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经验研究 > 理论研究 > 正文

这些附着生物是什么?它们是红树林的敌人!

媒体:百家号  作者:百家号
专业号:红树林基金会
2018/10/6 22:42:28

人生如梦,梦里就是三农。大家好,我是原创作者三农人生梦!对于很多植物来说,不仅仅是天灾人祸和虫害有危害,还有一种固着动物会附着在它们的树体上,不断地侵蚀植物本身,造成重大危害,是植物正常生长受到阻碍。今天我们就讲一下这种附着生物在不同的红树林地区的分布情况和趋势。

同一林带的植株,在不同的树层其固着动物的种类也不同。固着动物的分布存在着垂直分化现象,这与各种固着动物对干燥环境的忍受力和固着的稳定性有关。藤壶对干燥环境的忍受力较强,且固着稳定性较好,所以其分布范围较广,可以分布到较高树层的枝叶上;牡蛎对干燥环境的忍受力较差,则主要分布在较低的树层上;黑荞麦蛤的固着稳定性较差,一般集中分布于茎、枝的交叉处。

 

白骨壤群落中固着动物的这种垂直分化现象是自然群落结构的重要特征。种的进化趋势促使生态小生境不同,从而减弱了种间竞争。红树植物上不同种类固着动物分布于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器官上,是种在垂直范围内生态小生境分化的标志。这种分化的结果,有利于固着动物更充分地利用空间和资源。就整个大冠沙林区而言,固着动物密度的大小变化趋势为向海林带(12874ind./m2)>中间林带(2558ind./m2)>向陆林带(1ind./m2)。

 

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也是如此,向海林带(139g/m2)>中间林带(39.5g/m2)>向陆林带(<0.1g/m2)。同一林带不同树层中,种的密度和生物量一般都是较低树层的大于较高树层的。如向海林带中,生物量为0~30cm层(298.4g/m2)>30~60cm层(93.4g/m2)>60~90cm层(25.5g/m2);密度为0~30cm层(17564ind./m2)>30~60cm层(13316ind./m2)>60~90cm层(7760ind./m2)。就同一林带同一树层的不同器官而言,则因林带不同而各有差异。

 

向海林带的生物量和密度均为枝>茎>叶,生物量最大的部位是0~30cm层的枝,为550.7g/m2;密度最大的部位是30~60cm层的枝,为39011id./m2。中间林带的生物量和密度均为茎>枝>叶,生物量最大的部位是30~60cm的茎,为318.3g/m2;密度最大的部位是30~60cm的茎,为46994ind./m2;这也是整个群落中密度最大的部位。

 

在受害最严重的向海林带中,同一植株不同器官的受害程度不同:叶>枝>茎。同一器官受害程度最大的高度是0~30cm层的茎、30~60cm层的枝和0~30cm层的叶。不同树层的受害程度也有很大差异,受害程度最大的树层为30~60cm层,使得植物体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严重受阻,甚至枯萎死亡。固着动物对不同林带植株的危害程度不同,是造成整个群落的树高和冠幅呈现出由陆缘向海缘递减的原因之一。固着动物对红树植物的危害是营造海岸红树林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其中的藤壶是对红树林危害面积最大、危害程度最高的种类。

由于固着动物的危害,许多红树植物个体生长不良,部分枝条枯萎,甚至整株死亡,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开展红树植物上固着动物的生态学、生理学、固着机制和危害途径等方面的研究,以寻求其防治措施。白条地藤壶是广西英罗湾红树植物上分布最广、附着量最大的污损动物种类,而且往往在高树层上成为单优种。白条地藤壶在桐花树茎上的附着高度随树龄和树高增大而增大。在最大树龄17a植株上平均达到182cm,此高度需潮高约512cm以上的潮水才能浸及,约90%的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大于12a树龄的桐花树受白条地藤壶危害虽严重,但植株高层却枝叶繁茂。

附着高度随树龄的增长而升高,但增长速度下降。高程增大导致白条地藤壶摄取食物条件恶化和超出其耐旱能力,其生长受限,逐渐停止向上发展。所有树龄中白条地藤壶的最大密度为46600ind./m2,出现在14a树龄的1.0~1.2m层;最小为172ind./m2,出现在12龄0~20cm树层;最大为最小的437倍。在同一树龄的不同树层,均可看出密度分布表现为随树龄的增大而逐渐升高,达到最大密度后又呈下降的趋势。10a树龄以前的茎上,白条地藤壶最大密度的分布高度持续增高,其后最大密度均稳定地分布在1.0~1.2m层说明白条地藤壶最适宜附着和生长在桐花树茎上1.0~1.2m层高度段。

浸及此高度段的海水潮高为4.3~4.5m。在12a之后的0~60cm层茎上,白条地藤壶密度甚至比其同龄的最高树层的还低。首先,这主要是因为更适宜在这里生存的其他生物如牡蛎、潮间藤壶、黑荞麦蛤,还有高树龄才出现的褐藻造成强烈的竞争,使能耐受更长时间干旱的白条地藤壶后来者在出现新的有效附着空间时更多地占据更高的树层,以避开种间和种内竞争。白条地藤壶密度在60cm以上的树层及3龄树以上占污损动物总量的比例超过60%。

 

其次,在统计上低树层的表面积较高树层的大,在相同个体数下计算出的低树层的密度较小。这说明了高树龄桐花树的低树层不再适宜白条地藤壶的附着。在不同树龄的同一树层,生物量随树龄的增大呈现时高时低的变化,其分布出现多个峰。在0~20cm层,分别在3,7,9,14和16a龄树出现峰值,7龄之后的生物量均呈较低水平;20~40cm层的各峰的树龄与0~20cm层的较接近;1.6~1.8m和1.8~2.0m表现为峰的数值上升;其他树层峰较少,表现为峰的数值随树龄的增大而下降或先上升后下降。

 

白条地藤壶在较高树层成为桐花树茎上污损动物的优势种,其生物量在80cm以上的树层占污损动物总量的比例超过60%。对于相同林带的同一树种,受污损动物危害的程度一般表现为:开阔海岸>封闭港湾>河口区,盐度越高污损动物的分布数量越大。在开阔性海岸广西北海大冠沙红树林区受危害最严重的向海林缘,白骨壤上所有种类的污损动物的总密度最大仅有17564ind./m2,生物量298.4gFW/m2;而在封闭性港湾的广西英罗港红树林区向海林缘,桐花树茎上仅白条地藤壶的密度可高达4600ind./m2,生物量达1719.05gFW/m2。

即使在海水盐度仅15的广东深圳福田红树林区,人工造林的桐花树受害程度也高于木榄和秋茄。桐花树上的白条地藤壶最大附着高度与树高比从1a树持续增长到5a而达到最大,其后则递减,而且在12a之后相差较小,在77.4%~79.8%之间变化。因此,若对桐花树进行污损动物防治工作,可以从1a幼树开始要持续5a时间,即到树高达1m以上时止,对5a以上的植株可以少采取或不采取防治措施。当然,如果采取在很少受污损动物危害的靠陆滩涂上用育苗袋先行育苗、待幼苗生长到一定高度后移苗的措施,可以大大缩短抚育时间,从而减少防治费用。

那我们就能了解了,这种附着生物属水生动物,所以从海林带到陆林带是逐渐减少的,不同地带受危害最严重的部位不同,最靠近海岸的叶是主要危害部位,在不同的树龄阶段遭受附着的树层也不同,这些附着生物看来还是挑着吃的。而固着动物中,白条地藤壶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危害都最大。欢迎各位小伙伴们在评论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喜欢的话点个关注也是极好的呢~

阅读 3905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