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鄱湖春早催征程

媒体:江西日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0/2/14 7:45:14
——再次走近鄱阳湖棠荫水文站工作人员

  题记

  2007年12月7日,本报刊登《半个世纪的守望》一文,报道了在棠荫——鄱阳湖湖心小岛工作数十年、日夜守望一湖清水的水文人。文章见报后被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节目转播。水文人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时隔两年多,记者近日再次踏上棠荫之路……

  一晃两年多时间过去了,生活在鄱阳湖周边的人们同外面的世界一样,在这些日子里经历了经济波动带来的艰辛,也体味到经济回升向好的喜悦。去年年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全新变化。

  棠荫,那个许多人一辈子不敢去、不想去的湖心小岛,还依然孤寂吗?岛上那些日夜守护着一湖清水的水文人,他们的工作、生活又有怎样的改变?

  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极为重要

  2月9日一大早,记者从南昌出发,取道湖口,前往都昌,驱车5个小时来到鄱阳湖边的周溪镇,对面就是棠荫岛了。

  往年,每到枯水季节,鄱阳湖到处都是泥滩沟汊,船常常上不去,人也出不来。2007年11月底,由于降雨量严重偏少,棠荫附近的湖底结了一层硬壳。记者在老棠荫水文人曹儒珍的陪同下,顶着湖上寒风,步行1个多小时才上岛。

  近期,省内持续降雨,赣、抚、信、饶、修五河来水较多,眼下湖水看涨,淹没泥滩,漫至岸边。

  “今天棠荫水位13.87米,略高于正常年份同期水位,但比去年同期高出2.33米。在2月上旬鄱阳湖就出现如此高水位,为10年来罕见。”一同上岛的省水文局局长谭国良对记者说,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年来,由于降水偏少,加上长江水位较低,鄱阳湖连续多年出现历史极枯水位,湖面萎缩。

  近年来,鄱阳湖连续出现低枯水位,对湖区环境保护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等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方便岛上村民和水文人乘船往来周溪和棠荫之间,一年前,当地投入近百万元,开挖了一条长达3.5公里的湖底“运河”,通往棠荫。

  不过,谭国良告诉记者,湖底“运河”仅是权宜之计,从长远来看,要改善湖区航道条件,尤其是要保障湖区粮食安全、城乡供水安全、增强水资源调配能力、满足湿地生态用水需要,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极为重要。

  年轻水文人担起重任

  开往棠荫的铁驳船匀速驶过湖面,船尾掀起一道道浪花。湖面晴光潋滟,春水流波。棠荫由4个小岛组成,相互有堤坝联结。岛上有170多户人家,大多以打鱼为生,生活过得并不富裕。水文站在南边靠鄱阳湖主航道的那个小岛上,是鄱阳湖水文局4个自办站点之一。

  “前不久,这一带的洲滩上,常见到天鹅、野鸭之类的候鸟。”前来迎接我们的是棠荫水文站站长吴兆福。这位年仅30岁的小伙子拥有大学学历,去年4月上岛工作,从老水文人手中接过守护一湖清水的重任。

  目前,岛上已有5名水文职工,除了已分别坚守20年和19年的王平、熊海外,去年还新调入曹园翔、郭章亮两人。郭章亮是站里最小的,年仅25岁,去年大学刚毕业就上岛工作,从事水情监测业务。

  水文站的面貌已焕然一新:那座上世纪60年初修建的两层小楼重新翻修,一面鲜红的国旗在楼顶迎风飘扬。屋内张贴着各式各样崭新的水文图表、工作计划等。为了改善水文人的生活,站里锅盆碗灶、彩电、冰箱、空调等一应俱全。

  50多年来,水文人不畏艰苦,长年累月坚守,收集了大量宝贵的水文气象资料,为鄱阳湖合理开发利用、防汛抗旱、生态环境保护、湖泊科研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继续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目前棠荫水文站的工作已由单纯的观测水情扩展到了观测水质、湖流、藻类、风速、气压、地温、日照等。

  将建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

  棠荫位于鄱阳湖湖区中心,是最灵敏的“传感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棠荫水文生态监测成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棠荫的水文事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棠荫水文站东南面6公里处是赣江南支、中支和信江、抚河、饶河汇合后形成的鄱阳湖东水道,其中水量约占五河入湖总水量的55%,具有极好的水文、生态、气象代表性。”据棠荫水文人介绍,目前,由水利部水文局牵头,省水文局与水利部生态研究所、长江委水文局、河海大学、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等国内顶尖的水文水生态机构共同协作,将在棠荫岛上建立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

  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的大本营设在棠荫岛,水质水量自动在线监测场所设在附近的蛇山岛上。今年1月21日,水利部与省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努力争取将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建设,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公用平台建设项目,以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湖泊实验研究基地,以及湖泊、湿地研究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快看,天鹅!”只见12只天鹅排成“一”字阵形,缓缓地向东飞去……

  这天,鄱阳湖上的阳光很好,照着湖区的大小村镇,处处洋溢着快乐的气息。记者突然有一种感动涌上心头:守望这一湖清水,其实就是守望年复一年来此栖息的候鸟,就是守望湖区千千万万人们的幸福与安康。

  本报记者李冬明 实习生方舟

阅读 386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