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摄影爱好者在徐汇区康健公园一块面积近两千平方米的人工生态湿地内拍照。
2月2日是第14个世界湿地日。上海市林业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本市共有湿地近32万公顷,其中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湿地有27块。然而,由于滩涂大量围垦用于城市建设开发等原因,这些湿地的功能正迅速退化,一些湿地甚至完全消失。
大片江湾湿地被圈围
“虽然我没有掌握最新的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上海湿地的质量在下降、功能在退化、面积在减少。”中国自然学会湿地资源专业委员会理事、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永兴如此表示。杨永兴对上海的九段沙湿地、国内的三江平原、美国佛罗里达湿地等国内外湿地都进行过专门的研究。
记者从市林业局获得的数据显示,上海湿地总面积近32万公顷,其中100公顷以上湿地27块,包括杭州湾北岸、长江河口地区的近海及海岸湿地、苏州河、黄浦江沿岸的河流湿地、淀山湖及周边湖泊的湖泊湿地和宝钢水库、陈行水库等库塘湿地。
然而,由于滩涂围垦、外来物种入侵等多种原因,上海湿地的功能在退化、面积在逐步减少。昨天,有市民在上海野鸟会论坛上痛心地贴出了一组图片:半年内,杨浦区江湾城国泓路、淞沪路口的一片水塘被填平,而就在去年春天,那里还是蝴蝶飞舞,秋天芦花繁盛、野鸭游泳的景象。“除了江湾湿地的核心保护区、某别墅区旁的人工绿化外,其他地方基本都被圈围了起来,看来是要用于房地产开发。”这位多次前往江湾湿地察看的市民痛心但无奈地表示。
“实际上不仅仅是上海,全球的湿地功能都在退化、面积在减少。”杨永兴告诉记者,最近100年内,全球80%的湿地发生退化、50%的湿地丧失。
芦苇一年比一年细
杨永兴认为,湿地退化越来越严重,主要还是因为人们对湿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比如说,湿地上的芦苇一年比一年长得细、矮、稀疏,湿地内的水质变差、污染物增加,土壤内的有机质含量减少,这些都是湿地在退化的表现。当然,普通老百姓只知道芦苇变细,不知道这是湿地在退化,因此要普及湿地知识。”
杨永兴和他的研究人员总结了湿地的17种生态功能,包括调节气候、保护堤岸、去除环境污染物,防止海水入侵等,“湿地不断地向滨海地区地下水补给淡水,这些都能有效地防止海水入侵。天津和上海多次发生过海水倒灌,与这些地区大量开垦湿地与破坏湿地有重要的关系。”
“鸟儿中转站”正进行修复
2日,本市开展了湿地系列宣传活动。此前,湿地日公益广告在地铁车站亮相,结合了上海湿地是候鸟停歇地和越冬地的特点,特别设计了生活化语言“我们在这里换乘,它们在那里中转”。
目前,崇明东滩、南汇东滩、青浦淀山湖等地的生态修复实验也已开展。根据淀山湖湿地生态修复计划,到今年年底,淀山湖区域将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生态岛,岛上将种植灌木、浮生植物等对水质进行净化,湖内将投放各种鱼类,招引白鹭等鸟类,从而形成完整的湿地生物链。南汇东滩将通过生物和植被群落调整、水条件改善等方式,最终提出水鸟适宜栖息地的合理恢复模式。而根据《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至2012年,崇明的生态保护地面积比例要达到68.7%,自然湿地保有率上升为43%。至2020年,生态保护地面积比例83.1%,自然湿地保有率稳定控制在43%。为此,崇明正在恢复东滩湿地部分区域的鱼蟹养殖塘,建立水鸟补充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