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移民探索安稳致富之路

媒体:重庆日报  作者: 颜明华 刘蓟奕
专业号:重庆涪陵林业
2009/7/2 15:59:44
●重庆三峡移民“搬得出”任务基本完成,库区发展由此迈入新阶段,但“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仍任重道远。

    ●伴随着产业空虚的阵痛,渝东北经济逐渐展示出活力。今年一季度,渝东北地区表现活跃,实现经济增加值159.89亿元,同比增长13.4%,高出全市4.4个百分点。

    ●年初,国务院3号文件给予重庆一个政策“合订本”,各移民区县也迎来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做大产业、推动移民安稳致富的前所未有之机遇。

    重庆日报讯  记者 颜明华 实习生 刘蓟奕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已进入新的历史年轮。

    去年底,重庆百万移民搬迁安置基本结束,175米试验性蓄水顺利实施,三峡移民工作由“搬得出”转入“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后续发展阶段。在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各界尤其关注:重庆破解百万移民安稳致富课题,有着怎样的现实基础,又将迎来何种前路?

    恰逢此时,2008年的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文件在今年初下发重庆。这个简称国务院3号文的文件,可谓一个政策“合订本”,向外界传递着三峡重庆库区即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的利好消息。

  移民大县的发展活力

    行走于开县县城,能感受到这个移民大县经济发展释放的热度———宾馆需提前预订,茶楼酒肆上座率很高,建设工地随处可见,金融危机对这里影响有限。

    5月13日中午,新上任不久的开县县委书记李殿勋,在重庆东方花苑饭店,主持“渝洽会”开县投资商招待酒会。他的致辞热情洋溢,称开县已提出了“3年整体转型、5年提速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未来的开县必将成为西部地区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区域之一。”

    “开县已经历了11年的艰难探索与积累,如今是勃发的时候了。”开县政协副主席、移民局长祁美文说,自三峡移民工作启动以来,开县走过的路可以用跌宕起伏来形容。

    翻看开县的档案资料,会读到如下数据:移民搬迁前,由于国家投入少,开县县城不足3平方公里,农业沿袭着“粮猪二元”结构,工业经济靠130多家资不抵债或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国有、集体企业苦撑局面,第三产业则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新兴”。

    开县淹没区内的一县城八集镇,是当时县财政收入50%的来源地,所以移民搬迁尚未结束时,人们担心,随着移民搬迁投入递减,经济将出现停滞。“担忧一步步消除,借助移民搬迁机遇,开县通过开发新城和产业调整,为县域经济转型奠定了基础。”祁美文说。

    2005年实施县城迁建后,开县启动渝东北地区的中等城市建设,在原有部分企业关闭破产的同时,重新培育出绿色食品加工、轻纺服装、天然气精细化工等工业支柱,并通过柑橘、竹材等一系列特色农业项目促进了传统农业转型。世界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时,正值开县四期移民通过国家终验,潜藏的巨大发展潜力释放了出来。进入发展轨道后的开县,在金融危机中未见萧条在情理之中。

    现实困难不容忽视

    “开县迎来了期盼的持续增长,但并非高枕无忧。”祁美文说,开县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移民搬迁后,开县5万余亩土地淹于水下,40%的后靠安置移民耕地不足0.5亩,不足0.3亩的也有2.8万人,部分移民生产、生活出现困难。另一方面,由于新兴产业尚在起步阶段,就业容量仍然有限,部分搬迁企业职工和城镇安置移民就业困难。

    开县的现状是库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重庆库区属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三峡工程上马前,国家较少进行生产力布局,产业发展“先天不足”。与此同时,库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也较为滞后,如8个库区腹心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就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峡工程上马后,水涨土淹,库区人地矛盾突显,重庆库区农村移民人均耕地面积仅0.58亩,为全市平均水平的66%。同时,国家将库区主体功能定位于生态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各区县必须大幅提高产业发展的门槛。在一些新兴的移民集镇或社区,既少有企业入驻也缺乏商气,移民就业环境较差。因为就业困难,部分移民无力缴纳养老金而断保、脱保,导致地方社保基金出现缺口。

    一位经济学者评价说,三峡重庆库区是“输在起跑线上,底子薄;困在地理环境上,区位差;限在环境约束上,发展难”。没有任何地方像三峡库区这样,基础差而发展愿望迫切,还要因为特殊的生态功能追求更高的“发展品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库区功能定位,淘汰原有弱、小且存在污染的企业,在较高门槛上发展具良好生态环保效应和较高产出效益的新兴产业。

    如此现状,使得重庆库区的发展并不轻松。

    仅是开县这10多年来,就拒绝了近100亿元存在污染和高能耗的投资项目。2005年,全国520家重点企业之一的山东如意集团携巨资落户万州。几年来,如意集团发展迅速,却一直形单影只。沿海曾有不少企业想落户万州,为如意配套并一起做大纺织产业集群,却因环保门槛知难而退。

    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解剖我市库区经济发展现状时认为,这些年各移民区县在开发性移民方针的引导下,经济总量有所增长,但量小质弱问题突出;集聚程度有所提高,但低水平同构同质现象严重;引资水平有所提升,但“支柱型、龙头型”项目不多。

    “发展基础相对较差,决定了库区移民要实现‘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仍然任重道远。”市移民局政策法规处处长郎诚说。

    安稳致富的重庆探索

    基础差,限制多,并未打消三峡重庆库区的发展热情。如开县一样,直辖以来,重庆移民区县纷纷抓住三峡移民的机遇,谋求发展。

    市统计局数据显示,直辖以来,15个移民区县的GDP和财政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分别由1997年的418.8亿元、18.2亿元增加至2007年的1479.4亿元、93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9%、18.5%。库区初步形成以柑橘、奶牛等为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带,以盐气化工和天然气石油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等为支撑的工业产业体系,新兴旅游产业体系和现代商贸流通产业体系也呈现新貌。

    1997年,忠县人在长江码头以一袭长长的红地毯迎来了美国博富文公司。10年后,在博富文公司的带动下,这个作为最适宜柑橘生长区之一的库区腹心县,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工厂化脱毒育苗基地和亚太地区首条NFC非浓缩鲜冷橙汁生产线,先期挂果的9万多亩果园使14万移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600多元。

    忠县移民局局长吴盾告诉记者,该县在库区惟一保留了半淹县城,成为体现三峡移民文化的“天然博物馆”。县里正整合已有的柑橘产业优势,以“半城山水满城橘”的主题申报三峡工程后续建设国家级试验县,欲建设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内陆开放型生态经济高地。

    而在此前的2006年,忠县结合库区蓄水后形成的丰富岸线资源和沿海产业的梯度转移,引进浙商建成了武汉以上长江段最大的浮船坞制造基地。

    邻近的万州区,历史上一直都是“万商云集”之地。在繁华的老城被淹没后,万州紧抓移民迁建机遇,构建起了水、陆、空立体交通和现代物流体系,又结合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进程,于2002年建起了以盐气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药业五大产业为主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

    “去年,园区产值达85亿元,为一万余名移民提供了就业。”万州区移民局纪检组长许胜军说,今年一批新项目上马后将再新增一万个就业岗位,成为万州解决移民就业的主战场。

    重庆市级层面也积极谋划。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全市正引导库区发展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清洁能源工业、矿产资源深加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机械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深加工、精品旅游、商贸物流和现代生态农业等十大特色产业。

    在移民搬迁中,重庆库区还相继建成了19个特色工业园区。这十大特色产业的兴起,将强势推进全市“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战略。当前,市政府正以这条“特色经济走廊”为主线,进一步引导关联产业“向功能集中、向特色园区集中”,推动库首、库中、库尾三大板块产业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有序的产业格局。

    “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杨庆育说,库区各地应深入分析自身特色资源、区位优势,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就业容纳力强的相关项目,将特色文章做深做透,通过差异化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从而保障落户企业的可持续效益和移民就业的稳定性。

  后续发展的良机

    可以说,当前的三峡重庆库区,正处于历史的节点。“搬得出”仅仅是完成了移民及城镇空间上的转移,“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还是一个复杂且持续的经济过程。而随着三峡后续工作揭幕,随着重庆的积极探索,库区发展已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今年是三峡工程移民工作阶段性转移的关键年,恰在此时,国务院3号文件及时现身,并出台了移民扶持、支持库区产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强化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等43条政策。各移民区县普遍认为,这份带给库区强大“国家支撑”的文件,预示着库区后续发展的良机。

    云阳县副县长陈孟文就从这份富有“含金量”的文件中读出了新意。“尤其是产业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形成了以项目为依托的竞争入围机制。”他认为,这种“竞赛规则”,是国家扶持库区发展既注重公平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表现,“要想获得更多的国家扶持,你就得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有更多更好的项目。”

    据了解,目前各移民区县正围绕现有优势资源编制移民后续项目,或迅速启动了对接“3号文件”的新一轮招商引资活动。

    此外,今年的对口支援也以新的姿态出现。在4月13日举行的上海市对口支援三峡坝库区移民工作会议上,国务院三峡办经合司处长周秋君表示,对口支援将由援助移民搬迁安置转入促进移民安稳致富的新阶段,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各种迹象,预示着三峡重庆库区后续发展新机遇的到来。但重庆在抓住这些机遇,力争推动库区后续发展的同时,也在呼吁人们对三峡库区给予更大关注。

    “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市情特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处在负重前行的阶段,主城辐射带动库区发展的能量仍显不足。在自身努力的同时,库区发展也需要全国人民的支持。”朗诚说。

    杨庆育也认为,国家在对其可控资源的配置上,应尽可能地向落后地区予以倾斜。就支援库区发展而言,需要进一步健全省市对口支援机制,结合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需求,推进定点引资和产业对口转移,“毕竟库区是属于全国人民的”。

    提升重庆软环境的契机

    记者:三峡后续工作主要包括促进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三大任务,三项任务各有什么特点?

    徐江: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地质灾害防治除了资金外,更多地需要自然科学方面的智力支持。移民安稳致富则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国家相关的行政安排予以扶持,也需要各移民区县增强自身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通过市场的手段促进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记者:库区各区县应如何对接国务院3号文的政策机遇?

    徐江:要立足库区实际,突出各阶段工作重点抢抓机遇,确保与之有效对接:一是充分吃透文件精神,深度挖掘其中的“含金量”,尤其要确保专门针对库区政策的效应最大化;二是跟踪国家部委相关政策动向,并据此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对策;三是编制完善三峡库区后续建设等相关规划和筹备项目,积极研究配套措施,保证顺利落地等。

    记者:国务院3号文除了促进三峡移民后续发展外,还会有着怎样的积极效应?

    徐江:3号文件的效应是广泛的,比如它也是提升各地软环境的一个契机。根据经济学观点,国家优惠政策对落后地区的政策效应在初期非常明显,但发展至一定程度后,因为该地区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政策效应的释放将减缓,甚至出现停滞。因此,三峡后续发展以及各区县在对接3号文件过程中,需要从革新陈旧的体制机制和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入手,扎实地改善和提升软环境,保障三峡后续工作各项政策效应的持久性。

    需要对库区发展分类指导

    记者:三峡工程移民工作已由“搬得出”向“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转折,库区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雷亨顺:首要任务是解决农村和城镇移民的就业问题,但移民就业和安稳致富的载体和前提是产业发展。当然,库区产业的发展必须在符合其主体功能定位、确保库区生态安全的前提下。

    记者:比较而言,库区和渝东南以及“一小时经济圈”在产业发展上存在哪些具体差异?

    雷亨顺:差异是多方面的,比如说产业基础不同,发展门槛、资源优势等也不尽相同。但很多人还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应该存在差异性。

    记者:具体而言?

    雷亨顺:鉴于库区的特殊性,不能将库区与其他区县的发展放在同一标尺下进行考核,因为库区内部就存在差异性,比如有的需要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的则需要承担更大的生态建设保护任务,否则库区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生态形势。而且库区基础本就较差,统一的考核体系不利于调动库区各地的积极性。

    记者:那么,怎样的考核体系才是合理的?

    雷亨顺:应对库区的发展问题进行分类指导、分类要求和分类考核,调整现有的考核体系,比如指标上不能仅仅看GDP,尺度上不能统一“排队”或“一锅煮”。

阅读 228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