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东临渤海,有太行山、燕山环绕,地跨暖温带和寒温带两个自然气候带,地貌类型多样,地势升降悬殊,气候复杂多变,降雨量分配不均。在动物地理区划中,河北省位于东北区、蒙新区、华北区三个动物地理区域交界地带,动物区系组成复杂。河北省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迁徙鸟类种类、数量较多。河北省共有陆生野生动物520多种,约占全国野生动物种数的1/5,其中两栖类9种,爬行类24,兽类87种,鸟类400多种。河北省有高等植物204科、940属,2800多种,其中裸子植物7科,占全国的70%;被子植物144科,占全国的49.5%;蕨类植物21科,占全国的40.4%。
河北省是一个缺水省,湿地资源相对较少,但湿地类型较多,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均有自然或人工湿地分布,湿地总面积为110多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5.9%。湿地资源以天然湿地为主,面积107万公顷。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27.9万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的25.18%;河流湿地35万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的31.58%;湖泊湿地30.7万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的27.75%;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13.6万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的12.27%。主要湿地类型有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其中天然湿地包括海岸湿地(主要有岩石性海岸、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河口、泻湖、三角洲湿地等)、河流湿地(主要有季节性河流、永久性河流湿地和泛洪平原湿地等)、湖泊湿地(包括季节性淡水湖、永久性淡水湖和永久性咸水湖)、沼泽和草甸湿地(包括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内陆盐沼、地热湿地和淡水泉)等,人工湿地包括水库、人工河流、坑塘和稻田等。
河北省湿地资源具有类型多,地块面积小而分散,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据统计河北省有湿地鸟类19目57科370种,主要有鹤、鹳、鹭、雁鸭、鸻鹬和鸥类。其中有短尾信天翁、白头鹤、丹顶鹤、白鹤等12种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还有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等55种鸟类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河北省现有两栖类2目6科11种,主要有花背蟾蜍、中华大蟾蜍、黑斑雨蛙、无斑雨蛙、金线蛙等,分布比较广泛,全省均有分布。河北省湿地有爬行类6种,隶属于3目6科,为乌龟、丽斑麻蜥、黄背游蛇、赤练蛇、红点锦蛇、虎斑游蛇等。兽类约有8种,隶属于2目5科,以草兔、黑线姬鼠、褐家鼠、仓鼠等。河北省湿地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据统计,有高等植物77科、248属、492种。其中苔藓植物7科10属13种;蕨类植物5科6属9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64科231属469种。以禾本科、莎草科、菊科、豆科种类最多,其次是十字花科、蓼科、藜科、蔷薇科。
河北省的张家口、承德坝上湿地位于京津冀的上游,做好湿地保护工作,不仅对湿地和鸟类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为北京阻沙源、保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近几年来,河北省积极划建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抢救性地保护重要湿地,加强对湿地的恢复,湿地保护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1997年湿地方面国内外专家在我省北戴河召开了湿地保护研讨会,出台了《北戴河宣言》,要求各国政府积极加强湿地保护。2000年,河北省的昌黎黄金海岸、滦河河口、白洋淀、北戴河沿海、南大港、张家口坝上、衡水湖等七处湿地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
近年来,河北省建立了衡水湖和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湿地类型保护区,建立了南大港、白洋淀、唐海和海兴四个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了永年洼、南宫群英湖两个省级湿地公园,使得全省重要的自然湿地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我省先后实施了衡水湖、白洋淀、塞罕坝、海兴、南大港和唐海等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重要的自然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一些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发挥了重要生态功能。在保护的基础上,我省还加强湿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白洋淀、衡水湖、北戴河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北戴河多次举办国际观鸟比赛,作为国际观鸟胜地,成为了城市名片。
河北省湿地保护起步较晚,湿地保护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湿地资源过度开发较为严重,大部分平原河流湿地因上蓄下排和气候干旱等原因已成季节性河流或多年断流,天然湿地面积逐年缩小。同时,因为还没有建立起湿地管理协调机制,加之资金投入不足,湿地保护面临较大挑战。
保护好河北省湿地资源至关重要。一是要加强立法,建立湿地保护管理的法制体系,使湿地得到根本性保护。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湿地保护管理落得实处。三是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参与湿地保护。四是科学规划,解决水资源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