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环境漫笔:向“母亲湖”学什么

媒体: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陈娟
专业号:日月同辉
2008/3/27 19:38:20

 


  洱海清,大理兴。在大理,这句话深入人心。许多人都表示,洱海是大理人的“母亲湖”,没有洱海,就没有大理,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洱海。

  在大理采访,记者发现,大理人对洱海的保护意识非常强:没有乱倒垃圾的,也没有在洱海洗衣服、洗菜的;如果洱海上有漂浮的垃圾等污染物,马上就会有专人清理。

  更令人欣喜的是,保护洱海的理念,已经写进当地中小学的地方环保教材,孩子们从课本上懂得了保护洱海的知识,并且用实际行动来关注洱海。洱海的治理保护,把眼光放在了更远的将来!

  洱海、滇池,均属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受自然条件、区位等多方面制约,水污染防治工作任务艰巨,难度很大。上世纪90年代以后,洱海、滇池的水质均不断恶化。1996年、2003年,洱海曾两度暴发蓝藻,水质一度下降到Ⅳ类。而滇池也未能幸免,水质不断恶化,治理形势严峻。

  随后,大理市通过理顺体制、健全法制、群防群治、科研牵头等措施,全面整治洱海污染源。如今,洱海已成为我国保护最好的城市近郊湖泊之一,水质明显好转,已恢复并保持在Ⅲ类水质标准,每年还有3个月达到Ⅱ类水质标准。

  不觉想起滇池。十多年来,滇池投入治理资金47亿多元,虽然一定程度遏制了滇池水质继续恶化的趋势,但仍未根本好转,治理形势依然严峻。据《云南省二〇〇七年环境公报》显示,目前,滇池草海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水体为劣V类;滇池外海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水体为V类。滇池仍是我国污染最严重的内陆淡水湖泊之一。

  我国还有不少湖泊治理也一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结果却难以令人满意,甚至是“越治越污”。为什么?

  也许,我们可以从洱海开展系统性、全流域的治理,形成良好的制度、机制和观念等成功经验中获得一些启示。

 
阅读 172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