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水鸟摄影 > 留鸟 > 正文

——关于进一步加强东洞庭湖湿地保护的调查

媒体:岳阳晚报  作者:刘衍清
专业号:流浪亚洲混
2010/7/17 0:27:31
 洞庭湖现有天然湖泊面积2625平方公里,其中岳阳市境内约1650平方公里,占62.8%。东洞庭湖作为洞庭湖的本底湖,水域面积1328平方公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较为完整,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较为强烈,是一处具有国际意义的城市湖泊型天然湿地。今年上半年,我们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东洞庭湖湿地保护组织专题调研,提出了《关于加强东洞庭湖湿地保护的建议》,分别被省、市政协列为2008年度重点督办提案,并引起了全国政协的高度关注。
    调查表明,我市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工作成绩显著,近年来开始步入良性循环。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1984年正式建立,管理范围包括整个东洞庭湖及其近周平原岗地,总面积19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3.96万公顷,缓冲区面积2.58万公顷,实验区面积12.46万公顷。1992年7月,中国政府加入国际湿地公约,东洞庭湖成为我国首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保护区。1993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东洞庭湖湿地保护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确定为“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区。从2002年起,我市开中国大陆之先,创办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先后有美国、澳大利亚以及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鸟爱好者汇集岳阳,国内观鸟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冬季到洞庭湖来看鸟”正在成为一种时尚。2007年第五届观鸟节期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我市举办“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研讨会,五大洲14个国家和国际机构的代表出席并共同发表了湿地保护主流化的《洞庭湖宣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正式命名我市为“中国观鸟之都”。
    由于自然的变迁与人类的活动,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东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上遏止,水环境污染治理的任务十分艰巨。据调查,对东洞庭湖湿地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洪水威胁没有解除,缺水矛盾日趋显现。洞庭湖作为长江中下游仅存的两个大型通江湖泊之一,具有重要的分洪沉沙与调蓄滞洪功能,维系着洞庭湖区及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的防洪安全。据统计,进入洞庭湖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108亿立方米,是鄱阳湖的3倍。其中5~10月汛期径流量占74.7%,属于典型的过水洪道型湖泊。三峡工程建成后,洪水威胁的严重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按照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要求,城陵矶附近规划安排分蓄320亿立方米超额洪量的蓄滞洪区。即使三峡工程补偿调度,分洪量仍将达110亿立方米。另一方面,据1951~1998年实测资料,洞庭湖多年平均入湖泥沙量为1.73亿立方米,湖床平均每年淤高3.7厘米。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之后,长江三口入湖泥沙量减少一半,可以延缓洞庭湖快速萎缩的趋势。但由于洞庭湖泥沙淤积主要表现为入湖三角洲的向前推进和边滩的扩张延伸,形成洲滩面积扩大,敞水区面积减少,深泓不断出现并发展。从目前湖盆演变趋势分析,东洞庭湖的藕池河三角洲快速向东北方向推进,西北部的大西湖可能很快被分割出去。下飘尾洲前缘也已经和君山岛非常靠近,这一趋势将使东洞庭湖割裂为东西两个湖区,仅在与君山之间保留一狭窄水道供藕池河出流。东洞庭湖的西部水域,在枯水季节有可能变为内湖。近年东洞庭湖水位比正常水位偏低2米,干旱季节偏低4至5米。如果难以维持正常水位,它会直接导致湖泊湿地面积萎缩,加剧洞庭湖“消亡”的速度,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危机。
    二是环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污染治理难度大。洞庭湖水位一般4月开始上升,6~8月水位达最高峰,9月水位开始下降。12月至次年3月为水位最低值,水体污染较为严重。由于环湖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由过去的工业点源污染为主,变化为各种点源与农业面源、城镇生活污染源交织在一起,湖泊湿地与入境河道污染治理的难度加大,洞庭湖水质已由中贫营养状态发展为中富营养状态。此外,我市本港有近20万总吨船舶,有50万总吨外省船舶季节性营运,每年产生的废弃机油上百吨,对东洞庭湖湿地构成重大的污染隐患。
    三是珍稀水生动物濒危程度加剧,鱼类资源严重衰退。洞庭湖湿地物种资源相当丰富。就动物资源而言,已经记录到的脊椎动物种类(不包括昆虫)有118科450种,为湖南省总种数的78.81%。其中有鱼类12目23科139种,鸟类16目44科316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白鹳、白鹤、中华秋沙鸭等7种,二级保护的有小天鹅、鸳鸯等45种,被列为国际“红皮书”保护的有39种,中—俄、中—日双边协约保护的有129种。如此之多的珍稀野生动物栖集在广袤的洞庭湖,加入国际重要湿地的庄严承诺,我们必须履行一个大国的责任。无论是鱼类还是迁徙鸟类,它们受到的威胁是多样的。包括污染、非法和过度捕捞、挖砂、入侵物种、水产养殖、水文变化、航运干扰、杨树和芦苇无序种植等。历史上,在洞庭湖越冬的水鸟达到30万至50万只,据近年科考数据,2003~2004年为13万多只,2004~2005年为11万只,2005~2006年少于10万只。越冬水鸟逐年减少的重要原因是,洞庭湖的水文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冬季枯水水位提前下降,且低水位历时变长,导致洲滩草地退化,水鸟栖息地消失。鱼类资源方面,不仅中华鲟、白鲟、胭脂鱼等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鱼类难得一见,就连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如今全江段都已形不成鱼汛。东洞庭湖渔获物中,鲤、鲫、鲇鱼等湖泊定居性鱼类比例高达86%,四大家鱼的比例迅速下降为10%左右。鱼类资源的锐减与酷渔滥捕形成恶性循环。目前东洞庭湖捕捞渔民来自湘、鄂、赣等9个省共6000多人。在过来的几十年间,捕捞渔船由帆船改为机动船只,功率和吨位不断加大,捕捞手段越来越“先进”,迷魂阵、布围子、深水张网、矮围等有害业次成为主要的捕捞方式,电、毒、炸等非法捕捞屡禁不绝。
    四是湿地呈现“局部改善、总体退化”的趋势,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受到威胁。据《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提供的数据,仅在1989~2001年间,东洞庭湖湿地空间结构就发生了较大变化。水体泥沙滩地减少106平方公里,减少20.1%;而草滩地增加了18平方公里,增加了4.7%;芦苇滩地增加了94平方公里,增加了26.5%;防护林滩地减少了6平方公里,减少了54.5%。据调查,洞庭湖芦苇面积达7.3万公顷,约占湿地保护区总面积的16.5%。杨树栽植面积达20多万公顷,其中湖滩种植面积达7万公顷,占湿地保护区总面积的15.8%。由于将天然湖泊水面和洲滩实行承包经营,一些承包者为了扩大芦苇、杨树的种植面积,动用大型机械开沟抬垄,开挖排水沟和水运通道。杨树的大量引进和芦苇的盲目扩张,会导致珍稀雁鸭类越冬栖息地和定居型鱼类产卵场地的缩小。导淤、排水沟的开挖,以及修筑矮围竭泽而渔,导致秋、冬季浅水沼泽的干涸,破坏了天鹅等珍稀候鸟的栖息场所。同时,由于斑块类型的改变,也使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缩短或者被打断,给一些特有生物和濒危生物的生存带来威胁。专家警告说,耐水速生的杨树品种,已使洞庭湖及周边地区生物多样性下降,出现植被群落结构简单化,形成物种单一的“绿色荒漠”景观。如果不加控制,很容易导致洞庭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向人工林生态系统演化,破坏湖泊湿地的自然演替。长此以往,洞庭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秀美风光将会大打折扣。
    五是资源枯竭渔民生活困难,社区矛盾较为突出。据调查,东洞庭湖共有座船1029条,行船2628条。来自外省的渔民有331户1222人,其中已落户186户720人,未落户145户502人。来自本省外市渔民115户407人,其中已落户108户380人,未落户7户27人。这些专业渔民一家几代吃住在船上,岸上无耕地、无住房、无谋生手段。甚至出来几十年与原籍失去了联系,成为“天吊户”。他们依然过着“起居三尺舱,捕鱼换口粮”的半原始生活,小孩失学,疾病缠身,老无所养,人身安全风险大。本地转产上岸的渔场、芦苇场职工,人数有几千,低保、医保、住房、就业等各个方面的惠民政策,有些还没有到位。这些依赖下湖谋生的普通渔民,资源枯竭难以糊口,上岸转产又没有资本和技术,生活门路越来越狭窄,单靠自身难以摆脱困境。
    六是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政出多门,管理体制与新形势不相适应。洞庭湖分割成东、西、南洞庭湖三块水面,分属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管辖。从我市的管理现状来看,管理体制同样存在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问题,缺乏一个权威的综合管理、协调机构,难以真正形成统一有效管理。
    根据东洞庭湖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状,我们建议进一步统一认识,科学规划,理顺体制,综合治理,把洞庭湖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是充分认识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的重大意义。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据“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评估,洞庭湖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总价值量为每年292.89亿元。其中直接利用价值94.46亿元,间接利用价值为198.43亿元,间接利用价值是直接利用价值的2倍多。应当充分认识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的重大意义,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是为了几只鸟,不是为了几条鱼,而是为了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鸟的去留、鱼的存亡,只不过是我们生存环境变化的物种标志。如果失去了清洁的空气、水、安全的食物和与之共存共荣的多样化生物基因,就会失去我们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二是抓紧整合洞庭湖生态功能建设的总体规划。国务院为洞庭湖水环境治理划定了目标和期限,要求到2010年,富营养化的趋势得到遏制,水质有所改善;到2030年,逐步恢复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形成流域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为了落实温家宝总理“要重视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批示精神,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加强洞庭湖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根本任务来抓,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扭转洞庭湖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被动局面。目前省政府正在编制《洞庭湖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规划》,建议抓住这个机遇,明确东洞庭湖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战略定位,从功能分区入手,合理确定和调整湿地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在加强洞庭湖区域治理的同时,注意加强洞庭湖流域的治理,实现治湖与治江、治江与治山的协调统一。做到治水(防洪减灾与供水灌溉)与治污(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保护)、治沙(流域上游的造林绿化与治理水土流失)、治病(血吸虫病防治)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科学利用,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发展路子。对天然湖泊湿地要严格生态保护,兼顾资源产业;周边流域要优先发展生态产业,体现湿地的缓冲功能。应当下功夫开发一批原生态的名优土特产品,发展有机农业、有机渔业和草食动物,利用高新技术提升本地资源加工业,做大做强以间接利用资源为主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航运物流业,整合优势资源,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
    三是下决心保护和恢复东洞庭湖渔业资源。认真贯彻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洞庭湖渔业资源保护的决定》,全面落实春季禁渔制度和捕捞许可证制度,下决心开展集中整治,解决酷渔滥捕的问题。建议借鉴外地经验,按照“先专业、后兼业;先本地、后外地”的原则,限期减少下湖渔船数量。利用各种方式和资金渠道,实施替代生计项目,切实解决渔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减轻洞庭湖渔业资源的捕捞压力。渔政部门对渔船、网具要实行严格的限制,明确规定网目尺寸,划定禁渔区和禁渔期,坚决取缔非法渔具渔法,加大对电捕鱼、炸鱼、毒鱼、修筑矮围、拦湖插阵等破坏鱼类资源的非法捕捞方式的打击力度。建议加快行政执法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打破条块分割局面,对洞庭湖的水、土、鱼、鸟、林实行综合执法。并将执法人员的编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执法经费的投入,跳出“以罚代法”的怪圈。
    四是打响“中国观鸟之都”品牌。东洞庭湖湿地文化得天独厚,中国观鸟之都称号来之不易。应当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以国际观鸟节为平台,加快东洞庭湖湿地公园的建设,打响洞庭湖的生态牌、文化牌、旅游牌。建议按照“政府鼓励、基金支持、企业赞助、社会参与”思路,加快成立洞庭湖生态基金会,借助市场运作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国际观鸟节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走上公司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的轨道。在举办国际观鸟大赛的同时,建议精心策划环湖观鸟线路和景点,推出一批游湖景、赏湖光、尝湖鲜、采湖风的农家乐、渔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将观光农业与湿地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倡导以市民和游客为主体的大众休闲观鸟。
    五是建立统一有效的洞庭湖管理体制。建议市委、市政府积极向省委、省政府提议,认真研究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以东洞庭湖为核心,建立全省统一的洞庭湖保护管理机构,尽快解决环湖三市分治问题。建议我市抓住国家对洞庭湖实行新一轮综合治理的机遇,应先期成立一个综合管理的常设机构,以项目建设为主体,统筹整合相关职能部门,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对洞庭湖实行统一有效管理。
    不仅巴陵胜状全在洞庭一湖,曾有专家感言:“鉴于洞庭湖在中国历史、地理、文化、传统、民族、人口、资源、经济以及政治等领域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解决好了洞庭湖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问题,就标志着中国湿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解决。”这段话,既是鞭策,更是责任。该是我们作出抉择、采取行动的时候了。
    (联络电话: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0730—8798710)
阅读 1323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