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 霾 宜居生活

媒体:原创  作者:老黑
专业号:老黑
2013/2/4 16:03:51

  宜居生活

最近雾和霾这两种自然生态现象着实在新闻上火了两把,主要原因是它们的到来和迟迟不愿离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情愿。CCTV甚至郑重提示首都环境已达到6级严重污染的程度,且政府已强令一百零三家污染排放企业停产。最骇人听闻的是这种现象已覆盖全国近一百四十万平方公里近八亿人口生产生活区(新闻1 1<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274496-1.shtm>),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上唱重头戏的发达地区。

雾霾范围 

http://news.cntv.cn/2013/01/30/ARTI1359528921361126.shtml

先谈一下不可告人的感受。CCTV敢如此逼近事实的对环境恶化状况进行报导,这说明中国的政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敢于直面现实,是看到不足后的一种自我剖析和再开始是一种胸有成竹的自信。想想小岗村十八位农民为了吃饱饭在一张纸上按血手印时代的心理感受,我们应该有成长的自豪,意识文明让群众的生活感受日益舒适。

雾霾现象是社会发展对应自然生态的阶段性总结,褒贬的是发展措施,体现的是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成绩是:经济、科技、国防实力的增强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不足的是:需要继续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是生态文明如何建设,实现健康宜居需要采取些什么样的措施来降低这种现象的发生频率,或彻底消除,把以前缺的课补回来,使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更高。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思辩能力,污染造成的不舒适感觉和经济不科学发展有关系,和不平衡的生态事实有关系。已经走在前面的经济发达国家是不是也有这种现象,或必然经过这样的阶段,根据发展规律和人们的认识思维惯性,这种现象是不是会愈来愈严重的持续下去,或用什么方法扭转了这种自杀式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态宜居。这种现象持续发展下去的最坏结果是什么,可不可以有一个大概的预测?

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合适的办法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势必会走进一条死胡洞,民生民族将会面临严重的考验。同时,对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量。你不能如此这般,收入由现在每月五千人民币涨到每月一万人民币就算是小康社会吧,那样的话,老百姓会很看不起我们的工作能力的。

如今我们面临的危害是霾,因颗粒物对光的折射给我们的感观和雾一样,所以很多人把这种现象又叫做雾霾,但霾与雾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雾,是由空气中密度较大的水微粒形成的,对人是不会造成伤害。霾,是由空气中的微型固体颗粒形成的,特别是现代工农业文明的残留有害物的附着,给人类健康危胁增加了新的难防范的平台,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预见,比“非典”更让人束手无策。

确切地说,霾是由空气干燥程度和污染物达到一定临界值时的自然现象。专家们也分析了,霾的形成,与汽车社会的到来尾气排量增加有关,与工业规模化生产排污有关,与建筑工地不文明施工有关,也提到了空气湿度,希望南下的冷空气和北上的暖湿气流快点儿汇合形成降雨,霾的阴威也就不攻自破了。CCTV新闻上说,北京关停了一百三十家企业,公车限行,工地停工,这些都是很贴近实际的有效措施,但有的专家说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意思是说,临渴掘井并非治本之策。想想不无道理,湿度大了,霾沉降了,湿度小时霾会不会以如继往的再起来呀,说实话,这些年很少有风调雨顺的,旱涝灾害从城市到农村从来就没有让人消停过。治本之策的关键是让这些PM2.5有个真正的归宿。在治理霾的讨论中,很少听到森林、湿地这样的词汇,为什么不利用这些生态功能强大的地球资源来为我们服务呢?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区域气候,减缓灾害天气的强度,降低灾害天气的频率,可都是森林、湿地的重要作用啊,虽然它们的作用就象人吃中药那样来的慢,但稳妥且经济生态利益兼得。森林、湿地的绿色汇碳功能会让PM2.5有一个真正的归宿,微量元素的不断补充即医治了草木的病症,也为我们静化了发展和家居环境。

由霾的弥漫及其带来的危害想到了沙尘暴肆虐让人体会到的悚然,这两者一个是发生寸草没有的不毛之地,一个是发生人口密集的城镇文化中心,一个能让人让人惧的魂飞魄散,一个却能让人怕到了骨子里,同样都对人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虽然它们的发生地离得很远,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空气是必须得干燥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发生。实际上沙尘暴的末端现象就是霾,没有风,看不远,呼吸时不是那么舒服,有可能最大的区分就是一个主要成份黄土,一个是城市废物。春天是沙尘暴的多发期,如果沙尘暴和霾要是结合起来,一唱一合互补有无,那可真够我们受一阵子的。

为什么以前霾和沙尘暴没有现在这么励害这么怕人,特别是今年的霾,范围这么大,污染强度从轻微到中度到重度到严重。我们可以归究为经济规模化发展的不合理污染排放,可以归究为汽车尾气,但提高经济发展措施的科学技术含量,宿小现代文明的副作用需要一个过程,即使现在回归到改革开放前,已经产生的PM2.5是不会自己消除的。而且现在有理由惑疑,这种现象不会在短期内削弱,因为大气环境的容纳量已经饱和,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规模及人为活动的颗粒物排放很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循环的严重失衡也不能使PM2.5有效减少,只要气象条件允许,就会再次袭扰人们的生活。

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另一条路上找找原因,僻如网上传的,植被破坏引起的“每秒钟就有75平方米沙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湿地面积丢失了10万平方公里,真正具备“森林”功能的森林面积随着旅游开发效益的增加还有多少,这些数字会不会影响空气湿度,会不会增加大气层中PM2.5的浓度,会不会促使雨雪风霜向两极分化,会不会让我们真正失去生态文明。

霾肆虐的那些日子里,所有的人都希望雨和风快些来吧,可是现代科技只能预报,不能左右。

改革开放伊始,中国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把河里的列石摆成路了没有,现在还很不好说。

阅读 548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