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南昌:实施生态立市 做足山水文章

媒体:经济日报  作者:曹红艳 赖永峰
专业号:独孤香心
2008/11/16 13:01:24
   全国卫生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一项项殊荣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南昌。但南昌市民说,这一切都不如鸟儿的歌声。南昌形成了罕见的“城市候鸟现象”,南昌市民每天在鸟儿密集而嘹亮的歌声中醒来,他们说这是大自然对南昌的褒奖,是南昌市民最大的骄傲和自豪。

    在人们的心目中,南昌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步入新世纪后,吹拂着生态建设的东风,南昌更成为一块“绿色”的热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南昌盛”之地,日益与时尚、美丽、动感这些词汇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不断积蓄起向上腾飞的巨大势能。这座2200岁的老城盛装华服登上了时代的T型台,华美的变身令人惊异而充满好奇:是什么让南昌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起步晚但要起点高

    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余欣荣喜欢谈辩证法。在他看来,南昌起步晚看起来是劣势,但也是优势,可以少走弯路,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改革开放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沿海地区和其他地方快速发展中的经验教训都给南昌提供了样本,而南昌要做的就是发现自己的优势,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机会,高起点、高标准地实现跨越式发展。“起步晚没包袱,起点高是财富。”余欣荣说。

    那么,什么是南昌高起点的支点呢?南昌的优势在哪里?余欣荣说,良好的生态、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就是南昌最大的优势。城市崛起当然是要发展经济,但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遵循人、自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均衡发展、持久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GDP的增长,短期内抓到了大把的票子,但同时失去了资源、环境和发展后劲。

    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南昌确定了“生态立市”的发展原则,以建设环保城市、生态城市为目标,先后组织编制了《南昌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规划》、《南昌市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2005—2010年)》、《南昌市水功能区域规划》、《南昌生态市建设规划》暨《南昌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等专项规划,提出了构建“一江两岸,南北两城”,做好山水文章,实现以人为本,将“人脉、文脉、山脉、水脉”合为一体的发展目标。

让玉带河成为真正城市玉带

    地理上,南昌毗邻鄱阳湖,坐拥赣江,是一个江滨、湖滨城市,水系发达,河湖密布,人均水资源高于全国人均用水量近1倍。但是,这样一个天然亲水的城市,一段时间里并没有把水用好用活,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下水系统、城郊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相对落后,城市生态环境并不尽如人意。

    建设生态城市的第一步就是要对环境进行治理。自2002年开始,南昌投资近20亿元,分期分批对市区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搬迁,江西制药、江西国药、南昌柴油机厂、江西化纤厂等20多家企业搬离市区进了工业园新址;投资2600万元建成了日处理15吨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投资2.85亿元建设青山湖污水处理厂;投资4亿元建设日处理能力各20万吨的象山湖和红谷滩污水处理厂;投资10亿元启动5大排水系统改造工程等等,这其中就包括对玉带河的治理。

    玉带河这个听起来浪漫优美的名字,曾经是一条南昌市的“龙须沟”。作为上世纪50年代人工开挖的一条排污河道,长年得不到清理,狭窄的河道堆积着大量垃圾,黑漆漆的水面泛着混浊的油光,一到雨季,更是污水横流,恶臭熏天,旁边还有一片乱坟岗,让人避之唯恐不及。在玉带河边住了20多年的青云谱区建东社区的居民陈锋,至今提起当年的情形还皱紧眉头,说:“太脏了,别说住这儿,路过的人都捂着鼻子赶紧跑。”
    2000年,南昌市委、市政府决定对玉带河进行综合改造,本着“先求其通,次求其宽,再求其美”的原则,投资3亿多元,清淤疏浚,拓宽河面,截留污水,利用已有的水利灌溉渠道引入活水。然后以“生态、景观、水脉、文脉”为思路,在玉带河畔修造了景石、假山、休闲亭、楹联长廊等,将排水河道打造成一条开放的景观河。如今,这条全长12公里的河道两岸绿树垂荫,繁花似锦,人们在河边散步、垂钓,真正成了城市的一条玉带。

    玉带河的改造,使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根本改变。江西拖拉机厂的退休工人张天堂就住在玉带河边上,他原先所住的职工宿舍是破旧的平房,雨天漏水,冬天透风,夏天因外面空气太臭不敢开窗。玉带河改造工程开始后,企业搬迁,张天堂也搬进了政府为搬迁居民建造的新楼房。退休后,他又在玉带河景区管理处找到一份维护树木的工作,每月有600元的工资。“有空我就带着孙子在河边散步、钓鱼,不光住这里的人,老远的人都跑过来玩。政府真是做了件大好事。”张天堂说。

让青山湖再现“章水江烟”

    南昌有水,外有青山湖、艾溪湖、象湖、梅湖,内有东湖、南湖、西湖、北湖。唐代诗人韦庄曾吟诵道:“南昌城郭枕江烟,章水悠悠浪拍天。”水是南昌的灵性,也是南昌的宝。但是,上苍恩赐、天地造化,如果不加以善待和科学利用,“半城湖光半城山”的美好愿景,也无法变成现实。

    2001年起,南昌开始打造亲水花园城市,先后投入20多亿元实施“碧水工程”。对城内四湖和城外四湖进行大规模综合整治。按照“环湖一条路,沿路一片绿,依湖一片景,连湖活水系,靠湖聚财富”的思路,规划部门根据各湖的自然个性、文化背景,分别建成各具特色的景区。

    构建亲水花园城市首先从青山湖开始。青山湖位于南昌市区东隅,面积405公顷,湖面270公顷。历史上青山湖因山清水秀而闻名,被誉为风水宝地。但由于城市生产、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青山湖污染严重,再加上18年没有清过淤,一段时期成了一湖死水,市民望湖止步。

    对青山湖的整治首先是清淤截污,南昌市民和当地驻军万人上阵,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清运淤泥,修建护岸,新建截污箱涵和虹吸导涵,引入活水,使湖水水质达到四类游览水体的标准。2002年,《南昌市青山湖概念性规划》通过审定,根据规划,青山湖定位于山水生态、滨水休闲和水上娱乐为主体的特色旅游风景区。先后兴建了相思林公园、湖滨公园、雁鸣岛公园、体育公园和滨水广场、湖滨亲水步道和环湖道路。如今,青山湖风景区真正再现了“城郭枕江烟”“悠悠浪拍天”的醉人景色。

    青山湖管理处蒋建军处长介绍说,青山湖恢复的生态和优美的风景,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整治之前周边地价一亩地只有二三十万元,整治之后最高达到每亩300万元,现在已经没地可拿了。房价整治前每平方米不到2000元,现在已在6000元以上,成了南昌的高档社区。

    青山湖的成功也带动了整个南昌市的湖泊改造,随后象湖、梅湖、艾溪湖等都相继改扩建,并按照各自不同的特点从自然、休闲、人文上加以定位。与此同时,还兴建了湿地公园和水产水生科普公园,增加了城市的“肺活量”。据统计,2007年,南昌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为348天,全年优良率为95.34%,创下南昌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连续4年在中部省会城市排名第一。

有山脉水脉也有人脉文脉

    做好山水文章仅仅是做好了表面文章,好山好水还要有好精神,人文精神是创建生态南昌的一个重要内容。

    南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有许多名人故址留存至今。政府在青云谱修建了八大山人纪念馆,但老纪念馆不仅规模小,周边环境也很差。

    在四大湖的改造中,八大山人纪念馆作为梅湖景区的主体工程重新修建,并把八大山人作为景区名片,命名为八大山人梅湖景区,成为南昌市打造一批标志性城市文化设施中的重点工程。

    新景区于2007年8月开工,2008年“五一”前一期工程竣工并向游人开放。新景区由水墨丹青区、文化博览区、水乡风情区、岁寒三友区、农耕休闲区、梅村思贤区和综合娱乐区七大功能区组成。围绕着名人故居和文化艺术做文章,凸显当地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特色。

    为恢复青云谱丘峦叠翠、曲水环绕的历史原貌,景区在修建中没有增加过多的建筑和人工雕饰,只是根据地形地貌,叠山理水。将原有的烂泥塘清淤、开挖、疏通后,引入梅湖水串联成一条回环曲流的河湖水系,湖两岸基本保留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致。为使景区体现传统园林建筑艺术特色,青云谱区还从苏州聘请200余名能工巧匠,精制了庭院、曲廊、亭、台等各类园林建筑,建造了造型各异、材质不同的大大小小近40余座仿古桥。从游船码头登上乌篷小船,荡舟梅湖,穿行于曲水回桥间,田园风光里不乏传统意蕴。青云桥是一座双排拱桥,桥栏56只小石狮,寓意56个民族大团结;龙桥长约60米,成山字形,桥上雕有4条盘龙,20条卧龙,龙嘴向外喷射水珠,寓意24节气风调雨顺。

    划船的师傅李建苟就是附近定桥村村民,他告诉我们,去年为建景区2个月内就拆迁了2个村子和2条商业街,定桥150户居民都与政府签订了拆迁协议,新楼一建好就可以搬进去住了。原来他靠养鱼养鸭为生,一发大水都冲没了,收入没有保障。现在,不仅每个月都能领到低保,还可以在景区就业。他和在景区做保洁的妻子每月合起来有2000多元的收入,“还享受着好风景,”他开心地笑着说,“比以前强多了。”景区负责人告诉我们,拆迁农民不仅都上了三险,领取低保,园区还本着就地使用的原则,让农民们在园区承担诸如保安、保洁、服务、饮食、养鱼养鸭、管理种植花木等工作,解决农民失地后的就业问题。

    郭莲英不是本地人,2002年她在此买房居住。她告诉我们,过去湖水又脏又臭,晚上根本就不敢出门,街道上连灯都没有。现在人气越来越旺,当初1000多元1平方米买的房子现在涨到3000多元。“以前这里没什么名气,现在连外国人都来了。”随着景区建成,她租了间门面房卖旅游纪念品,“比打工还好很多。”像她这样在景区周边租门面的商户越来越多,大家都对这里的前景非常看好。

    景区负责人告诉我们,整个景区全部投资6亿元,“原则是营造田园风光里的艺术文化氛围。”他说。

    如今,南昌成了名副其实的水城,老城区四湖点缀,新城区四湖环绕,水域面积占到了整个市区近1/3。除了整治一新的青山湖、象湖、梅湖、艾溪湖,还有“小庐山”湾里、绿洲中的厚田沙漠、江南名楼滕王阁、青葱卧龙山、“都市候鸟园”天香园等等。南昌围绕着山、水、人、文做足文章,生态立市给南昌出具了一张绿色名片。全国卫生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2006年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2007年入选中国十大和谐城市等,一项项殊荣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南昌。但南昌人说,这一切都不如鸟儿的歌声。南昌现在是国内鸟类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都市,形成了罕见的“城市候鸟现象”,南昌人每天在鸟儿密集而嘹亮的歌声中醒来,他们说这是大自然对南昌的褒奖,是南昌人最大的骄傲和自豪。

从污泥焚烧变废为宝,到垃圾场沼气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南昌市正在通过建设一批生态基础设施工程,探索一条运转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夯实打造生态城市的基础

 

    让南昌市4个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变废为宝的项目,居然是由一家造纸企业在运营着。11月6日,在细雨蒙蒙之中,江西晨鸣纸业副总经理王德君在一个巨大的水泥池边,详细地为记者介绍了这个项目的整个流程。这天上午,他已经接待了几家前来学习交流的单位。

    生态立市,绿色发展。南昌市正在建设的一批重点生态基础设施工程,已经走出了一条运转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成为南昌打造生态城市的基础和关键。

上下形成合力

    “如果污泥出路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城市污水处理厂就有可能成为‘污染大户’。”南昌市环保局长申少平说,近年来,南昌先后建设了4座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但同时污水处理厂每天也产生了近300吨的污泥。这些容易腐烂、散发强烈恶臭的污泥如何处置?这是一个让南昌乃至全国的城市管理部门都很头疼的事情。

    被同样问题困扰的,还有位于南昌开发区的江西晨鸣纸业公司。这家集制浆造纸、热电联产、污染治理于一身的现代化造纸企业,同样建有一座污水处理厂,每天有大约300吨的污泥等待处置。

    南昌市环保局副调研员陈财南介绍,过去此类污泥常常采用自然晾晒和外运填埋的处置方式,这样做效率很低,并需要大量的填埋场。而且污泥含有重金属、病原菌及有机污染物,在晾晒场堆放产生的恶臭和雨季流失都有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对此老百姓颇有微词。

    打造生态城市,这个问题决不能回避。南昌市环保部门主动出击,在对污泥焚烧技术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利用江西晨鸣纸业热电厂循环硫化床锅炉,建设全封闭管道及加压传送设施,收集污水处理厂污泥,在热电厂燃烧发电”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项目的建设中,我们通过与企业合作,利用现有的设备,减少投资上亿元,”申少平说,另一方面,为了推动项目的尽快展开,环保部门从环境治理专项经费中先期拿出500万元帮助企业进行相关的技术改造。

    “政府的支持,让我们有了信心。”江西晨鸣纸业随后积极投入,总投资达1700多万元的污泥燃烧项目迅速启动。今年5月9日,南昌青山湖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开始投入系统试烧。现在,该项目日焚烧处置污泥达到300吨左右,其中包括晨鸣纸业自产的180吨和来自南昌市2家污水处理厂的120吨污泥。

    王德君说,“过去我厂每月要花200多万元解决污泥问题。现在,污泥找到了归宿,这笔开支取消了。另外,经过焚烧的泥灰与粉煤灰一起作为新型的墙体材料,还可以进一步利用”。江西晨鸣纸业因此成立了一家公司,做起了销售这种新材料的生意。

    政府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百姓拍手称快。到今年11月底,随着该项工程二期启用,由江西晨鸣纸业运营的这一生态基础设施项目,将彻底解决南昌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置难题。

效益产生动力

    在南昌,污泥燃烧可以变废为宝,印证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话,而对这句话更有发言权的是南昌市市容环境管理局局长张鸿雁。今年,由南昌市容环境管理部门参与推动的南昌麦园垃圾处理场发电厂已安装了3台发电机组并投入运行,发电能力达到了3×957千瓦。

    南昌市每天有约2000吨的垃圾被运到麦园垃圾处理场,这些垃圾又让麦园垃圾处理场以每小时4000立方米的流量,源源不断地向天空中排放着沼气。“垃圾场产生的沼气是害,但也能变成宝,关键在如何利用。”张鸿雁说。

    两年以前,南昌启动了麦园垃圾处理场发电厂项目,发电厂在垃圾填埋区打了40口井收集沼气,将除去杂质和水分后较纯的甲烷气体送到发电机组里,直接燃烧后利用机械能发电。张鸿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立方米沼气可以发电1.7千瓦时,发电厂项目一期装机容量为3兆瓦,年发电量为2296万千瓦时,可基本满足1.2万多个家庭1年的用电需求。

    麦园垃圾处理场场长余源水说,“这种处理除了能够避免垃圾对大气、土壤的直接污染,还能够加速垃圾的分解,使场内的垃圾更密集地沉淀,让垃圾场增加15%的库容率。”

    麦园垃圾处理厂沼气发电厂的投产,直接受益的首先是周边的群众。蛟桥镇双岭村党支部书记黄传柏告诉记者,去年12月18日,发电机组启动时,附近的村民都赶过来,放鞭炮庆贺。现在,双岭村周边的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再没有过去那种天气不好的时候空气中有股怪味道的现象了。

    此外,按照国际规定,像这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工程,可以纳入《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进入国际市场实行碳交易。麦园垃圾处理场沼气发电厂全部竣工后,年总发电量将达到4600万千瓦时,年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当量为30万吨,根据目前国际市场上每吨温室气体排放量8欧元的计价标准,效益将极其可观。

    如今,张鸿雁正考虑着把南昌城市垃圾处理的文章做得更大一些,他向记者透露,时下他正谋划着再建一个垃圾焚烧发电厂,预计这个项目将在明年启动,为处理不断增长的城市垃圾提供一个现代化平台。

创新尽显魅力

    从污泥焚烧变废为宝,到垃圾场沼气发电、垃圾焚烧发电,这仅仅是近年来南昌以创新思路推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不断创新,成为南昌大大小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推手;不断创新,使南昌打造生态城市的目标愈加清晰可见。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高起点,才能没有包袱。”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余欣荣说。今年10月1日,《南昌市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开始施行。根据条例,南昌工业园区的总排污口、重点污染源排污口要安装在线自动监控设施,并与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的监控设施联网,实行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这是我国第一部针对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的地方性立法。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对此,余欣荣讲道,“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不能因为财力不强就不搞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面对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缺口,必须树立舍得投入的理念,建立多元化投入的机制。”

    思路决定出路,正是通过创新的投入机制,南昌市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建设了青山湖、象湖和红谷滩等3座污水处理厂,实现日处理污水81万吨,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由5年前的19.83%提升至现在的83.03%,大大加快了城市污水处理的进程。

    生态立市不仅成就了绿色南昌,同时还更新了理念、创新了机制,让南昌尽显魅力。

阅读 174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