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瞭望》新闻周刊刊发文章报导我区生态保护成效

媒体:原创  作者:黄河三角洲
专业号:黄河三角洲
2015/11/18 15:34:00

近日,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第45期刊发《黄河三角洲湿地重生记》一文,大篇幅报导我区生态保护成效。

文章从“事关黄河文明的谱写”、“湿地的鸟类天堂”、“严格保护共享湿地保护红利”三个方面,突出展现了我区以保护湿地为重心,不断加强保护管理力度,通过实施湿地恢复工程使退化湿地建立了新的生态平衡,促进了湿地的正序演替,保证了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正如文章开篇所述“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复活和繁荣,壮大了人类的湿地宝库。既是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形成规律的世界级天然‘实验室’,也是黄河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生态平衡的天然屏障”,这充分说明了我区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绩,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内权威媒体和社会大众所了解和认可。

近年来,我区借助黄河调水调沙的有利时机,通过筑堤修坝向湿地引水、蓄水的方式,恢复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用淡水冲碱压盐,降低土壤含盐量,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健康发展,使我区的淡水湿地面积不断增加,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湿地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湿地的景观格局进一步优化。这些成绩的取得也使我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中国最美湿地”、“中国东方白鹳之乡”等荣誉称号。2013年被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秘书处批准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我省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宣教处供稿)

全文如下:

                                  黄河三角洲湿地重生记
                               作者: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吴书光 

    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复活和繁荣,壮大了人类的湿地宝库。既是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形成规律的世界级天然“实验室”,也是黄河三角洲及环渤海地区生态平衡的天然屏障
秋天的黄河三角洲,扑入眼帘的是泾渭分明,火红的红地毯,芦花飞雪的芦苇荡,绿深色浓的草甸,如油画般瑰丽。从空中俯瞰,连片的红地毯与星星点点的草丛互相映衬,蜿蜒的河道似一条银色缎带穿梭其间,令人流连忘返。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在黄河口,当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渤海,河海相汇、泥沙沉积,共和国最年轻的湿地由此而生。由此而衍,发轫于此的“沧海变桑田”,也愈来愈成为这片土地的“名片”。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实地走访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了解到,该保护区以保护湿地为重心,着力开展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既让湿地休养生息,得以涵养万千物种,又拒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使得美丽生态重生的同时,也发现总结了许多针对大江大河三角洲保护的重要经验。

事关黄河文明新谱写

    作为退海之地,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成陆时间短,土地盐碱、植被少,生态环境脆弱。只有黄河水丰沙足,才能一步步逼退海浪对土地的侵蚀;而当黄河水沙量不足或断流时,大海则寸寸紧逼,蚕食着新生、脆弱的土地。

    正是在这种你来我往的河海交锋中,“善淤、善徙、善决”的黄河练就了神奇的填海造陆功能,不断扩大着黄河口三角洲的版图,它一度以平均每年2公里多的速度向海中延伸,相当于每天淤积出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新湿地。

    早年间,这片年轻而肥沃的土地上既有刀耕火种,也有石油开采,影响了脆弱的生态环境。1983年东营建市后,当地考察认为黄河三角洲地区资源富集但生态脆弱,湿地保护随之走上议程。

    1990年12月,黄河三角洲市级自然保护区成立;1991年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则升级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下设黄河口、一千二、大汶流三个管理站,成为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自然保护区。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志胜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保护区面积1530平方公里,占东营市面积的六分之一以上,相当于21万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

    面对高盐碱的新生地,智慧的黄河口人民引入黄河水“压碱”,充裕的淡水使得盐碱水不再向上渗透,土壤盐碱度走低,湿地生态渐趋平衡。黄河水沙资源是形成和维持黄河口湿地的主导因素,是黄河口湿地赖以生存和发育的根本。

    然而,正是由于对黄河的高度依赖,黄河口湿地一度面临生死存亡的困境。上世纪90年代,黄河在9年时间内平均每年断流100天,也就是全年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内自然保护区河段处于干涸状态。淡水资源匮乏,导致海岸线蚀退,海水倒灌,土壤盐渍化程度趋高,打破了湿地的生态平衡,保护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002年以来,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实施调水调沙,为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恢复提供了历史机遇。保护区通过筑堤修坝向湿地引水、蓄水,恢复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用淡水冲碱压盐,开展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工程。2002年以来,保护区完成了35万亩退化湿地的恢复工程,促进了湿地的自我恢复、自我发育机制。

    大汶流管理站副站长王天鹏说,每年6月下旬开始调水调沙,保护区进入一年中最紧张忙碌的状态,在个把月里与时间赛跑,抢引黄河水,因为这些水是湿地的“命根子”。

    特别是2010年,黄河故道刁口河流路在断流34年后重新过水,改变了该区域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自然保护区人又借助这一有利时机,开启了又一轮生态恢复、环境改善之路。

湿地里的鸟类天堂

    今年10月13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驱车前往保护区。据介绍,多年的生态补水促进了湿地的正序演替,湿地明水面积达到60%,大片湿地天水相接,芦苇、香蒲遍布,各种植物达到685种,而丰富的植被又为动物繁衍提供了庇护所,1626种野生动物在这里安家。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黄河口湿地生态条件的改善:1990年建立时,保护区鸟类有187种,1995年达到265种,2000年283种……截至目前,保护区观测到鸟类368种,其中有丹顶鹤、东方白鹳等1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大天鹅、灰鹤等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1种。

    2014年12月,大汶流管理站王立冬巡护时拍到一只美丽的小鸟,科研人员确认为蒙古百灵。随后又在他处发现三只蒙古百灵,这是山东省内首次发现蒙古百灵。诸如此类的发现在保护区经常发生,也从另一方面预示着保护区生态的改善。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珍稀鸟类开始眷恋黄河口湿地。素有“湿地精灵”之称的黑嘴鸥也开始在此筑巢繁殖。保护区工作人员布乃滨说,“黑嘴鸥对繁殖地要求极为苛刻,进食一点点污染的食物都会产下软皮蛋,无法孵化,某种程度上讲,黑嘴鸥是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物种。”

    1992年,黄河三角洲首次发现黑嘴鸥繁殖地,但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随着2010年黑嘴鸥繁殖地保护工程的开展,2013年新繁殖区内便首次迎来了2500只黑嘴鸥在此筑巢繁殖。2014年,来此繁殖的黑嘴鸥种群数量已逾3000只;2015年则有4000多只在此繁殖,繁殖雏鸟5700多只。

    漫步于保护区内,还不时可见到巨大的东方白鹳的鸟巢,直径有的长达一两米。东方白鹳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从历史资料看,东方白鹳在当地并无繁殖记录,随着生态环境改善,2003年有1对在此筑巢繁殖。

    2005年,保护区实施筑巢招引工程,东方白鹳繁殖种群数量逐年上升,目前已累计成功繁殖东方白鹳雏鸟741只,而全世界这一物种的数量还不足3000只。2010年,鉴于山东省东营市东方白鹳种群稳定,栖息地环境良好,保护措施得力,国家林业局授予东营市“东方白鹳之乡”的称号。

    每年秋天,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就迎来了各类候鸟迁徙的“黄金季”,一些珍稀鸟类也逐渐由“候鸟”变为“留鸟”。大汶流管理站冯光海说,“以往这里只是东方白鹳迁徙途中的一站。现在,越来越多的东方白鹳在这里筑巢、繁衍,来了不走了,成为这里的‘常住人口’。”

    调水调沙以来,鸟类的种类、数量均呈上升趋势,保护区也逐渐成为“鸟类国际机场”。如今,在世界8条鸟类迁徙路线中,地处暖温带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中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

严格保护共享湿地保护红利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以其仅占6%的地球表面面积,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和物质资源,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在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被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批准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络”;1996年,被湿地国际亚太组织批准加入“东亚-澳大利西亚涉禽迁徙保护区网络”,成为首批19个国际成员单位之一;1997年,被批准加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成为首批16个国际成员单位之一;2013年,被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保护湿地,是为了让人们走近湿地、亲近湿地、热爱湿地,最终也是为了保护湿地。在严格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2005年开发了生态旅游,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黄河口管理站站长张葆明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生态旅游一直坚持适度开发,也就是要在保护好的前提下,让更多人分享湿地保护的红利。”

    为科学推进自然保护区的开发保护,结合2013年国家林业局批复的总体规划,2014年初,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委托北京林业大学等机构编制自然保护区详细规划,以对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和湿地修复、鸟类保护等专项规划进一步细化整合。

    今年6月中旬,东营市规划局公布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详细规划,保护区的功能区将被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预计将于2020年建成。建成后,将实现科学管理、湿地保护、鸟类保护、湿地恢复、可持续发展、科普教育、生态旅游、智慧管理的典型示范。

    对于保护区的原生态,保护区工作人员有清醒的认识,“这是保护出来的原生态”。目前,我国有关湿地保护管理的立法仍然滞后,还没有一部法律明确定义“湿地”,更遑论专门的湿地保护内容。

    2011年,东营发布《东营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2014年6月1日,东营市政府发布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也开始施行。王志胜说,目前保护区正在积极推进《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的立法调研,积极探索综合执法途径,以进一步提升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管理水平,为湿地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阅读 769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