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构筑北疆生态屏障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媒体: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佚名
专业号:湿地中国
2008/3/21 9:26:13

    2月26日,以“构筑北疆生态屏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建设生态文明专家座谈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会议主要围绕探讨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在实际中建设生态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重要作用这三个方面展开。这次座谈会由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主办,来自政府、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参加了这次座谈会。

    何谓生态文明

    就生态文明内涵,与会人士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内蒙古林业厅厅长高锡林首先发言。“中央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对其主要任务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使我国成为生态良好的国家。这是在资源严重浪费、生态遭受破坏、环境不断恶化、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他说,“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是一种高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新型人类文明形态,是人类深刻反思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而形成的产物,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涉及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涉及到每一个人,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中,遵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上追求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最终实现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内蒙古林业监测规划院副院长田梠说:“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坚持相互关联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人类社会要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二是人类应该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赞助自然而不能以任何方式和理由破坏自然;三是人类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内蒙古林业勘察设计院原院长纪仁生说:“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生态文明社会要求人类不仅应该用更为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来对待大自然,而且在文化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上都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它必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建设生态文明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张秋良说:“现阶段,我国提倡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建设目标来看,生态文明要“在宏观上改革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逐步影响和引导决策管理行为和社会风尚。在微观上逐渐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从金钱、功利取向转向追求社会的富足、健康与文明)、生产方式(从使用矿物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资源掠夺型转向保护再生型)和消费行为(从高能耗、高消费过渡到低能耗、适度消费)的转变,塑造新型的生态企业、生态社区、生态景观和生态智人。”

    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郝诚之则认为,“自然界饱受人类社会不公正的待遇,从而使它们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巨大扭曲。它们被迫自卫,对人类实施应有的报复。气候恶化、耕地沙化、草场退化,生活贫困化接踵而来。人类在饱经大自然的惩罚以后,正在学会与自然友好相处,共同发展。这是文明的回归,也是文明的进步”。

    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所长浩仁塔本说:“生态文明与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所倡导的三个文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文明创造的生态环境必然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反过来三个文明又分别体现着生态文明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三个文明中,无论哪一个都不能包容生态文明的全部内涵。特别是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与三个文明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生态文明完全可以与三个文明相提并论,四位一体共同支撑起我国文明建设体系的大厦。”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主导地位

    谈到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认为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主导地位。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郭连生说:“无数事实证明,回归森林,是人类必然的归宿,人类离不开森林。人类文明要发展,就必须深刻认识人与森林的关系,认识森林在区域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森林是全球生态平衡的支撑,是温室效应的调节器,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努力建成适应生态文明需要的森林资源,是全党全民全社会的任务,是赋予林业工作者光荣而神圣的职责。”他说,“贾治邦局长给现代林业的定义是: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体现现代社会特征具有较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最大限度的拓展林业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这就是说,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发展林业,要扭转那种造了林就完成了绿化任务的思想,而不关心造林质量和可持续经营问题。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拓展林业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是现代林业的根本任务,也是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尽的职责。森林资源的质量决定生态与环境的质量,没有良好的森林资源,就谈不上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没有良好的生态与环境就谈不上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林业工作者要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在注重扩大森林面积的同时,要十分注重提高森林质量。要努力把公益林建成树种丰富多样、结构科学合理、多树种混交、乔灌草结合、生物多样性丰富、完善稳定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的森林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为经济社会提供充足的森林生态产品。”

    高锡林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生态建设和林业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基础产业和文化载体,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力量,肩负着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

    纪仁生说:“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林业工作面对大自然,林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纽带,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林业履行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和湿地等职能,完全可以为实现生态环境良好发挥主导作用。”他还说:“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着力构造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不断提升林业三大功能,充分发挥林业三大效益,尽可能地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成果、物质成果和生态文化成果,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建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张秋良发言说:“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具有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居于基础地位。以森林为经营管理对象的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联系或协调生态和经济的途径。林业承担着培育、管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景观、森林文化遗产和提供多种森林产品的根本任务,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人类文明需要靠森林生态系统来养育和支撑,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森林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因破坏森林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大力发展林业,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改善生态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对于我国将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与会人士各抒己见,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姚洪林以鄂尔多斯为例,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说:“过去,鄂尔多斯地区良好的原生态环境逐渐演化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荒芜景观,如今,又恢复到现在的生态状况良好、全市植被覆盖率达到70%以上,我们把这个变化过程称之为鄂尔多斯生态现象。在鄂尔多斯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名词:新三牧(休牧、轮牧、禁牧)、人进沙退、沙产业、林产业、沙漠增绿、林木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种绿致富、封围转移等等。这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敬天、应时、顺地’的生态智慧。人们的生态智慧必定会催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高锡林则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与要求。他说:“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祖国北疆生态屏障和建设生态内蒙古为目标,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充分挖掘林业发展潜力,推进现代林业发展,争取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北方绿色生态屏障。”

    内蒙古财政厅农牧业处副处长锡林则从财政职能对生态文明建设所起作用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就财政及税收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投融资体制作为生态建设的核心和瓶颈,不仅决定着生态建设巨额资金的筹措和运用,而且作为经济与生态的接合部,集中反映了生态经济的各种关系。在生态建设中,财政支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合理构建财政支持政策和运行机制,对生态环境建设投资机制的运行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对生态保护的财政政策十分有限。”锡林因此建议:“应明确财政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政策,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加大生态建设资金的整合力度。拓宽生态建设投融资渠道。扩大森林草原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在现有森林、草原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补偿范围,对于生态工程形成的森林资源,工程结束后全部纳入补偿范围。”

    内蒙古林业厅原厅长王家祥说,生态文明建设为林业工作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他建议应进行如下几项文化建设: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绿色消费文化、花文化等等。

    张秋良提出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他说,“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道德意识。生态文明的实现是建立在生态伦理道德基础上的,而伦理道德形成的主要渠道在教育。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观念引入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中,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学校无疑是生态教育的主要基地,除此之外,要运用新闻媒体,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意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增强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要把以森林文化为主体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与生态和产业体系建设同样来抓,通过发展森林文化、草原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

阅读 141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