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女作家点评西溪

媒体:原创  作者:俞宸亭
专业号:西溪湿地
2008/7/2 11:54:36
西溪的淡人文
 
 
西溪的保护工程也有些时日了,一期于2005年的“五一”开放,秋雪庵、深潭口、梅竹山庄、百家溇、烟水渔庄、西溪草堂等十大景点,杭州又多了一个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城市之肾”发挥了真实的作用。
2006年5月,南起天目山路,北至文二西路,东邻紫金港路西侧绿化带,西侧与西溪一期及三期区块东界相邻,总面积为4.89平方公里的西溪二期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始终秉承的“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西溪保护建设六大原则,随着2007年“十一”高庄、洪钟别业、曲水庵、交芦庵及厉杭二公祠、蒋相公祠、演武场、河渚街的有限开园,西溪的美再一次得到了完美演绎。
历时四年多的西溪保护工程,在杭州当代的历史文脉传承和保护中,以她的“淡妆生态,浓抹人文”,以她的“梵隐俗闲野”而形成了西溪的保护模式。可以这样说,西溪的综合保护工程,以文化为龙头来提升景区形象和展示景区品牌,从而推动了西湖区乃至杭州市的“生活品质之城”建设,是当今城市保护、规划、建设与管理中的一个成功范例。
我们说,保护西溪历史人文资源的原真性、传承性,也就是保护西溪的整体风貌。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说:“一个失去历史遗存和记忆的城市,是一个令人悲哀的城市;一个失去传统文化根基的民族,是一个肤浅的民族”,同样,一个失去了历史人文资源和原生态的西溪,也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景区。这就表明,浓抹人文与淡妆生态是保护西溪历史人文资源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西溪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西溪一期保护工程中,文化工作“前置介入、中期监督、后期完善”的工作方法,也在二期保护工程中延续并使之深化。我们说,西溪的历史人文资源不同于文物古迹或古董的保存,保护现有的资源不被湮没,是西溪历史人文资源保护面临的关键。要使西溪历史文脉代代相续,就需要把重点放在保护性建设的层面上,使人文、建筑、生态、经营做到历史与现实的共生、传承与发展的并存、淡妆与浓抹的和合、文化与经济的互动。
西溪湿地所拥有的独特传统文化元素是与时代共生为前提的。作为历史文化财富的西溪村落、街道、茶寮、庵堂、桥、河埠、古树等等,通过保护、恢复等手段使之再生,并融合于景区的每一个视角。虽然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形象的组成离不开亭台楼阁,离不开桑园水塘,离不开蔬果瓜菜,离不开乡野村人,但更应注重于某种综合性的特质,由多元性特质所构成的某种特定地域景观。比如,西溪内富有起伏动感的民居、老街、深巷、古桥、古树、老店、河埠,西溪内千百年来的桑基鱼塘、柿基鱼塘,西溪流传已久的小花篮、西溪越剧、龙舟胜会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构成西溪特有景观的整体意象,其价值难以用数量化的概念来表述,而正是这种超量化的隐性文化价值的存在,才使世代居住于此的居民精神得到陶冶,西溪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也以此为基础培植出来,从而成为西溪文化独领杭州一方风骚的象征。
西溪的保护更多的是要发挥它的科学文化与教育价值,既让今天的人们认识历史,也让人们感悟历史,从而得到新的启发,这就要求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保存与展现相结合。从更高的层面分析,西溪的建设是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旅游经济发展、构筑“生活品质之城”的深层次展现。
而正确处理景观布局与建筑分布的关系,使西溪湿地的局部景观设计与西溪湿地的总体景观设计相统一,对于西溪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尤为重要。西溪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与挖掘与西溪的整体风貌相统一,特别是在民居的建筑与植物造景之间实现了协调统一。众所周知,植物是融汇自然空间与建筑空间最为灵活生动的手段,通过花木与建筑两者空间、体形的组合,调和建筑与其所在山水环境,在建筑空间及山水空间普遍配置花草树木,从而把整个西溪景象统一在以田园风光水乡特色为主的意境中。
在保护工程中,主要体现了五个层面的生态和文化意趣:
西溪自古多寺庵,晋昙翼法师于法华山麓建法华寺,吴越王于建隆二年建报先寺。《西溪梵隐志》载:“洪《志》则引谚云:‘千年灵隐,八百报先’。盖唐寺也”;有永兴寺(唐贞观间,悟明尊者开山,石晋僧宣大章释《法华经》于此);古夕照庵(晋咸和间,灵隐慧理法师所创);永乐庵(创自五代梁贞明间。宋建炎中,法师性宗重兴之。塑丈六弥陀,并乐邦池台、树网诸胜);曲水庵(明崇祯元年,云栖古德贤法师所创)。据传,当年古德法师于此持讲佛经,听者云集,舟满曲港。皖城吴应宾有“如何一瓣红莲舌,幻作青山满目中”诗句赠古德法师;秋雪庵(宋僮军节度使所立,取“秋雪濛钓船”之意)等等。据《西溪梵隐志卷二·纪刹》载,就有大小寺、庙、庵、院等140余所。可见当年迦蓝林立,钟磬相闻,高僧云集,释学昌盛,精舍宏开,梵音不绝。
挖掘整理西溪的宗教文化资源,并加以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丰富“文化西溪”的内涵,提升西溪休闲文化旅游的品位,推进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一期已恢复秋雪庵、烟水庵,二期已恢复曲水庵、交芦庵等反映“梵”文化的景点。
千百年来,帝王将相、名人、文人、高僧都曾流连西溪与之结下不解之缘。其中著名的有赵构、康熙、苏轼、洪钟、赵孟頫、鲜于枢、董其昌、冯梦桢、厉鹗、杭世骏、高士奇、孙晴川、沈晴川、昙翼、古德法师等等。透过他们的诗文书画,凸现西溪的“淡妆浓抹更相宜”。
在叠山理水中,涵盖老庄哲理、佛道精义、六朝风流、诗文趣味影响浸润,侧重于当年西溪文人雅士以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者,从单纯写实向写意与写实相结合过渡。树木配置蓊郁苍翠,花卉布局姹紫嫣红,“壶中天地”、“须弥芥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体现天然野趣,也增加浓郁的生活气息。可以说,每一个布局都是一幅流动的山水画,都将之视作一幅作品来体现它的风骨神气。
而同时,在对建筑群的保护与更新方面,有效地贯彻“重点保护、普遍改善、合理保留、局部改造”的原则,并对更新改造后的建筑形式、风格、高度等予以规定,以保证西溪总体风貌的原真性。而对环境、择地、落位、朝向、采光等,体现西溪历史人文和民俗风情特征,在建筑上采用保护、改善、保留、更新、复原、新建的方法来区别对待。现已恢复西溪草堂、厉杭二公祠、梅竹山庄、高庄、洪钟别业等反映“隐”文化的景点。
西溪纵横阡陌的河网港叉、鱼鳞状鱼塘、柿基鱼塘、桑基鱼塘,不但是西溪湿地独特的地貌特征,同时也造就了西溪湿地独特的气质,同时,那里原先的村民,几代世袭,辛勤劳作,传承了西溪湿地的历史和文化,这是西溪湿地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西溪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著名的龙舟胜会、西溪拳船、蒋村武术、龙狮滚灯、东岳庙会、陈聚兴染坊、词人祭祀等都极具地方特色,其他还有西溪小花篮、西溪渔民水上婚礼、捕鱼、养蚕、酿酒等,这些生产习俗、生活民俗(吃、穿、住、娱乐、礼仪等等)、岁时民俗、信仰民俗,通过重新整合早期的民俗文化要素,形成了蒋相公祠、河渚街市、演武场、西溪龙舟博物馆等反映“俗”文化的景点。
为了完整体现西溪的闲情逸趣,为了给中外游人提供一个可以休闲观赏的场所,作为整个休闲旅游活动系统化的要求,既注重旅游活动和旅游项目的新颖独创性,注重其文化内涵;又重视旅游活动的系统化,使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有机联系起来。实际上也就是旅游产业化、经营化、参与性的要求。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待西溪的休闲文化,让旅游行业的各个门类,包括宾馆、餐饮、园林、文物、交通、文化、展览、会议服务、娱乐等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西溪旅游休闲系统环境。
通过大力开发富蕴地域特色的文艺演出产品(如西溪越剧、舞狮、滚灯等),积极开展国内外湿地保护与研究的文化交流。又创办大型旅游节事活动(如世界湿地日活动、元宵节的集市灯会、立夏正午的民俗野餐等),以其为载体,推动湿地保护、旅游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发展。另外,通过积极申办具有较高水平、较大规模的全国和国际体育竞赛,加强体育与旅游产品的结合,发展城市景观体育产业(如蒋村龙舟赛、采茶节、摘果节、火柿节、“三雪”节——即桃花、梅花、芦花等)。
目前,已恢复梅竹山庄、百家溇、西溪梅墅等反映“闲”文化的景点。
为体现“石磴礁峣,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聚石引水、植林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的野趣,在道路布设、景观组织上力求朴野旷达,体现园池平衍、果菜葱青、折藕浮瓜、春鸟秋蝉、鸣声相续的自然风貌。配置早园竹、雷竹、箬竹、水竹等竹数亩,并大面积种植水菱等水生植物表现水乡灵性。特别对西溪湿地的特色树种——柿树进行了大面积种植或移植,更充分地保持了西溪湿地的特色。在桑树、梅树的种植上,也采用老树与新树夹杂种植,既体现植物的观赏多样性,又集中体现了蚕桑文化,又突出了西溪作为三大赏梅胜地的地位。同时,在房前屋后以及田埂上种植果树,如桃树、桑椹、梨、李等,也增加了湿地植物的田园风采。还配置了香樟、柳、柿、枫香、银杏、紫楠、水杉、枫杨、大叶柳、椿、榆、槐等大树,使之榆柳成荫,青槐绿椿,起到烘托历史久远、体验时空交替的作用。近水莲、荷、菱、藕,近岸植桃、梨、杏、梅,春夏之时,繁花相间,望之如绣,闻之若醉。平缓之处植梅万数,种桃千株,春风沉醉之时,绿萼红嫣,粉白鹅黄,芬芳馥郁,景致绚丽。同时,在保护建设中,已将西溪特有的水草、本草、竹、木等野生植物和鱼、鸟等动物资源有效分布,勾画出湿地独有的原生态。
在筑山理水时,考虑湿地地势多为平缓低洼,少有起伏,难免单调。因此,随地形及景色之变化,借湖山为背景,采取分段聚集。利用洲、岛、桥、堤、荡、滩、木栈道等手法将大水面划分为若干不同形状、有聚有散的水域,使江南水乡湿地烟水迷离、亲切幽邃的气氛尽现,应合“一曲溪流一曲烟”和“西溪之胜,独在于水”的特点。已恢复并在建包括深潭口、河渚街等反映“野”文化的景点。
西溪的保护忠实于本地域文化,它是历史的载体,是西溪古代农耕社会的真实体现,又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以其古老、鲜活、包容与开放的良好形象,创造性的表现形式,保护性的开发模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就象西溪已评出的“七景”(即秋芦飞雪、高庄宸迹、渔庄烟水、河渚听曲、深潭会舟、曲水寻梅、柿林秋色)和“两堤”(即福堤、绿堤)。
一亮相,即好评如潮。一亮相,即惊艳天下。
 
作者简介:
俞宸亭,女,1969年7月生于杭州,学历研究生,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杭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西溪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专栏作家。
阅读 308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