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肺”:秦岭保护与开发的双重使命

媒体:陕西日报  作者:王帅 刘锦
专业号:河苇
2009/10/1 16:30:33

第十九条 秦岭生态功能区的禁止开发区内,不得进行与生态功能保护无关的生产和开发活动。 秦岭生态功能区的适度开发区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类开发建设和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适度开发区内的建设控制地带不得建设有污染的工业项目,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守护“绿肺”

——秦岭保护与开发的双重使命 ■本报记者 王帅 刘锦

守护“绿肺”:秦岭保护与开发的双重使命

高空俯瞰秦岭

资料图片

“京师衣冠文物之盛,由此而致”

《唐语林》载:东夷有识山川者,偏礼五岳,一拜而退;惟入关望华山,自关西门步步礼拜。至山下,仰望叹诧,七日而去。谓京师衣冠文物之盛,由此而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吕仁义认为,秦岭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之高,是其他山脉无法比拟的。“过去有种说法,终南乃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指的就是秦岭”。

吕仁义教授说,谈及陕西,人们想到的多是文物荟萃、历代帝王建都于此,但秦岭的人文历史却往往被忽视了。“比如说秦岭古道历史久远,比如说佛教、道教等宗教圣地都在这里……”

        秦岭古时是川陕之间交通的最大屏障。《史记》中有云:“秦岭,天下之大阻也”。古人为了翻越秦岭和巴山,曾开拓出了不少古道。其中最主要的当属嘉陵、子午、褒斜、傥骆和丹灞五条栈道。“栈阁北来连陇蜀”的诗句就真实地记录了古代秦岭的陆路交通景象。

         褒斜道是从眉县斜峪关沿石头河上行至嘴头(太白县城),越秦岭分水岭至褒城达汉中的道路,全长235公里,是我国历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栈道。现在的316国道汉中至天水段有很长一段经过这一带。“明修栈道”即指褒斜道。

         嘉陵道又称陈仓道,是从陈仓(宝鸡)沿扦水(今清姜河)经大散关上行至秦岭,又沿着嘉陵江支流下行到凤州,经褒城到南郑(汉中),全长535公里。“暗度陈仓”指的就是这条道。

          秦岭宗教文化丰富多彩,古石刻、雕塑、书法、绘画、建筑等久负盛名。据《关中通志》记载,终南山为佛教圣地,香火盛极一时。人谓 “一片白云遮不住,满山红叶尽为僧”,这是最恰当不过的比喻了。志书载,迨至明代,仅户县一地便有佛寺千余所之多,而且几乎是“无地不寺,无寺不奇”。

一脚踏南北,江河自分流

          秦岭被称为中国的“绿肺”。

         亿万年前,大陆板块不断碰撞,当秦岭在大陆中部隆起时,中国的两大水系——长江、黄河水系也由此分野。

       秦岭水资源量222亿立方米,约占陕西省水资源总量的50%,是陕西的主要水源涵养区。其中,秦岭南坡水资源量182亿立方米,约占陕南水资源量的58%,是嘉陵江、汉江、丹江的源头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秦岭北坡水资源量约40亿立方米,约占关中地表水资源总量的51%,是渭河的主要补给水源地。

        地质运动不仅是秦岭成为分水岭,还使之成为我国南北地质、气候、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分界线。

         在冬季,每当来自北方的强冷空气把霜冻区一直推进到位于热带南海之滨的广东时,由于秦岭的屏蔽,远在广东之北800多公里的四川盆地竟可以无霜无冻,因此秦岭使四川盆地成了一个远离霜冻之害的比南方更南方的大暖盆,这就是秦岭的贡献。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主编单之蔷说,“在中国,你想体会南方与北方的不同、看南方与北方景观的差异,那么到陕西去,更具体地说,穿越秦岭去。”

       秦岭是我国暖温带北亚热带物种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之一,素有“动植物王国”、“天然中草药库”的美誉。

       秦岭区内分布着种子植物2931种,占全国种子植物总数的12%;兽类144种,占全国兽类总种数的29%;鸟类399种,占全国鸟类总种数的34%。

        在太白山海拔2900米的地方,生长着只有一片叶子的小草,它就是举世闻名的独叶草。

        早在19世纪50年代,意大利传教士瓦尔德把从太白山采集回国的独叶草,制作成蜡叶标本,至今还珍藏在英国爱丁堡植物园内。据说有位外国专家为了索取一株独叶草标本,曾愿出两千美金而求之不得,足以证明其价值之高。

“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保护”

       “ 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自然资源,秦岭在我国都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吕仁义说,“基于此,论及秦岭,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保护。”

         秦岭占陕西省国土总面积的28%,区域涵盖6个设区市、38个县 (市、区)、452个乡镇,人口约497万人。

         近年来,在秦岭地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秦岭生态建设与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1999年,自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秦岭天然林得以恢复和发展,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森林面积有了较大增长。目前,秦岭天然林覆盖率达42%,森林覆盖率达56.3%,林灌覆盖率达57.7%。

         秦岭地区人民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宗旨,以绿化荒山、荒地为目标,因地制宜,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措施,目前已退耕还林还草100多万亩。

         改革开放以来,秦岭自然保护区发展迅速。目前,秦岭地区已建立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50万公顷,占秦岭总面积的8.65%。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其中,朱鹮的种群数量大幅增加,已达600多只;大熊猫数量有270多只;金丝猴、羚牛的数量亦不断增加。

         此外,秦岭地区已建成森林公园30个(国家森林公园8个),风景名胜区19个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6个)。华山、骊山、太白山、楼观台等景区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景点。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针对秦岭北麓存在的矿产开发企业乱采滥挖,旅游和房地产开发项目乱修乱建,废水、废气、废渣乱排乱放的“三乱”问题,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初步遏制了秦岭北麓区域经济发展中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势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虽然秦岭的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人们希望的理想状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9年9月22日,在陕西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10次会议上,就检查《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颁布一年来的贯彻实施情况,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晓东作出规定了报告。报告在指出成绩的同时强调,由于历史上遗留的问题多,开发和保护的矛盾突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有效实施条例的任务依然很重。

          专家指出,由于历史上对森林的采伐和陡坡的开荒,秦岭山地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目前,秦岭浅山区域每年的土壤侵蚀模数已超过1000吨/平方公里,属中度水土流失区。此外,秦岭的浅山、丘陵地带目前已难以寻觅到大型动物踪迹,一些林下植物无法正常生存,天麻、杜仲等野生药用植物数量减少。珍稀物种濒危度加剧,秦岭地区华南虎几乎绝迹,林麝、云豹、大鲵种群数量明显减少。

        一位有多年探险经验的 “驴友”说,植被的破坏是困扰秦岭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据史料载,明清时期人类对秦岭的破坏就比较严重,特别是到了明嘉靖年间,大批无地农民(当时被称为棚民)进入秦岭山区,用刀耕火种的方法大肆砍伐森林,甚至连深山老林也变成了耕地,使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因之造成了土石山区的水土流失,河道淤塞,许多地下河变成地上河,水灾也日渐频繁。而后的白莲教农民起义转战数十年,使林木再度被毁。

        这位“驴友”说,在秦岭的一些地方,人们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他们在秦岭腹地的山上,建一座小屋,圈几亩地,开始生活。他们每天做饭生火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从秦岭上直接砍取,他们有时砍的是刚植过不久的小树苗。秦岭有的地方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这样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他建议有关部门能够加强秦岭的护林工作,并且大力开展植树活动,让秦岭的生态在未来的几十年中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

“只留下脚印,只带走照片”

         秦岭是一个美丽的山脉,它吸引游人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但随着游客的增加,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便凸现出来。一位游客说,在现在的景点以外,秦岭还有一些景点没有被开发完毕,但是游人已经比较多了,其中没有很好的垃圾箱的配备,有人携带的垃圾随手丢弃,在山路的两边形成了一条垃圾带,让本来亮丽的风景顿时暗淡无光。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游人较多地方的环境治理,重要的是生活垃圾的处理,还秦岭一个青山秀水。

          此外,秦岭风景区及旅游点农家乐的环保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仅秦岭北麓农家乐有1500余家,许多农家乐建设的不够规范,有的依山而建,有的依河而建,没有形成统一有序的管理格局;农家乐旅游点大多数没有集中的废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水只是进行简单沉淀处理后直排河道。

         而根据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63条规定:秦岭所在地县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乡村旅游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乡村旅游经营集中的地方,应当对生活垃圾和污水统一处置。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马耀峰认为,秦岭要树立自己的生态旅游绿色形象,园内的交通工具就必须无污染,同时旅游行为要绿色化,即人们的行为要承担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和义务。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森林工作人员的行为绿色化。工作人员负有追踪、监察游客活动,引导减少破坏环境行为的责任,以使旅游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维持在该系统的承受范围之内,以确保游客对周围环境的欣赏与理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吕仁义说,“秦岭旅游必须保护动植物的生栖环境,游人只留下脚印,只带走照片。”

破解保护与开发兼顾的难题

         秦岭既要科学保护,又要科学开发利用,如何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成为困扰很多人的难题。

        专家指出,秦岭特殊的生态功能决定了在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上,应当遵循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

        保护优先,就是要根据主体功能区划,首先对这一地区的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高环境质量。其次是对主体功能区划确定的限制和适度开发区域,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并抓好开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使环境保护融入开发建设的全过程。

        吕仁义教授说,在开发秦岭时,应首先想到是如何保护好它,让其生态恢复到最理想的生态状态,然后合理开发,不能饮鸩止渴竭泽而渔,不要过多考虑经济效益。

        适度开发,就是在不损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适度发展旅游、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等产业,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自给能力。

        吕仁义教授认为,秦岭不是不可以开发,但是要分层次。“在浅山地带可以选择地方开发一些自然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像王顺山、翠华山等等。浅山区开发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应该是融于自然、无争于自然;深山区域选择地方开发生态旅游和科考探险旅游等。”

         根据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海拔2600米以上的秦岭中高山针叶林灌丛草甸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禁止开发区;海拔1500米以上至2600米之间的秦岭中山针阔叶混交林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限制开发区;海拔1500米以下的秦岭低山丘陵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功能区为适度开发区。秦岭所在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适度开发区划定一定区域的建设控制地带,并报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条例》还规定,省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秦岭所在地的产业发展政策和方向,应当符合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要求。秦岭所在地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应当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相结合,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阅读 652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