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我国最大生态保护工程使三江源重现碧水蓝天

媒体:内详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0/1/9 9:06:24
  新华网西宁1月8日电(记者何伟)与往年相比,地处三江源头地区、被誉为“黄河源头第一县”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2009年降水量尤其充沛,重现了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已成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逐见效果的缩影。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南部,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区域。这一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中国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的生态屏障,中国最重要的河流长江、黄河以及另一条国际河流澜沧江均发源于此,被誉为“中华水塔”。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增加、过度放牧等人为活动的加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给包括玛多县在内的三江源地区带来一场严峻的生态危机,当地雄奇壮美的巨大冰川加速消融,大批高原湖泊干涸或萎缩,宝贵的湿地资源逐渐减少,草原退化、沙化严重,众多牧民沦为“生态难民”,移居他乡。

  青海省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牧还草工程。2005年,中国政府规划投资75亿元,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采取退牧还草、禁牧减畜、生态移民、荒漠化治理和人工增雨等一系列措施,努力使三江源重返“生态天堂”,重建青藏高原“绿色屏障”。

  青海省委、省政府决定,在三江源区停止一切矿产资源的开发,并从2006年起取消对当地政府进行GDP考核,而把生态保护与建设列为主要考核内容。

  据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晓南介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涉及青海省果洛、玉树、黄南、海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生态保护项目。截至目前,这项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27亿多元,项目执行进度为90%以上。

  李晓南告诉记者,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5年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趋势明显缓解,水源涵养功能初步恢复,向长江、黄河以及澜沧江中下游输出的水资源保持优良水质。2006年以后的监测中,这一地区饮用水水质皆符合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

  记者在214国道沿线玛多县境内看到,很多地势低洼处都积满了水,有些以前干枯的地方也成了水汪,大小湖泊密布,波光眨眼。成群结队的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白唇鹿等野生动物在湖边觅食、嬉戏,自由地栖息。

  与大规模的生态保护工程相呼应的,是三江源地区牧民们参与生态保护的自觉性日益提高,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目前,这一地区已有近5万名牧民告别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走入城镇社区,这是青藏高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潮,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三江源再现碧水蓝天。

  青海省副省长邓本太说,搬迁牧民观念的转变,对他们及其后代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是生态保护工程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33岁的达拉,是玛多县扎陵湖乡一名普通的藏族牧民。6年前,达拉一家与150户、642名牧民作为黄河源头第一批“生态移民”,自愿离开世世代代放牧为生的大草原,搬迁到100多公里之外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的移民定居点。

  “如果我们继续在当地草原放牧,过不了多少年,那里的草场就会变成沙地,退牧搬迁是我们最好的出路。”达拉说。

  2008年10月,达拉买了辆面包车跑运输,一年收入5000多元,再加上政府发放的饲料粮补助,一家5口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搬离草原放牧点、成为一名“产业工人”后,47岁的藏族牧民东宝深有感触地说:“现在,这里的水涨了,草长密了、高了,野生动物也多了,我们真的安心了。”
阅读 367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