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拯救南珠

媒体:新华网南宁  作者:梁思奇、向志强
专业号:湿地中国
2007/12/31 8:37:03

    1958年,中国第一颗人工养殖海水珍珠在北部湾问世。

    当前正值采珠时节,记者在当地采访了解到,有“明珠魁首”之称的南珠在人工养殖问世仅40多年就走向穷途末路,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而它的没落,揭示出人类的无度索取所酿成的恶果。

    “现在整个村子没有人养珍珠了”

    “除了我们公司养了300多万贝,现在整个村子已经没有个体户养珍珠了。”12月10日,北海市合浦县山口镇乌泥珍珠养殖场副场长卢家宝向记者介绍。

    “乌泥”是个古名,是历史上北部湾天然珍珠出产最多的海域。乌泥村从1992年开始养珍珠,发展到家家户户养珠,到了1997年价格急剧下跌,每500克原珠从八九千元跌到千元左右,很多养殖户纷纷转行。

    广西海洋环境与滨海湿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阎冰博士列出了两组数字:在辉煌时期,北海市有珍珠养殖场2000家,珍珠年产量11.5吨,原珠年产值1.5亿元,原珠价格1.6~2.4万元/公斤;现在,珍珠养殖场只有1000家,珍珠年产量4吨,原珠年产值0.3亿元,原珠价格0.2~0.6万元/公斤。

    珍珠养殖业的衰落,与环境恶化有着直接关系。乌泥村附近海域属于国家级儒艮自然保护区。卢家宝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随时可以看到俗称“美人鱼”的儒艮。他最后一次看到是1990年,一条被炸死的儒艮浮在海面上。

    在乌泥村,记者看到滩涂和海面均被木桩或石头分隔成大大小小的区域。卢家宝说,这是养殖花甲螺和沙虫圈占的标志。近几年来,一些外地投资者到附近滩涂养殖花甲螺,为了清场灭杀天敌,大量投放剧毒农药,造成鱼虾蟹死亡。“虽然这些农药不会直接使珍珠贝死亡,但它却毒死了很多微生物--珍珠贝的饵料。”

    “养花甲螺还会造成海草床沙化,增加珍珠贝的死亡率。”广西东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键博士说,花甲螺需要在沙里成长,因此放苗之前要除掉天然的草床,而在采捕时使用高压水枪大面积冲刷的收螺方式,对草床的破坏更加厉害。

    在乌泥村,除了花甲螺,养殖最多的是沙虫。村民从外地买回沙虫苗放到圈占的滩涂养殖,日复一日耙收沙虫使原先长满海草的滩涂寸草不长。“现在除了花甲螺和沙虫,其他生物很少看得到了。”卢家宝说,“1990年以前收购螃蟹,一天能收四五千公斤,现在能收一两百公斤不错了,少的时候只能收二三十公斤。”

    环境的破坏,使“比恐龙还年迈”的东方鲎产量剧减。卢家宝说,以前三月份以后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鲎到浅滩产卵,在海边看到水泡冒起来,一捞就是一对,现在这种情形已绝迹。

    “养珍珠像种水稻”

    一些专家认为,南珠的养殖模式,是向自然无度索取的典型。

    记者了解到,尽管北海珍珠名声在外,但养殖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政府没有规划和引导,养殖户见缝插针地在海域养殖,密度远远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阎冰说,澳大利亚近4万公里的海岸线每年只养100万个贝,北海市一个营盘镇海域曾经有一年插核贝就养了7000万个,还不包括养的各种配套的小贝。饵料不足、排泄物增多,使得珠贝成活率低、珍珠上层慢。有一年,阎冰陪一名美国专家在北海一个珍珠养殖场参观,看到养殖规模如此密集,专家不禁感叹:“这里养珍珠就像种水稻一样!”

    长期不间断在同一地方养殖使得场地老化严重。阎冰介绍,发展初期,受利益驱使,珍珠养殖规模迅速扩大,能养殖的地方基本都被利用起来。经过几十年不间断的养殖,一些死亡的珠贝和附着生物沉积得越来越多,有机物含量的增加滋生了各种细菌、寄生虫,使得珠贝生长环境恶化,死亡率增高。

    “珍珠的价值就在于高品质和稀缺性,产量这么大当然就不稀罕了。”阎冰说,除了日趋恶劣的生长环境,一些养殖户为了眼前利益缩短育珠期等做法,也使得珍珠的质量大幅下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插核后要养2年才能开珠,现在只养8到10个月,有的甚至6个月就开珠了,珠质连核皮都包不上。”阎冰说,“一些人告诉我,他们在北海买的珍珠不到三个月皮就掉了。”阎冰把这些劣质珍珠称之为“三月珠”。

    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珠宝展曾经几次取消中国海水珍珠参展资格。由于质量不过关,中国海水珍珠被认定为“旅游工艺品”!“旅游工艺品和珠宝,这两个定义有天壤之别啊。”阎冰痛心地说。

    “总的来说,这和政府的管理体制有很大关系。”专家介绍,在澳大利亚、日本等海水珍珠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政府有一系列严格的控制措施。珍珠养殖主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技术能力等相关资质,经专家论证后,确定养殖的区域、方式和规模,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养殖。以澳大利亚为例,全国的珍珠养殖企业只有十三四家,每家必须有2块场地,相隔一定距离。如果其中一块在进行养殖,另一块必须空着。“我们没有空场地,也不进行轮休。”阎冰说。

    “我国现在的海水珍珠养殖非常松散,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制度建设、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北海市水产部门一位负责人道出了无奈。

    谁能使南珠复明?

    在北部湾沿海采访,很多人对南珠产业显得很冷漠,关心的人则对其前景流露出悲观态度。“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不出10年,南珠这个产业就完全毁了。”一位长期从事珍珠养殖研究的专家担忧地表示。

    南珠在地方经济中占的比重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它的毁灭,是一个传统特色产业的消失,折射出落后的生产方式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资源索取与利用的矛盾,具有“标本”意义。

    北部湾有我国唯一的“洁海”之称,也是生物多样化最突出的区域。它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渔场”之一,红树林面积占全国的38%。在联合国发展规划署实施的《扭转南中国海及泰国湾环境退化趋势》多国合作项目中,中国的红树林和海草两个示范区就在北部湾。

    然而,北部湾在经济发展中,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凸现。养殖引发的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以“珠还合浦”典故闻名的北海市合浦县,将稻田改为虾塘的现象屡禁不止。广西海洋环境与滨海湿地研究中心主任、知名红树林专家范航清博士说,无序过度的养殖,蕴含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一旦爆发,滩涂和岸线就会变成不毛之地,不仅养殖不可持续,生物多样性也会丧失。

    广西海洋环境与滨海湿地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仍在致力于南珠再现光芒。广西、广东、海南三地的一些科研机构联合制定了一个旨在培育优良品种、提升养殖技术的计划,目前正在申请国家项目。

    阎冰博士介绍,经过长期的实地考察,科学家发现珍珠养殖环境的好坏,与区域红树林繁茂与否存在正比例关系,为营造适宜的珍珠养殖环境提供了新思路。记者还了解到,广西东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正在实施一项计划,通过人工移植,重造受到严重破坏的海草场,恢复古珍珠池生态环境。

    在北部湾,两种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一边是重大工业项目如火如荼的建设景象,一边是每天数千名在海滩上荷锄赶海的妇女;一边是日益繁忙的码头,一边是渔港里挤得密不透风的渔船。渔业、旅游业与工业的冲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直观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北部湾几千年的产珠历史,不应该在工业化浪潮中成为绝唱。毕竟,没有了田汉所讴歌的“玉润星圆千百斛”的南珠,失去的并不仅仅是一种诗意。

阅读 152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