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于凤琴:候鸟守护者

媒体:内详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3/9/18 6:30:17
 

  正值花甲之年的于凤琴,坦言自幼对鸟类有天然的亲切感。“一生能见到一次天鹅,就是件死而无憾的事”。但如今,经常与天鹅等野生动物为伴的她,却有深深的苦痛和遗憾。

  这一切源自于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捕获和杀戮。

  为停止杀戮野生动物而呼吁2004年,于凤琴还是一名报社记者。一次去广东深圳出差,当地一位负责陪同的工作人员对她说,在深圳想吃什么都能吃到。于凤琴开了句玩笑:“天鹅肉,能吃到么?”

  “你想吃吗?”随后,这名工作人员将于凤琴带到了一家餐馆。她以为对方在开玩笑,没想到却从饭店后院的角落里传来了天鹅的叫声。一只穿山甲被瞬间宰杀,巨大的血腥味伴随穿山甲鳞片层层剥落的气息,强烈刺激着她的嗅觉。她心中的神鸟,也从此被渲染上了血腥的味道。

  于凤琴前去刨根问底似的打探天鹅的来历。得知来自鄱阳湖,她决定要去江西探个究竟。

  回京后,于凤琴择日直奔鄱阳湖。从南昌出发至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经过一路的颠簸和在险象环生的湿地与沼泽间蹒跚,于凤琴看到了让她振奋的百鸟翱翔的自然景象。

  据她回忆,在当时,尽管有捕猎,还能看到成群结队的天鹅,你拿起相机随便拍就能拍摄到一张张唯美的画面。

  但这个繁荣的景象,在2009年之后不再出现。

  据民间估测,号称亚洲最大越冬候鸟栖息地的鄱阳湖,年年南迁而来的候鸟种群已经明显下降,目前,仅小天鹅的数量,已经不及五年前的1/5。

  “按照自然生长规律,天鹅的意外死亡率要远远小于出生率;而鄱阳湖又是其最主要的越冬地,在其他地方越冬的小天鹅数量极少,因此天鹅数量的减少主要还是人为捕杀或环境污染造成的。”于凤琴认为。

  那次调查中,于凤琴说无意中发现一只中毒的东方白鹳。遗憾的是,辗转几家医院,都无法挽回白鹳的生命。至今,于凤琴清晰地记得,东方白鹳临终前,望着她落泪的情景。之后,于凤琴开始频频发表文章,为停止杀戮野生动物而呼吁。

  候鸟保护成为没有终点的旅程

  天网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捕鸟工具,制作成本相当低廉,通常只需要每隔30——50米往湖底插一根竹竿,竿上绑上有拳头大网眼的细线粘网就可以捕鸟。网子不高,3米高,但很长,大多一眼望不到头。

  但就是这种简单粗陋的粘网,却成了众多候鸟的葬身之所。

  于凤琴介绍:近些年,从都昌与新建县交界处的三山湖面附近开始,天网一直向北往湖上游插,仅这一处的天网就覆盖了20-30公里,消滩湖一带,同样天网重重。正是这迷魂阵似的天网,让不少候鸟在夜间在觅食与返巢途中意外丧生。

  “这些年我下湖不下40次,没有哪一次不发现候鸟死亡的,最多一次在湖里捡到了11只死天鹅,最少一次是捡回了两只大雁。”于凤琴曾多次向江西管理部门举报盗猎候鸟之事,并组织一些志愿者自发前来鄱阳湖救鸟护鸟,但结果大多让她失望。

  于凤琴调查证实,盗猎者目前最爱猎捕的几种候鸟,主要是小天鹅、白鹤、各种雁鸭等,以前几百块钱就可以买一只的天鹅,现在广东黑市卖到8000元一只。

  “从捕杀到贩运再到上餐桌,已经形成了一个黑色的产业链,这是个巨大的网。”于凤琴认为。

  2010年,为了汇聚环保和野生动物保护者的合力,于凤琴发起成立绿野方舟组织。于凤琴倾其所有,投入到绿野方舟的公益项目。“当初想法很单纯,就是用自己的积蓄去做,钱花没了,就不做了。”于凤琴回忆说,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她无法想象。随着候鸟保护的推进,于凤琴发现,候鸟保护,已然成为她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

  如今,这个汇聚40多名专家学者和2000名全国各地志愿者的组织,在“拒食野生动物”、拯救候鸟、保护黄羊、救助亚洲黑熊等活动中崭露头角。

  2012年,经绿野方舟和一些爱鸟的人多次呼吁,江西省政府制定出专项行动方案:为保护候鸟制定奖励制度,调整保护策略。

  “江西省政府对候鸟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副省长专程两次乘直升机视察鄱阳湖候鸟保护情况,这在过去是没有的。”于凤琴说,她当时还信心十足地相信,盗猎的局面将很快被遏止。遗憾的是,仅仅只过了一个春节,野味市场再次蓬勃复苏。

  “这种壮观的景象不会再出现”

  在鄱阳湖保护候鸟,离不开当地志愿者的协助。每一次到鄱阳湖,对于年近花甲的于凤琴来说,都是一次体力与心力的考验,但看到有那么多的志愿者参与,她还是感到很欣慰。而去年6月,与于凤琴协同作战10多年的志愿者黄先银的离世,却成了她永久的伤痛。

  黄先银是江西省新建县鄱阳湖横湖农场的一名工人,住在鄱阳湖堤岸边。由于经常举报周边村民盗猎候鸟,老黄在当地成为一个彻底的孤立者:不仅家里人不理解,附近乡邻也多不大待见他,认为他是个“怪人”,而且有人开始对他进行报复。

  长期护卫候鸟,让黄先银患上血吸虫病,由于保护候鸟,遭人报复,使他丧失生活来源,疾病得不到及时医治,于去年6月份离世。这让于凤琴至今心痛不已。半年内,于凤琴没再进入鄱阳湖。

  2013年元旦期间,于凤琴禁不住对天鹅的牵挂,再次来到鄱阳湖,林立在湖中像迷宫一样的天网和被天网索命的候鸟,让于凤琴悲痛欲绝。

  于凤琴说,她还记得第一次到鄱阳湖的情景:湖面上、滩涂边甚至是老百姓的农田里全是天鹅,湖中央白茫茫一片,白色的全是小天鹅,估计有五六万只。外围是几万只大雁,东方白鹳、白鹤、白琵鹭等珍稀鸟类在那里悠闲自在地觅食、栖息。让人看了真是无比的愉悦。

  “这种壮观的景象不会再出现。”她担心:“再过二三十年,也许鄱阳湖就不会再有候鸟飞来了。”

  于凤琴与被救助的天鹅 于凤琴/供图

(来源:人民政协网)

阅读 815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