青罗伞,或称草鸡枞,这种鹅膏的分类非常困难,通常可食的物种为草鸡枞鹅膏菌,其与剧毒菌假褐云斑鹅膏非常相似,只能以微观形态来辨别

 

 

图片

生物学博士、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叶磊提醒广大市民,采菌子切莫只凭经验,物种混淆是造成野生菌菇类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大型真菌的分类非常复杂困难,尤其是同属真菌子实体的宏观形态相似度极高,有些毒菌子肉眼无法分辨,很容易和一些可食用的菌子混淆导致误食。而一些民间常见的毒菌子鉴别方法,其实也存在着不少的误区,根据科技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的专业书籍《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一书中归纳记录的,大致有以下几个——

误区一

颜色鲜艳的菌子有毒,颜色普通的菌子没毒

近两年,一首“红伞伞,白杆杆”的童谣提高了很多人对毒菌子的认识,但判断菌子是否有毒不能仅靠颜色。因为很多颜色鲜艳的野生蘑菇如牛肝菌属、红菇属、鸡油菌属中的很多种类颜色鲜艳,是美味食用菌;剧毒蘑菇种类最多的鹅膏菌属中的红黄鹅膏(黄罗伞),虽然颜色艳丽,却是美味的食用菌。

 

 

图片

▲黄罗伞、橙红鹅膏之类丽江常见食用菌,不过有风险

而大部分剧毒蘑菇,如鹅膏属中的剧毒种类,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裂皮鹅膏、淡红鹅膏,以及红菇属中的亚稀褶红菇,颜色并不鲜艳,都是纯白色或者灰色,但是这些种类是我国误食野生蘑菇导致死亡的主要种类。

 

 

图片

误区二

菌子跟大蒜一起煮,颜色变黑有毒,没变颜色就无毒

蘑菇毒素种类繁多,目前已知的剧毒蘑菇的毒素并不与大蒜、大米、银器、瓷片等发生反应。经过实验验证,我国的几种剧毒蘑菇并不会使这些物质变黑。

误区三

有虫子在吃的菌子没有毒

很多昆虫、动物对毒素的吸收与作用跟人是不一样的。剧毒的鹅膏菌成熟烂掉后很容易生虫。甚至剧毒的鹅膏菌经口服喂养小白鼠,小白鼠都不会死。

 

 

图片

误区四

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的菌子有毒

受伤变色或者有乳汁流出是很多科属如牛肝菌科、红菇科等类群一些种类的特征,实际上,牛肝菌科和红菇科很多具有这些特征的种类是可以食用的,因此,不能仅凭受伤或者有分泌物来判断菌子是否有毒。

误区五

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菌子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菌子无毒

菌子有毒无毒主要看该种类是否有毒,通常与生长环境没有太大关系,这是因为毒菌子与其他菌子经常可以生长在同一环境中。例如,生长于松树林或者阔叶混交林中的菌子大多属于共生菌,牛肝菌、红菇、乳菇、口蘑等大部分是可以食用的,但是很多毒菌子也是共生菌,如鹅膏菌、亚稀褶红菇等也都是生长在松树林或者混交林中。

 

 

图片

 

 

图片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

误区六

“这种菌子我老家也有”,“吃了几十年也没啥事”

菌类的生长与分布受地理环境影响,许多真菌物种是在不同地域内分布的,但是由于子实体的形态过于相似,常被误认为是同种真菌,一些外省务工人员在异乡采食毒菌中毒案例时有发生,归根结底还是物种混淆引发的。

 

 

图片

▲在太安发现的袁氏鹅膏,丽江人采食的老鹰菌,与剧毒的灰花纹鹅膏相似

2015年6月28日,江苏省无锡市就发生过7人采食鹅膏属毒菌导致中毒,最终4人死亡的惨剧,患者来自贵州,将江苏当地的毒菌误认为是家乡分布的可食物种;误食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引发的恶性中毒案例于2000-2014年在广东省至少有22起,造成89余人中毒,45人死亡,分析其中原因可能就有外省人员采集到这个物种,与其家乡的同属可食白色鹅膏类物种混淆,最终引发严重后果。

所以,民间所说的“长这山头有毒,那山头好吃”这种经验实际就是一种菌类物种混淆产生的误区,应该避免采食任何不明真菌,尤其是更换环境之后,这种“老家经验”是不能借用的。

 

 

图片

关于毒菌子,这里要重点说说鹅膏菌。近年来,在我国引起中毒死亡的剧毒鹅膏种类主要有: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淡红鹅膏、假淡红鹅膏、裂皮鹅膏等。这些剧毒鹅膏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子实体既有菌环又有菌托,这种特征在所有蘑菇种类中是唯一的。

尽管在形态上,剧毒鹅膏和非剧毒鹅膏是可以区分的,但为了避免误食有毒鹅膏,强烈建议不要采食既有菌环又有菌托的蘑菇。通俗地说,就是不要采食“头上戴帽(指有菌盖)、腰间系裙(指有菌环)、脚上还穿鞋(指有菌托)”的蘑菇。

 

 

图片

▲剧毒鹅膏与非剧毒鹅膏的形态差异示意图

毒蘑菇的种类繁多,至今还没有办法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清楚它们的形态识别特征。一些菌子单靠外观形态,很难区分哪些有毒哪些无毒,有些种类即使对于真菌分类学专家来说有时也难以分清楚。因为在野生蘑菇世界中,人类尚未认识的种类还有很多。

 

 

图片

在丽江地区,鹅膏属的许多真菌是常见的雨季市场野生菌,黄罗伞(红黄鹅膏、拟橙盖鹅膏)、黄蜡伞(黄蜡鹅膏)、老鹰菌(袁氏鹅膏)等等,都是当地人喜欢采食的美味食用菌,但是这个属中也存在剧毒物种,而且与可食物种外观形态非常相似,虽然可能有些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因素不分布或极少分布易被混淆的剧毒物种,但是只要贪图这个类群菌菇的滋味,风险就依然存在。

 

 

图片

黄蜡伞

 

 

图片

▲丽江象山市场上销售的黄罗伞,可能属于鹅膏菌属中二到三个不同物种

叶磊建议,不要采摘高风险菌属,如鹅膏菌等剧毒物种较多的属应全属回避,难以分类的、不明确的菌类不要采摘,更不要食用和售卖。

 

 

图片

一句话,但凡拿不准的菌子都不要吃。

安全食菌,别做“菇勇者”。

资料来源:《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陈作红、杨祝良、图力古尔、李泰辉编著,201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文案|洪雪莲

图片|马登科

阅读 1362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