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综合动态 > 正文

北京雾霾溯源出结果,氨治理是未来方向|绿会雾霾治理研究

媒体:原创  作者:中国绿发会
专业号:中国绿发会
2021/5/8 15:38:19
编者按

一项由中英近150名专家前后历时5年完成的“中国超大城市大气污染和人类健康中英联合研究计划(APHH- Beijing)”近日出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此份报告显示跨区域燃煤污染输送、氨、本地污染源成为北京污染重要来源。这与绿会雾霾治理研究中心组织召开系列大气污染精准治理研讨会得出的结论一致。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全年来看,本地和区域的影响基本上是“七三开”,也就是本地污染源占7成,区域污染传输占3成。贺克斌院士提出,报告中提出了氨的问题,“北京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目前来说还没有大规模地开展治理”,但氨的治理确实是北京未来需要注意到的一个方向。

 

此前,针对大气治理“控氨”,山东省率先作出回应,在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全省“十四五”和2021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及重点任务》中,对2021年支撑目标9大重点措施作出安排,在推进工业污染深度治理部分,明确指出6月底前,完成焦化、水泥、玻璃、陶瓷、砖瓦等行业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严格控制火电、水泥、玻璃等行业脱硝氨逃逸。明确降低了农业氨的排放。特别指出要控制农业氨排放,降低化肥使用强度。

 

我们呼吁国家层面尽快重视并采取切实行动控氨,力争使雾霾治理取得决定性胜利!

 

按/绿宣  审/绿茵  编/sakura

 

北京PM2.5主要源头到底是哪儿?终于,中英顶尖科学家3年溯源出结果

 

一项由中英近150名专家前后历时5年完成的“中国超大城市大气污染和人类健康中英联合研究计划(APHH- Beijing)”近日出炉。研究人员利用新型观测技术和模型对北京空气污染的成因和健康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更准确估算排放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我们发现北京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在多种受监测的污染物减排方面。”项目协调人、伯明翰大学的时宗波教授说。

 

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采取了清洁空气行动,北京的空气质量在过去数年中得到显著改善。

 

过程

最强组合采样观测污染最重三年

 

图片

 

“中国超大城市大气污染和人类健康中英联合研究计划(APHH- Beijing)”是中英双方的合作项目,于2016年冬季和2017年夏季在北京开展了大规模的空气污染现场采样观测活动,并利用新的观测技术和模型对北京市空气污染的成因和健康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跨学科、不同机构和多个国家的学术优势,APHH-Beijing团队综合利用现场观测、实验室研究、机器学习和模型模拟等方法,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提高了对北京空气污染关键成因的认识。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表示,这次研究算是规模比较大的一个联合研究,中英双方有将近150位科技人员参加,前后历时5年时间,分析的正是北京市大气污染最严重、PM2.5浓度最高的那三年时间(2016年至2018年)。

记者了解到,中英这项研究主要是采用最新的科学方法,用科技的手段,分析北京污染的来源、成因、过程和影响,以及需要控制它的解决途径这几个方面。报告本身以实验采样分析为主,模型分析为辅。

解读

贺克斌院士告诉记者,中英双方的这个组合,可以说是研究大气复合污染方面最有代表性和最强的单位的组合,参与的都是科学家或科学技术人员。英国方面有伯明翰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中国方面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整合的是一批高校和科学院的研究力量。

在观测中,中英双方用了大量第一手的观测手段,不仅多次进行联合观测,所采用的观测手段,也是在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里最新的一些观测手段。贺克斌院士说,在观测、研究中,中英双方一起把这些仪器按照一定的设计路线和观测思路进行设置,观测到的数据经过梳理分析和双方多次交流,形成最后的研究报告,是非常有意义的。

成果:本地减排快速降低PM2.5浓度

APHH- Beijing分别应用了机器学习方法(随机森林算法)和化学传输模型(WRF-CMAQ)来量化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气象变化对北京空气质量改善趋势的影响。

 

研究人员认为,通过丰富的数据集,能更好地了解排放、化学和气象如何相互作用,以确定不同季节北京出现雾霾的成因,从而能更准确地剥离气象条件和源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减排是北京2013年到2017年空气质量改善的主要驱动力。贺克斌院士表示,从研究报告结果来看,北京PM2.5浓度在2013年至2017年间的快速降低主要归功于本地减排,其中PM(颗粒物)和SO浓度的明显下降主要是燃煤排放减少所致。

 

可以看出,在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期间,北京改善最明显的是燃煤污染,在这之后,机动车和挥发性有机物以及扬尘污染也显得更加突出。

 

解读

同时,APHH-Beijing研究中首次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北京多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通量进行了直接观测,包括氮氧化物、臭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颗粒物(PM)等及其化学成分(黑碳等)。贺克斌院士指出,研究利用位于北京中心的大气物理研究所(IAP)气象塔来进行通量测量,其结果不但可以直接验证排放清单,也有助于阐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和转化过程。

“研究中采用实测,也就是直接观测各种污染物,也是最大的一个亮点。”贺克斌院士表示,研究人员抓取了大气化学过程一些特定成分,能直观地证实一些演变,形成污染过程中一些化学反应的过程信息,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跨区域长距离输送是北京污染主要源头

研究报告中提出,观测和模型结果均表明,跨区域传输是北京大气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而北京市中心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要比预想的低很多。

 

因此,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的空气质量,需要进一步加大控制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排放的力度,也就是大气治理中常说的区域联防联控。“北京如果想彻底改善空气质量,必须要抓联防联控,在大气治理上,北京不可能独善其身。”

 

究竟北京本地污染源和区域传输影响分别有多大?贺克斌院士表示,从全年来看,本地和区域的影响基本上是“七三开”,也就是本地污染源占7成,区域污染传输占3成,“区域传输占比基本上在25%至35%这个区间波动。”

 

但如果单独从某次重污染过程来看,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报告中表示,观测和模拟分布均显示,来自北京以外地区的长距离输送是北京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但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确切贡献还不一致,并且随季节变化。“在单次重污染过程中,本地污染来源和区域传输的影响占比相对于全年平均来说,几乎是一个颠倒的比例,也就是变成‘三七开’了,区域甚至更高。”贺克斌院士解释。

 

记者了解到,从北京历年来发生的单次重污染过程来看,污染来源主要是受区域传输影响,这个比例有时候甚至可以达到80%,是非常高的。贺克斌院士告诉记者,中英研究双方在研究期间,抓取的都是重污染发生时的数据,针对的都是具体的特定的一次重污染过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区域传输影响得出来的占比是比较重的。

 

解读

但平均下来放到每一天,要彻底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也是必须要抓区域联防联控。贺克斌院士说,尤其是从2013年以来,北京持续大力度地减排,可以有所作为的减排空间已经越来越少,如果在此基础上还想实现突破,就要持续降低污染浓度,区域联防联控必须是一个核心意识。而报告中也表明,从当时甚至往后的时间,区域联防联控对北京大气治理的贡献,作用会变得越来越大,也将变成周边省市的一个核心意识。

 

“当然,这并不是说北京什么都不用做了”,贺克斌院士说,北京各属地持续减排仍是北京大气治理的主要发力点,毕竟从平均到全年的情况来看,本地污染来源仍是最主要的。

前景:氨治理是北京未来需要注意的方向

APHH- Beijing研究虽然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但是也给北京未来的大气治理提供了很实用的建议。

 

贺克斌院士提出,报告中提出了氨的问题,“北京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目前来说还没有大规模地开展治理”,但氨的治理确实是北京未来需要注意到的一个方向,不过治理也有一个整体的顺序,从一次颗粒物、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再到氨,未来对它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目前来看,氨主要来自农业,集中在养殖业和种植业。

 

据了解,氨是PM2.5形成的关键前体物之一。报告显示,北京需要确定和减少城市氨排放源,控制氨排放也是进一步改善北京空气质量的有效手段。氨主要来自养殖业和种植业,一般来说是来自温度驱动的来源,如废水蒸发、城市化肥使用或沉降到地表的铵盐等。

 

还有报告中提出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协同减排,北京从今年开始已经将此作为治理的重点之一,这也证明了北京治理方向的正确性。“实际上,从未来的五到十年,甚至2035年美丽中国的第一阶段,这种协同减排都对北京的PM2.5治理起到关键的作用。”

 

贺克斌院士也表示,研究团队搜集的大量数据,对北京下一步的大气治理工作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值得国内的团队好好去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更详细地分析研究数据,为今后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018年北京源解析结果

PM2.5主要来源
全年:本地排放占2/3、区域传输占1/3。
重污染日:区域传输占55%至75%。
本地污染源排放:移动源占比45%,扬尘源占比16%,工业源12%,生活面源12%,燃煤源3% 农业及自然源等其他约占12%。
移动源:在京行驶的柴油车贡献最大,扬尘源中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并重,工业源中石油化工、汽车工业和印刷等排放挥发性有机物工业行业的贡献较为突出,生活面源中生活溶剂使用等约占4成。

 

(原标题:北京PM2.5主要源头到底是哪儿?中英顶尖科学家3年溯源出结果)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骆倩雯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阅读 1832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