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综合动态 > 正文

鹛科

媒体:大理州林草局  作者:佚名
专业号:剑湖湿地管护局
2023/10/26 16:36:39

鹛科

本文类容于 如何在中国大陆拍到 900 种鸟(03)大同小异,主要是补充了系统发育树。

前文说蹲遍大陆已知的定期、不定期投喂的鸟点是达不到 900 种目标的,必须要野拍的。现在再加一个条件,只拍广泛分布的常见鸟以及绝大多数的局部常见鸟(有些局部常见鸟它到底在哪个县的哪个地方呢?总有一些很难知晓),也达不成 900 的目标,换句话说,必须拍到一定数量的罕见鸟。

罕见鸟包括迷鸟、漂鸟以及稀有物种以及一些濒危物种(主要是林鸟,水鸟大多数难度并不高),其中濒危物种是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的易危(VU)、濒危(EN)以及极危(CR),而稀有物种是指无危(LC)的,但是是种群数量很小或者丰度(每平方公里分布有多少只)极低的物种,还有一些是因为习性导致很难见到的一些物种(比如蓝额长脚地鸲)。

拍鸟种无论是蹲坑还是野拍,目标一定要明确,一句话,目标没有出现,少按快门,不是怕相机卡导致目标鸟出现时丢失机会,而是使自己精力高度集中。

无论是蹲坑还是野拍,遇到鸟浪总是令人愉悦的,但这时更要高度集中精力搜寻目标鸟。鸟类冬季有聚集的习性,不常见的鸟和当地常见鸟混群,当地常见鸟出现通常会引导出一波鸟浪,目标鸟通常在鸟浪的中期、甚至后期出现(不常见的鸟数量少,还想冒充领头大哥?想想可能性都不大),长焦镜头视场比广角小的多,当被菜鸟的所谓精彩动作/场景吸引住后,在镜头里,丢失其他目标几乎是100%的事。

例如,在腾冲姜家寨和四川龙苍沟,纠结于拍精彩场景/动作片和鸟种的鸟友丢失宽嘴鹟莺金额雀鹛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其实我是从拍风景、人文转过来拍鸟的,所以刚开始也是纠结又纠结,丢失目标鸟的事自然经常发生,后在百花岭27#遇到一个前辈,他是专程来拍棕腹鵙鹛的,等了一天,棕腹鵙鹛没有来喝水,他没有按一次快门。

如果实在改不了,就花一个上午,认真过足菜鸟的精彩场景/动作片的瘾,自己拍烦了,以后就不再纠结了。其实自己能很容易拍满意的鸟别人也可以,而且这类鸟绝大多数是菜鸟,所谓菜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常见,有大把的机会去懵到一张精彩的片子,自己能懵到,别人为啥不能呢?所以菜鸟拍得再精彩也就那么回事。

鹛科( Timaliidae )中国已知分布其中的 28/29 种(大陆 26/27 种,台湾 2 种特有种),另有两种分布于藏南印占区,中国暂无记录。这些鸟,尤其是鹩鹛属( Spelaeornis  )主要分布在喜玛拉雅山区高山峡谷中茂密的丛林里,生性胆小、移动速度快,不进鸟塘的家伙见到都不容易。

2019 年 Tianlong Cai、Alice Cibois、Per Alstrom、Robert G. Moyle、Jonathan D. Kennedy、Shimiao Shao、Ruiying Zhang、Martin Irestedt、Per G.P. Ericson、 Magnus Gelang、Yanhua Qu、Fumin Lei、Jon Fjeldsa 在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上发表《 Near-complete phylogeny and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world’s babbler(Aves:Passeriformes ) 》。

图片

红顶鹛属( Timalia )现存 1 种。

01、红顶鹛

图片

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分布区域内,局部常见或不常见(del Hoyo 等人 2007)。

6 个亚种中的 smithi 不常见于云南西部至广西西南部。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竹丛、灌丛、高草丛以及农田地边、芦苇沼泽和林缘灌丛草地,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寻觅昆虫。

不常见的鸟能拍毕业是因为弄岗人能在初夏繁殖季找到它的巢,这鸟在瑞丽江边的农田里,西双版纳中科院植物园界河边的草丛里都见过,都是孤单的一只。

纹胸鹛属( Mixarnis )

现存 5 个种(IOC V13.1),系统发育树来自 Cai(2019):

图片

其中灰脸纹胸鹛( Mixornis kelleyi )和康岛纹胸鹛( Mixornis prillwitzi )未参与过分子遗传研究。

02、纹胸(巨)

图片

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分布区域内普遍常见(del Hoyo 等人 2007)。

13 个亚种中的 sulphureus 在云南盈江,lutescens 在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竹林、次生林、热带雨林、季雨林,成小群活动,寻觅昆虫。

红头穗鹛属( Cyanoderma )

又称伪穗鹛,现存 6 个种(IOC V13.1 ),系统发育树来自 Cai(2019):

图片

03、金头穗鹛

图片

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分布区域内普遍常见,但罕见于尼泊尔(del Hoyo 等人 2007)。

4 个亚种中的 chrysaeum 在藏南、藏东南、云南西北部,auratum 在云南南部。

栖息于低山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沟谷林、竹林和林缘疏林灌丛,成群活动,寻觅昆虫。

在云南盈江上石梯村周边有竹林的鸟塘里,似乎并不常见,见到过 2 次,都是来喝水、洗澡的。泸水百花谷一些鸟塘的塘主说,他们那里挺常见的。

04、黑颏穗鹛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分布区域内普遍常见(Grewal 等人 2002)。

分布于中尼边境地区,2010 年 2 月在中尼边境的樟木镇周边是首次记录。自尼泊尔大地震后,樟木镇至今没有对内地游客开放,去不成。

栖息于亚高山、高山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林缘灌丛中,寻觅昆虫。

05、红头穗鹛

图片

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分布区域内普遍常见(del Hoyo 等人 2007)。

6 个亚种中的 goodsoni 在海南,bhamoensis 在滇西,praecognitum 在台湾,其它地方的是 davidi。

栖息于各种类型的山地森林以及山坡草地和灌丛中,单对或成对活动,寻觅昆虫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

06、黄喉穗鹛

图片

黄喉穗鹛是 Clements/eBird、IOC、H&M 的从红头穗鹛中拆分出的, HBW/BirdLife 以及 IUCN 并不接受这样的拆分,把它看作是红头穗鹛的一个亚种。

黄喉穗鹛整体缺乏绿色,脸部苍白,下嘴基粉色,被观察的次数很少,或许是大多数鸟友认为它就是红头穗鹛,所以目击报告很少。在盈江洪崩河的鸟塘里见到过 2 次,而在上石梯村则没有见过。

种群规模未知。

4 个亚种中的 planicola 罕见于云南西南部。

栖息于低山常绿阔叶林、混交林中,寻觅昆虫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

鹩鹛属( Spelaeornls )

现存 8 个种,系统发育树来自 Cai(2019):

图片

其中锈喉鹩鹛没有参与过分子遗传研究,不知其在系统发育中的具体位置;红色虚线:淡喉鹩鹛拆分自长尾鹩鹛,无分子遗传学的证据。

07、棕喉鹩鹛(短尾鹩鹛)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未知,罕见于尼泊尔,常见于不丹,局部常见于印度(del Hoyo 等人 2007)。

分布于藏南印占区(所谓的阿鲁恰尔邦),中国大陆暂无记录。

栖息于亚高山、高山常绿阔叶林中,单对活动,寻觅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

08、锈喉鹩鹛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上限 7000 只成年鸟(IUCN 2016)。

鸟类学家根据其生境,估计在喜马拉山南麓有分布,终于在 2022 年 4 月的墨脱有了首次记录,有超级骨灰级的鸟友赶到,在密林里找了 2 天,得以修成正果。

栖息于亚高山常绿阔叶林中,单对活动,寻觅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

09、斑翅鹩鹛

图片

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分布区域内罕见且局部化(MacKinnon & Phillipps 2000 )。

7 个亚种在中国均有分布。

栖息于茂密的、林下植物发达、多灌木和苔藓植物的阴暗、潮湿的常绿阔叶林中,也栖息于竹林、松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单独或成对活动,寻觅昆虫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

斑翅鹩鹛罕见我猜是因为其习性和生境的缘故,繁殖期开始的早,春节后就可以去四川龙苍沟去音诱它现身了。鸟的 song 一是求偶,二是宣示领地。不音诱想去偶遇,很难很难的。

10、淡喉鹩鹛

图片

单型中,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分布区域内局部常见,但在中国甚罕见(Collar & Robson 2017),其实在重庆四面山局部常听得见但很难看见。

栖息于低山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及竹林中,寻觅昆虫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

很奇怪在重庆四面山有稳定的分布,4-5 月去碰碰运气,或许能听到它的 song,但或许因为环境不佳无法下手,如果你在路边不远处听到它在 song,就耐心和它对 song,或许它会现身的,尤其在小雨天,只是别学我的同伴,把 ISO 设定在在自动,结果 64000,彻底悲剧, 能拍清楚呆版就谢天谢地了,千万别想啥飞版或者踩背版。

看分布区紫色区域覆盖广西的那坡,2023 年春夏,淡喉鹩鹛在那坡似乎更易见到。

11、灰腹鹩鹛(长尾鹩鹛)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未知,局部常见于缅甸,在中国普遍罕见(del Hoyo 等人 2007)。

曾频繁现身于泸水百鸟谷的高海拔鸟塘和百花岭的旧街。

栖息于亚高山、高山以阔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和竹林灌丛,单独或成对活动,寻觅昆虫。

去过 2 次云南百花岭的旧街,一次没有见到,一次见到没有拍到清晰的图片。云南泸水百鸟谷海拔最高那个鸟塘它也时常现身,去片马风雪垭口拍火尾绿鹛时,遇到百鸟谷的人说道路塌方,去不成。

钩嘴鹛属( Pomatorthinus )

现存 10 个种(IOC V13.1),系统发育树来自 Cai(2019):

图片

红色虚线:根据 IOC V13.1 分类注释添加的,但没有分子遗传学的证据。

HBW/BirdLife 根据托比亚斯准则(Tobias Criterca)创建的方法在 2014 年拆分了传统的红嘴钩嘴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东段南麓的红嘴钩嘴鹛,其他地方的褐冠钩嘴鹛由于暂时还没有得到独立学者的鸟类分类学研究所支持,因此到目前为止,Clements/eBird、IOC、H&M 均没有接受这样的拆分,也没有分子遗传学的证据。

12、红嘴钩嘴鹛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未知。

罕见于藏南的墨脱、背崩。

栖息于低山的林下植物茂密的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单对或成对活动,寻觅昆虫。

13、褐冠钩嘴鹛

图片

种群规模未知。

5 个亚种中的 orientalis 在云南南部的勐海和绿春,stanfordi 在盈江,不常见。

栖息于低山的林下植物茂密的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单对或成对活动,寻觅昆虫。

14、棕头钩嘴鹛

图片

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分布区域内普遍不常见,但少数地方或局部常见(del Hoyo 等人 2007)。

3 个亚种中的 austeni 在云南西部盈江,ochraceiceps 在云南南部。

栖息于低山、亚高山常绿阔叶林和林缘疏林灌丛中,单独或成对活动,寻觅昆虫。

15、剑嘴鹛

图片

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分布区域内普遍罕见(del Hoyo 等人 2007)。

4 个亚种中的 forresti 常见于百花岭的鸟塘。

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和竹林中,单独或成对活动,寻觅昆虫。

很久以前在云南百花岭野拍是相当困难的,百花岭鸟塘开建后,在海量的面包虫的引诱下,它们几乎在鸟塘内安家了。如果喜欢看到它们自然的样子,在腾冲姜家寨的高海拔水坑,偶尔也能见到它们来喝水、洗澡。

16、棕颈钩嘴鹛

图片

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分布区域内普遍常见(del Hoyo 等人 2007)。

13 个亚种的 11 个在中国均有分布。

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次生林、竹林和林缘灌丛中,寻觅昆虫。

17、台湾钩嘴鹛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上限估计为 20 万只成年鸟(Brazil 2009),常见(del Hoyo 等人 2007)。

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次生林、竹林和林缘灌丛中,寻觅昆虫。

18、灰头钩嘴鹛

图片

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分布区域内,局部常见或罕见(del Hoyo 2007)。

13 个亚种中的 salimalii 分布于中尼、中印、中缅边境地区,有鸟友 2010 年 10 月在西藏墨脱见到了它。在滇西泸水、西双版纳与缅甸的相邻地区(海拔上限 2100 米)或许能见到它(很像棕颈钩嘴鹛)。

栖息于湿润低地林、山地林、疏灌丛,寻觅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

大钩嘴鹛属( Erythrogenys )

现存 6 个种(IOC V13.1),系统发育树来自 Cai(2019):

图片

红色虚线:印度斑胸钩嘴鹛拆分自台湾斑胸钩嘴鹛,但无分子遗传学的证据。

19、长嘴钩嘴鹛

图片

种群规模未知,罕见于孟加拉国、中国,常见于东南亚(del Hoyo 等人 2007)。

5 个亚种中的 hainana 罕见于海南岛,tickelli 常见于盈江上石梯村的鸟塘。

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常绿阔叶林、次生林、竹林和林缘疏林与灌丛中,单独或成对活动,寻觅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

20、锈脸钩嘴鹛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分布区域内普遍常见(del Hoyo 等人 2007)。

5 个亚种中的 ferrugilatus 分布于中尼边境地区。

栖息于山地灌木丛、矮树林、竹丛和灌草丛间,寻觅昆虫。

图片

锈脸钩嘴鹛是常见的,但可别以为它是菜鸟,只能在中印、中尼边境地区看到它。当然也可去泰国清迈去拍它,然后宣称在国内拍的,只要自己开心就好,作为群居动物,在群体中刷刷存在感体对两脚兽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21、斑胸钩嘴鹛

图片

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分布区域内甚常见(del Hoyo 等人 2007)。

5 个亚种在中国均有分布。

栖息于低山地区及平原的林地灌丛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寻觅昆虫。

这鸟挺贼的,在纯野外不易拍好,四川汶川的布瓦山经常见到它,但从来没有拍好过。

22、华南斑胸钩嘴鹛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上限估算为 20 万只成年鸟(Brazil 2009),在低海拔山地是相对常见的(del Hoyo 等人 2007)。

栖息于湿润低地林、山地林、疏灌丛,寻觅昆虫。

图片

这鸟似乎并不好拍,在广东南岭也见过,一张都没有拍清楚。

图片

其实一个鸟好不好拍,是否容易拍好,百度一下就知道了,出来一大堆很不错的片子,这鸟一定好拍易拍,否则不容易。

23、台湾斑胸钩嘴鹛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分布区域内甚常见(del Hoyo 等人 2007)。

栖息于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及山地林、高海拔疏灌丛,寻觅昆虫。

穗鹛属( Stachyris )

现存 13 个种(IOC V13.1),系统发育树来自 Cai(2019):

图片

乌穗鹛( Stachyris herberti )未参与过分子遗传研究,不知道其在系统发育树中的位置。

24、黑头穗鹛

图片

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分布区域内普遍常见(del Hoyo 等人 2007)。

12 个亚种中的 coltarti 在藏南、藏东南、云南西部,yunnanensis 在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

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地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竹林和林缘灌丛,成小群活动,寻觅昆虫。

25、奥氏穗鹛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上限 1.5 万只(IUCN 2016)。

分布于藏南印占区,中国大陆暂无记录。

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地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竹林和林缘灌丛,寻觅昆虫。

26、弄岗穗鹛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上限估算为 1.5 万只(IUCN 2016)。

栖息于喀斯特森林中的蚬木林内,成群活动,寻觅昆虫。

在广西弄岗也不是每个鸟塘都有,也不是每个季节都有,属于垂直迁徙的鸟,夏季去了高海拔山区繁殖,去之前联系好当地的鸟导,否则白跑。这鸟实在丑得有盐有味,没有啥好拍的,记录下就 OK。

27、黑胸楔嘴穗鹛

图片

单型种,初步估算成年鸟数量不到 1 万只,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分布于藏南印占地区,2014 年 10 月在西藏墨脱首次记录。

栖息于湿润的低山、亚高山灌丛,寻觅昆虫。

28、楔嘴穗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上限 1.5 万只(IUCN 2018)。

分布于西藏的墨脱,2021-2022 冬季认识的几位鸟友在墨脱拍到了它,而且拍得还很不错,羡慕嫉妒恨啊。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亚高山常绿阔叶林中,寻觅昆虫。

29、斑颈穗鹛

图片

种群规模未知,在东南亚范围内普遍罕见到局部常见,在中国局部常见(del Hoyo 等人 2007)。

7 个亚种中的 swinhoei 局部常见于海南,tonkinensis 局部常见于广西。

栖息于湿润低地林、山地林、疏灌丛,单独或成对活动,寻觅昆虫。

其实没有多少人关心你拍得如何,更关心你在哪里拍的,我不喜欢那些只有图片而没有拍摄地点的文章。

鹛科鸟类拍摄难易程度:

棕喉鹩鹛、奥氏穗鹛:中国暂无记录,★★★★★★。

锈喉鹩鹛、灰头钩嘴鹛、黑胸楔嘴穗鹛:墨脱的雨林内,罕见,★★★★★★。

黑颏穗鹛:中尼边境,罕见,★★★★★。

黄喉穗鹛:盈江的鸟塘去碰运气,★★★★★。

楔嘴穗鹛:墨脱的鸟塘,2023年也出现在百花岭的鸟塘,明年呢?★★★★。

长尾鹩鹛:百花岭旧街和泸水百鸟谷的冬天,★★★。

红嘴钩嘴鹛:藏南,不常见,★★★

淡喉鹩鹛:重庆四面山,广西那坡野拍,需要点耐心,也需要点手艺,★★★。

斑翅鹩鹛:四川龙苍沟,需要耐心,★★★。

锈脸钩嘴鹛:中尼边境,★★。

褐冠钩嘴鹛、剑嘴鹛、长嘴钩嘴鹛:很罕见的鸟,鸟塘里有,先收了不会亏,★。

https://mp.weixin.qq.com/s/CQYV2bHQueiSRfjwvEjWsQ

阅读 1261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