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省环保厅公布了一组数据:今年上半年,辽河干流水体化学需氧量均值为18.4mg/L,达到三类水体标准,氨氮1.36mg/L,达到四类水体标准。这几个数字标志着辽河干流创下了近年来最好水质。
与抽象的数字相比,辽河里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更容易让人直观感受水质的变化。鲫鱼成群,螃蟹碗口大,一只只斑海豹又出现在辽河口。
今天辽河保护区的一派盎然生机,得益于辽河水质的明显好转、生态水量的大幅增加以及严格的依法管理。
四五年前却完全不是这样。那时,辽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中污染程度最严重的河流之一,而早在“九五”时期,国家就把包括辽河在内的、污染情况最严重的“三江三湖”列为治理重点。
“辽河不治,辽宁不宁;辽河不清,辽宁难兴”成为辽河儿女的共识。
2008年,我省明确提出:举全省之力,集中整治辽河,3年内实现辽河干流全部消灭劣五类水体,5年内实现辽河干流城市段景观化,治理好我们的母亲河。
为此,省政府重拳出击,通过关闭污染企业、建设污水处理厂、河流生态治理等“去黑披绿”三大工程,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效果。2009年,按化学需氧量考核,辽河干流提前1年实现了消灭劣五类水体目标。
在此基础上,省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创新工作机制,首次引入“第三方监测”模式,保护区监测断面从24个拓展到39个,水质监测网络日趋完善。同时,创造性地把水污染防治与生态工程建设结合起来,修建了生态阻隔带,有效阻隔了污染物直接进入辽河,实现了水污染防治从重点治理到综合整治的突破创新。结合清淤疏浚和资源开发形成1.8万亩湿地,对净化水体起到重要作用。开展沿河垃圾整治,有效地控制了面源污染。
对治理辽河来说,与水质差相伴的另一个难题是缺水。 “辽河500多公里,不长,有点水一股脑就进海了,留不住。 ”了解辽河的人都这么说。再加上辽河是季节性河流,又被过度开发,辽河曾经一度面临断流的危险。
在省政府统一规划下,近两年辽河干流上建成了14座橡胶坝和潜坝,形成常态回水165公里,新增蓄水3500万立方米。原有的石佛寺水库也转变运行方式和管理思路,充分发挥水库的生态作用,形成了2.3万亩水面、6公里回水,增加近3000万立方米蓄水。目前,辽河干流河道蓄水量达到1.15亿立方米,严重缺水状况得到有效缓解,为彻底恢复辽河生态打下了坚实基础。
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省辽河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伊始就会同相关部门开展立法调研,《辽宁省辽河保护区条例》实现了当年起草、当年审议通过、当年颁布实施,创下地方立法先河。工作中,各级辽河局严格贯彻法律法规,做好行政执法工作;保护区公安机关严厉打击各种涉河违法犯罪活动,为辽河治理与保护保驾护航。
我省对辽河治理保护的日常管理不断提出更高要求。日前,省政府作出决定,辽河干流61个河道管理所全部转变角色、增加职能,要成为担负辽河保护区日常巡护工作的“主力军”。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对水库蓄水和生态用水实行科学调度。各地将全力抓紧制定辽河干流和各支流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确保进入辽河干流的水质达标。
来源:辽宁日报记者/王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