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个多月,有朋自远方来。丹顶鹤、白鹤、野鸭、大鸨……这些美丽的鸟儿,会循着刻入基因里的记忆,像各色的云,从南方款款而来。
就在候鸟飞回前夕,本报记者兵分三路深入向海、莫莫格两个自然保护区和吉林市的两个江心岛,见到了一群为这些“娇客”的到来提前“扫榻”的人们。无论是每天穿梭于向海的吉普车,还是莫莫格那一把刚换了刀刃的手术刀,抑或是吉林江边那些满脸笑意的身影……都在“生态吉林”这本大书上勾出了闪亮亮的一笔。
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一场“空山鸟语”的胜景。
(蔡铮/文)
全球候鸟迁徙通道上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向海
3月上旬 首批候鸟将准时归来
2月14日上午,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光保护站站长李艳辉如往常一样,驾驶着吉普车穿行于榆林间的小路上,只是这次巡护,比往常多跑了100公里。“候鸟就要回来了,这次我们可得仔细点。”李艳辉清楚地记得,去年3月9日,保护区上空响起了北归候鸟的第一阵长鸣。
记者在一份全球候鸟迁徙通道图上看到,全球8条主要迁徙通道中,通过中国的共有3条。而位于吉林省通榆县西北部的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恰恰处在其中一条迁徙通道上。这里占地面积10.5万公顷,是重要的鸟类迁徙、停歇和繁殖地。
如今,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已全部到位,3月上旬,首批候鸟将准时归来。
调水工程缓解干旱令湿地恢复
昨日8时,当记者一行踏上向海的雪地时,一旁的工作人员刘伟连连感叹,“这可是今年向海的第一场雪啊。”原来,向海已连续干旱多年。虽然在湿地停歇的鸟类数量没有减少,但在这里繁殖的鸟类数量却逐年下降。
向海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林介绍,为了解决湿地的水源问题,2011年6月30日,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协调下,向海从200公里以外的内蒙古自治区察尔森水库引水9000万立方米。同时,上游的霍林河也开始向湿地注水,到2011年10月末,注入湿地的总水量达到1.6亿立方米,恢复湿地面积近2万公顷。
“水草肥美,天空中的候鸟也连成了片。”科研处处长林宝庆回忆起调水之后的第一个秋天,满脸陶醉。工作人员断定,今年春季,定会有雁鸭、鹤类到向海湿地繁衍生息。
人工饲养丹顶鹤等待回归自然
湿地条件得到改善,科研处的工作人员立即制定了将人工饲养丹顶鹤野化放归计划。林宝庆告诉记者,今年春季,鉴于湿地条件极好,将考虑在仙鹤岛周边放归五对人工饲养的丹顶鹤。
林宝庆说,为了能够让人工饲养的丹顶鹤寻回野性,与野生丹顶鹤融洽相处,并最终回归自然,科研处即将对人工饲养的丹顶鹤进行前期驯化,使其减少对人的依赖性。
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们都企盼着,在今年秋季候鸟南迁的大队伍中,会出现人工饲养丹顶鹤的倩影。
老猎户上交猎枪成动物保护者
“保护区建立之初,需要向附近村民宣传如何保护湿地,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向海乡新发屯的老盖。”林宝庆说,在当时,老盖是向海有名的老猎户,早在保护区建立之前,老盖就带着家眷从大兴安岭搬迁至此。对于大半辈子都在打猎的老盖来说,保护区就是一个天然猎场。老盖的枪法在当地数一数二,而且他的两个女儿也都擅长骑马打猎,而且技法不输男儿。林宝庆至今都记得,当年老盖的两个女儿出嫁时,老盖各送了一条兔毛围巾做嫁妆。“那用的可都是兔腿上最细的绒毛啊,做成一条围巾至少要猎杀上千只兔子。”
然而,经过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劝说和感化,这个“神枪手”最终向保护区交出了猎枪,并叮嘱子女,此后世世代代绝不再打猎。
2002年冬天,向海的雪特别大,汽车寸步难行。而满脸挂着冰碴的老盖却突然出现在保护区工作人员的面前,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只受了伤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后来大家才知道,老盖抱着金雕在雪中步行了二十公里才赶到保护区。“这个老猎户是真正地成了一名动物保护者。”
不分昼夜每天巡护200多公里
李艳辉说,各个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驾驶着吉普车跑遍自己所管辖的区域。仅红光保护站这一组的3个人,每天巡视一圈下来就要6个小时,总路程达200多公里,而且不分昼夜。“尤其是春季,风沙大,气候干燥。保护区内尽是天然林、芦苇荡,即便是星星之火,也会给保护区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李艳辉说,为了迎接候鸟,保护好它们的家园,各个保护站现在更是加紧巡护。
待到春江水暖时,雪水将沁入广袤的向海湿地,滋润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向海湿地和向海人都已做好了准备,只待阳春3月,向海空中响起的那一阵长鸣……
(记者 卢玉鸽 实习生 雷蕾/报道)
贯彻落实“三动”战略 长春高新区在行动
【前言】
曾经,这里是伊通河的泄洪区,地势低洼不平,在雨季“十年九涝”。如今,这里悄然变化,四季美景更迭:春季碧波荡漾,垂柳依依;夏季花团锦簇,野趣丛生;秋季硕果累累,色彩斑斓;冬季,银装素裹,玉树琼花。可以说,一年四季处处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作为长春高新区长东北核心区的“绿肺”,这里不仅是人们远离城市喧嚣、亲近自然、休闲放松的场所,也是长春高新区“化腐朽为神奇”的神来之笔。它就是长东北城市生态湿地公园—— 一座景色宜人、生态休闲、游览度假、民俗艺术共举的城市湿地公园综合体,一座东北地区最具生态修复典范意义的可持续发展的湿地公园。
让绿色在都市中悠游
——长东北城市生态湿地公园之规划建设篇
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珍视与和谐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共识,并已成为现实追求。伴随着长春高新区的大发展和上游伊通河沿岸环境的开发治理,如何保护好现有宝贵的湿地环境,使自然板块重新焕发生机,重塑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已成为高新区在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长东北城市生态湿地公园也就是长春市民曾熟悉的北湖。这片区域保留了良好的湿地自然环境状态和茂盛的原生树木,但伴随着城市版图的不断扩张,自然生态板块在其挤压下日渐衰退,污水、垃圾、工业废弃物等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大量污染不断侵蚀着原本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前些年,这里交通不好,环境也差,可没有现在这么美。” 据居住在附近的居民介绍,改造北湖之前,每天大约有65万立方米的污水直接或间接地汇入北湖这片区域,周围百姓居住条件极其恶劣。面对北湖的状况、百姓的需求及城市发展的需要,长春高新区“变废为宝”,提出了改造北湖的大胆设想,并以神来之笔使北湖华丽转身。目前,依托北湖区域建设而成的长东北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已然成为长东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和谐空间 生态与人文兼顾
湿地公园位于长东北核心区西南部,北至一间堡铁路桥,南至“四化闸桥”,西至京哈铁路,东至远达大街,总规划面积约9.7平方公里,项目计划总投资30亿元,总建设期为3年。其设计理念为绿色人文主义——“自然的公园,我们的公园”。生态方面,设计着力保护现有湿地资源,构建公园自然而连续的水绿空间体系和生物景观。人文方面,着力培育“开放、融合、多样、向上”的公共文化精神,打造艺术荟萃、民族交融的多彩人文空间。
长东北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分“两区”、“三带”、“十大功能区”。“两区”指内湖区、外河区;“三带”指城市休闲功能带、长岛生态过渡带、绿色生态隔离带;还有北城艺风——都市活力区,柳堤·枫岛·桦塘——特色植物景观区,水上邻里——度假休闲区,花影浮碧——湿地游览区,湖漾春晓——运动康体区,长岛碧波——湖岛风光游览区,北湖天地——创意休闲区,民族家园——民族村落区,芦荡飞雪——传统民俗体验区,涓流云影——生态恢复区等十大功能区。其中,内湖区以原生池塘湿地生态环境为基础,融合景观游赏、休闲娱乐等多样化城市服务功能为一体。外河区以保证水利功能为基础,融合自然景观、生物栖息、休闲观赏功等功能。而城市休闲功能带紧邻城市开发区,塑造充满活力、独具艺术特色、聚集各类服务设施的城市休闲街区。长岛生态过渡带是内湖与外河的分界,是公园的生态“脊梁”,是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通道。绿色生态隔离带即公园西部堤坝与绿化带,能够隔离铁路的影响,保障自然湿地环境的安全与宁静。
因地制宜 水系设计独具匠心
湿地公园在整体设计上,因地制宜,利用整个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多余的土方进行山体塑型,构建叠水景观;利用新技术制作建筑材料,实现绿色循环;结合园林造景形成主次配峰,分层种植植被,种植了1000多种植物,打造出了山青水秀的美好环境。在湿地公园内,根据景观和地形地貌的不同,将植物群落分为山体植物群、坡地植物群、湿地植物群、水生植物群,各群落间相互影响相互共生。
此外,湿地公园在水系设计上,也可谓独具匠心。湿地公园东部内湖保留了现有池塘,大大丰富了水体的空间变化和植被的丰富性,形成了陆地-池塘-湖面的空间序列,以及陆生-湿生-水生的植物群落变化,在景观和生态、保护与适当开挖之间取得了完美的结合。园内水上邻里湖面、中心区湖面、民族岛湖面,几处湖面通过或宽或窄的河道相连通,形成空间对比,并保障了水系的流通。
西部外河岸线在首先保障水利功能前提下,形成完全尊重现状地形的岸线形态。将现有水塘适当梳理沟通,形成自然的河道水网,遍植芦苇,幽深迷离的河网与宏阔的大水面形成对比,塑造出多样化的水系空间。
走在湿地公园中,眼前清澈的池塘、碧蓝的湖水、茂密的树林、缤纷的花海,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气息。路边一件件景观小品,一尊尊艺术雕塑,不远处的景观桥、仿古亭,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一所人文公园的艺术气息。
不难想象,不久的将来,长东北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必将成为展现长春自然地域特色与人文活力的景区,以及长春市民一处回归自然、融入民俗、感受艺术、崇尚健康的绿色休闲公园。这里,也必将成为一处真正的属于自然的、属于市民的生活栖息之地和休闲旅游度假胜地。(记者 李朝伟/报道)
■本版策划:长春高新区新闻中心
嫩江与洮儿河汇合处冲积形成的湿地——莫莫格
莫莫格,鸟多少?
飞时遮尽云与天,落地不见湖边草
嫩江与洮儿河汇合处,冲积形成总面积为14.4万公顷的莫莫格湿地。
站在莫莫格腹地,邹畅林操着湖南口音兴奋地告诉记者:“还有45天,我的孩子们就要回来了。”作为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科研科科长的他,口中的孩子是3412只白鹤。3412这个数字,是去年邹畅林和科研科监测人员用高倍望远镜,一只一只数出来的……
每年三月下旬,从西西伯利亚赶来的客人,将栖息停留在莫莫格保护区鹅头泡内,前后约100天。“加油”过后,会继续向南迁徙。
“候鸟保姆”
对每一只伤鹤的秉性了如指掌
这个冬天,或因伤病,或因体力不支,掉队的候鸟不得不留在莫莫格。它们住在保护区的救护站内,休整养伤,待第二年重返天空。
王华和杨平,专门喂养受伤的候鸟,大伙叫她俩“候鸟保姆”。在这里,每只候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记号。“仔细瞅,鹤眼周围的绒毛和顶毛,长的都不一样。”王华说,朝夕相处,她们对每一只鹤的秉性了如指掌。
候鸟口粮
一冬天购买冻存7000多斤小鱼
莫莫格湿地中的野生小鱼,是候鸟们最可口的食物。
每年候鸟离开时,保护区就开始储备冬天的野生小鱼。王波介绍,因为担心北归候鸟可能遭遇饥饿,危及生命,一入冬就开始购买小鱼。去年一次性买了7000多斤,冻存在冷库内。而作为辅助食料的地产玉米,担心霉变随时买进。
有多少只候鸟在救护站里被救活放飞,杨平干喂养工作21年,也难说得清楚。每次放飞,她都避开不忍去看。“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很不舍。”杨平说。
“候鸟郎中”
用了快十年的急救箱备满药品
在保护区10年,王波成了救护站的一把好手,能第一时间判断出鸟受伤的原因。平时一旦有村民发现受伤候鸟,他拿起药箱直奔现场。他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趁着候鸟还未回来,他要抓紧时间补充他的急救箱。
“我这盒子都用了快十年了,外面磨得铮亮。”王波一边说,一边打开盒子,里面装满了各种常用急救药品。云南白药、消炎药、注射针管……还有摆放整齐的镊子、手术刀。王波顺手拿起了棉签,细心地擦拭起手术刀。这些工具,虽被擦拭得铮亮,但细看仍有微小磨损。“旧的用顺手了,不过早该换新的了。”王波说。30年老巡视员
面包车前保险杠就撞坏了9回
鹅头泡保护站因白鹤而闻名,每年大批摄影发烧友聚集在此。
“莫莫格第一只白鹤,都是我最先看到。”莫莫格自然保护区鹅头泡保护站站长孟庆祥难掩兴奋。每年5月份,这里白鹤成群,沿途公路上都是游客。老孟的一辆铃木面包车,仅在白鹤归来的三个月,就跑了2万多公里。 “冬天打火困难,朝南晒晒太阳。”30年老巡视员老孟摸着爱车说,就为了追那些不守规矩的观赏者,光这车的前保险杠就撞坏9回。
候鸟最多时,当地有句诗形容:“莫莫格,鸟多少? 飞时遮尽云与天,落地不见湖边草。”站在鹅头泡保护站5楼,老孟指个不停,向记者描绘白鹤归来后的美景。
(记者 邵梁/报道)
(下转A10版)
1向海湿地芦苇荡
2 训练饲养鹤
3远观向海湿地
4莫莫格的巡视员
5湿地巡护
6独自觅食
7口粮已备好
本版摄影
董竞琦李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