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观点评论 > 历史评论 > 正文

唯见灞河万古流

媒体:原创  作者:灞上人家
专业号:灞上人家
2015/5/25 11:07:29

万古长流的灞河,从秦岭山中发源后默默地滋养着两岸人民,也孕育了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故事。

人文灞河三个和灞河有故事的人

    朱鸿:辋川镇白家坪村是王维“辋川别墅”的故址,“《辋川尚静》不是我自己的,这是辋川给我的,是王维给我的。我要向辋川和王维表达敬意。”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朱鸿如是说。 1992年,朱鸿第一次来到辋川。当时的交通尚不便利,他从西安坐公交车到蓝田县城,然后只能选择坐当地农民的三轮车到达辋川。在雨中,朱鸿细微地观察着这里的一切,后来写成《辋川尚静》,通过对王维命运沉浮的回顾,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这篇散文曾被收入《高职语文》教材中,也被央视拍摄成电视散文播放,反应颇佳。朱鸿说:“现在虽然交通便利了,但眼前的高架桥,好像给我的眼睛里扎了一根刺,改变了辋川的自然景观。周边兴起的农家乐,当时也没有。时代在发展,但如何处理好经济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共存问题,需要拿出更好的办法。”


    初国卿:“再次来到灞桥,我觉得灞桥不寂寞、灞河也不寂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灞河就是我的精神故乡。”文化学者、辽宁省散文学会会长初国卿在灞河边动情地说道。从读第一首唐诗起,初国卿就对西安,对灞河产生了感情。20年前,他从千里之外的辽宁来到灞河边。面对同想像中落差悬殊的灞桥,他得很无奈,“什么也没看着,让我很失望,回来后写了篇6000字的散文《寂寞灞桥》。文章最后我是这么写的:灞桥,委实太寂寞了。”初国卿说,20年后故地重游,发现浐灞地区变化之大真是日新月异,这对一个外地人来说更有感触。通过此次活动能让更多人了解灞桥、了解灞河,从而让更多人关心文化,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重塑文化价值观的特别好的行动,意义非凡。

    曾宏根:“华胥陵是上古时代伏羲和女娲之母华胥氏的陵冢,华胥氏是华夏子孙的繁衍之根。”蓝田地域文化研究专家曾宏根对灞河流域的历史文化遗存了如指掌。传说中的“华胥古国”到底存在吗?在曾宏根看来,答案是肯定的。他围绕着古华胥国、华胥沟和华胥陵遗址,对附近的村落进行探访,并出版《神秘的华胥国》一书,从他们的古老图腾与崇拜、文化、婚姻、音乐以及与世界各民族史前文明之比较,揭秘其存在的合理性。“华胥陵也称羲母陵,位于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华胥陵是华胥氏死后安寝的陵地,它北枕骊山,南临灞水,隔河与白鹿原相望,是一块纯阳的风水宝地。”曾宏根认为,附近不少村落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着古华胥氏部落的印痕。

其实水陆庵和尼姑真没关系

    一提起庵,总有人会想到尼姑,但凡事总有例外。蓝田县城东10公里的普化镇王顺山下的水陆庵,和尼姑真没有任何关系。水陆庵本是古时的悟真峪北普陀兰诸庵内的水陆殿,为六朝名刹。庵毁后,人们便把这个殿宇叫做水陆庵。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坐落在一个形似卧鱼的小岛尾部,三面皆环绕着灞河支流。现在的水陆庵是一坐规模不大的四合院,整个院落清幽古朴。彩色泥质壁塑是其精华所在,有诸佛菩萨、五百罗汉过海、千人听经图、释迦牟尼涅盘塑像等,被誉为“中国的第二个敦煌”。

王维手植1300年银杏树至今枝繁叶茂

    诗佛王维的“辋川别墅”虽难觅踪影,但相传由他亲手栽植的银杏树尚在。这棵银杏树深处青山环绕之中,一旁的辋川河潺潺流淌,另一旁废弃的厂房残缺不堪。还未走近,一片枝繁叶茂的景象。微风吹来,树影婆娑,不时有鸟儿盘旋其间。据专家介绍,树高20米、胸围5.2米,树龄已有1300多年,被收入西安市古树名木,为一级保护古树。王维在辋川亲手栽植这棵银杏树后,称此院为文杏馆。他的诗句这样写道:“文杏栽为架,春茅结大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阅读 584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