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河长制后,盘龙江水质变好,吸引白鹭前来觅食。记者唐林摄 |
盘龙江上游飞起了白鹭,滇池入湖口和五甲塘湿地公园成为了新人婚纱的外景地;宝象河水变清了,两岸的植物郁郁葱葱;大观河水不黑也不臭了,徜徉河边感受亲水乐趣的人多了……实施“河(段)长负责制”短短一年多来,一条条昔日污浊的河道如今变成市民家门前的景观,逐渐变清的河水给滇池治理带来了新的希望。
治水
从“官”抓起
河道清,则滇池清。昆明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就已明确,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确保滇池治理取得更大成效。会上确定了要全力实施滇池“一湖三环”两年闭合工程、主城区和环湖及29条入湖河道截污收集处理3年达标工程;建立入湖河道水质监测系统、污染源监控系统,做到全面覆盖无盲区,连续监控不间断;实行入湖河道“河长负责制”,确保滇池治理取得更大成效。
2008年1月3日,到昆履新仅6天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在深入环保局调研时就提出“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新思路。此举标志着昆明将以更加果敢的勇气、更加宏大的气魄、更加超凡的胆略,全面提速滇池治理。
2008年,是滇池治理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年份。3月27日,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正式明确实行综合环境控制目标“河(段)长负责制”,对滇池沿岸一级保护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行“湖长责任制”。3月3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作为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的一个新里程碑,它拉开了大规模治理水污染的大幕。4月1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祖林一声令下,3300人的清淤大军会战明通河清淤,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河道义务清淤保洁活动正式开始
“河长制”的推出,为滇池治理奠定了一块里程碑。“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河长制”,将滇池治理的重担切切实实地落在了“官”的肩上。除29条主要入滇河道外还囊括了6条小、短河道,扩至35条河道,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各担任一条河道的“河长”,河道流经区域的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河“段长”具体组织实施,对辖区水质目标和截污目标负总责,实行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严格按照以目标倒逼进度、以时间倒逼程序、以下级倒逼上级、以督察倒逼落实的工作方式抓好河道综合整治。省滇池水污染防治专家督导组16位成员担任昆明市滇池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工作的治污督导长,监督、检查、指导河道综合整治工作。
作为“河长”,仇和上任后短短3个月内,便多次对盘龙江综合整治进行实地调研、现场办公,还3次率队全程徒步近27公里进行检查、督查进度,无论烈日还是雨天,从上游到入湖口全程巡查下来往往要花一天的时间。随后,仇和还带头在盘龙江畔种下了“河长林”。其他河道的“河长”也纷纷行动起来,徒步巡查、现场办公,利用雨季栽种“河长林”。
2008年7月2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四全”工作动员会,动员全社会、全民行动,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多的力气,以更高的标准,用更严的措施,对“一湖两江”,即滇池、长江、珠江流域昆明境内水环境进行治理,全面截污、全面禁养、全面绿化、全面整治。
成效
以水质指标考量
一年多来,市级四套班子领导每半个月对滇池主要河道整治进展情况按照同规模、同规格、同规程的“三同规”标准,对一条入湖河道进行集体观摩巡查。直观、详细地了解事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工作方式,建立相互观摩、取长补短、争创特色的竞争机制。以检查加压力、以观摩促反思、以考核促落实,推动流域各县区滇池综合治理工作的进程。“河长”们的足迹遍布弯弯曲曲的河流,沿岸违章临时建筑、养殖场被拆除,原本人都难以穿过去的河堤修出了道路,首次实现道路贯通。说起“河长”们巡河的次数,就连常委办也说不清:“‘河长’们不是每次巡河都通知我们,他们有时利用工作间歇直接就去了。”
滇管局的干部职工也亲身感受到了滇池治理制度创新带来的“威力”。“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理念,使这些滇池卫士肩上的责任更加沉重了。“这是以河道截污、治污为核心,全面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全面提速了滇池的治理,也必将推进昆明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这是滇管局一位干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的由衷感慨。
经过一年多的治理,入滇河道的水质已发生了变化——
据2008年昆明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盘龙江、宝象河、新老运粮河等15条河道污染程度显著减轻,大观河、柴河、白鱼河3条河道水质污染程度有所减轻,数条河道初步呈现河清、岸绿的景观。
滇池草海的水质类别为劣五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77.92,属重度富营养状态。与上年相比水质类别没有变化,主要超标指标为氨氮、总氮、总磷、五日生活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与上年相比,草海营养状态均为重度富营养,主要污染物氨氮、总磷、叶绿素α和高锰酸盐指数有所下降,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较上年下降了2.6%,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
外海水质类别为劣五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6.41,属中度富营养状态。与上年相比水质类别没有变化,主要超标指标为化学需氧量和总氮。与上年相比,外海营养状态均为中度富营养,主要污染物氨氮和叶绿素α有所上升,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有所下降,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较上年下降了1.7%,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
感叹
赞身边点滴变化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抽水灌溉,70年代水还可爱,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作为一名老昆明人,今年58岁的马宝德先生从流传于民间的顺口溜说起,向记者讲述了对盘龙江变化的感悟。他说,前几年的滇池就是一个臭水塘,水面上漂浮着蓝藻、水葫芦,西山睡美人也不得不枕着一塘臭水睡觉。为了片面地追求发展,一条条入滇河道变成了龙须沟,那简直就是一个恶梦,但现在蓝藻不见了,滇池水一天天在改善,恶梦也渐行渐远了,相信要不了几年,睡美人的长发将被一池清水浸润着。马先生坦言,新一届领导班子刚推出“河长制”时,不少市民心里也在犯嘀咕,在此之前的河道治理也采取了不少的办法,可滇池水不仅没有改善,还变成了劣五类,五类前面的“劣”字让人绝望,更让人痛心!但是,不经意间,有人发现盘龙江变清了,慢慢地,盘龙江变清成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欣喜的见证,这是近20年来没有过的,自己所居住的盘龙江边的房价也因河水的改变而上涨1倍,这是新一届领导班子“口言之,身必行之”的结果。面对盘龙江、滇池的欣喜变化,马先生由衷地说,人不善待大自然必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生态环境是十分脆弱的,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保护母亲河的行动还远没有结束。
在宝象河庄科村段,村民们来到河边的小游园散步,享受阳光的暖意。“原来拆房子的时候谁也想不通,有抵触情绪,现在看到环境这么好,水也变清了,真是没想到。”村民宋大妈告诉记者,整治以前河水又黑又臭,垃圾、淤泥堆得有几米高,现在河水清了,长出了水草,又有鸟飞到自家院子里,每天早上都能听到清脆的鸟叫声,就像是回到了过去那美好的时光一样。
每天傍晚,李大妈都要同老伴来到环西桥大观河边散步,她说,以前这里的水又黑又臭,晚上蚊虫又多,没有人愿意到这里来,于是,绿化带也成了一些不自觉的人的天然厕所。现在,水清了,桥头也铺上石块,立起了景观石,不但老年人喜欢来,年轻人也喜欢到这里来约会。每年冬天,红嘴鸥一飞来,这里就成了一个比公园还热闹的地方,本地人、外地人都喜欢在这里喂海鸥,拍照留念。“真没想到,河水一变,周边的环境就全都焕然一新了,连乱丢垃圾的人都少了,随地大小便的人也没了。”李大妈感叹。
“去年以来,现代新昆明建设的各项工作都在强力推进,但其中变化最大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数河道治理了,很多河道的水清了,河道两边有道路、有树木,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市民张先生说。他告诉记者,从河道的变化中真切地感受到市委、市政府治理滇池的决心和信心,作为普通市民,过去那种悲观的情绪没有了,又重新恢复了信心,相信只要每一个人都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向河道乱倒污水、乱丢垃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滇池总有恢复湖光山色的一天。
现场
说入湖口见闻
昨天上午,记者到上坝村时,看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祥和画面:几位村民头戴草帽,坐在河边垂钓;不远处,白色、黑色的鸟儿时飞时停,偶尔发出一两声鸣叫。河道里的水浅浅的,水流缓慢,水清可见底,水里的马尾草随着水的流动而左右摇摆,就像美丽少女飘逸的长发。如果不是偶而驶过的汽车,还让人以为是到了山中的溪流边呢,一切都那么宁静而幽远。
来到中段大花桥,站在桥头向对面桥下的排污口望去,几个月前还在排污水的排口已经看不到污水流出来了,再看看河水,依然清清地流淌着,没有被“染”色的现象。
在南坝村附近,沿河的临时房屋被拆除了,昔日堆积在河边的垃圾清理了,破败的河堤被重新修缮并拓宽,昔日拥挤、杂乱不堪的沿河两岸变得宽敞、疏朗,取而代之的是亲水景堤、纵向贯穿全市区的景观道。
来到入湖口的洪家小村,泥泞的土路边成了水泥路面。村民们随意堆放在河堤上的柴火、竹竿、砖头、垃圾等已经不见了,只有几棵桑子树和无花果树还屹立在河边。河水也没有以前浑浊了,盘龙江就从这里汇入滇池。村头,杂乱的临时建筑早已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湿地小公园,里面种植着中山杉、滇朴、滇鼠刺、蚁塔、旱伞草等乔木、灌木及水生植物11410株,“芦苇飘荡、水鸟翻飞”的滇池湖滨湿地风貌使这个小渔村更显自然、淳朴。观景长廊上,一对新人正在拍婚纱照,没有多余的建筑物,只有波光粼粼的滇池和西山睡美人,新娘依偎着新郎绽开了幸福的笑脸。
宝象河上游,水清可见底,小鱼在水草间游来游去。不时有水鸟从水面掠过,岸边的林子里各种鸟儿叽叽喳喳欢快地叫着。几名农妇挑着新鲜蔬菜,说说笑笑地从宽敞的河边道路走过。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
顺流而下,一片片小树林已成了河边一道美丽的风景,乔、灌、草、藤相结合的绿化营造出亲近自然的纵深感。
穿过广福路以后,河水沿宽敞的河道缓缓流向滇池。在宝丰湿地公园里,村民有的聊天,有的下棋。
沿河走了一遍,昔日的排污口不是被彻底封死就是不再往外排污水。
从最初的怀疑到亲历入湖河道的变化,再到自觉的行动,昆明市民从河道的综合治理中看到了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千方百计治理滇池的决心和信心。广大市民对滇池治理的关注和关心进一步增强,从过去的旁观者到今天的参与者、明天的保护者氛围逐步形成。 记者罗昆娅报道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