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寻访北京历史上的湿地下(组图)

媒体:北京青年报   作者:佚名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11/7/7 8:37:34
德国摄影师海达·莫里逊Hedda Morrison拍摄的1940年玉泉山下京西稻田(1/6张)
  德国摄影师海达·莫里逊Hedda Morrison拍摄的1940年玉泉山下京西稻田(1/6张)

  文并摄/谭乃秦

  编者按

  近几年,公众对湿地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今天,本版特别约请了一位专家带领我们去寻访北京历史上那些“风日荡漾,水叶递映”的水乡泽国,那些曾经的湿地。

  北京的西山属太行山余脉,南起拒马河,北到关沟地区,峰岭连延,是北京平原的天然屏障。历史上的西山植被茂密,林海苍茫,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成为北京平原的 “水塔”。今海淀区就位于西山山脉与永定河冲积扇的连接处,属西山山脉地下潜水的溢出地。丰富的地下潜流在西山的东坡、山脚下的平原汩汩涌出,形成泉眼密布,沟渠纵横的一片水乡泽国。以至于由于坑塘遍地,蚊虫飞舞,树木无序,水草蛮生。在辽代以前,人们更愿意到今莲花池及以东的广大地区定居,今海淀一带“蛮荒沼泽”地区没有村镇。

  到了元代,随着郭守敬对西山诸泉水源的开发,部分地区逐渐变得适于人们定居,这里逐渐形成村庄。著名的有一个“八沟村”据说得名于村内曾有八条沟渠。到了清代又出现了海淀镇、万泉庄等村镇。

  “万泉十里水云乡”的海淀镇,被历史地理学家称为“巴沟低地”

  在南方的水乡,地名以“三点水”为偏旁的很多,如“湘潭”,如“浙江”、“洪泽”等等不胜枚举。而在北京的近郊,也有一个湿漉漉的地名海淀。明代蒋一葵所著《长安客话》有精辟的描述:“水所聚曰淀。高粱桥西北十里,平地有泉,涏淲洒四出,淙汩草木之间,潴为小溪,凡数十里。北为北海淀;南为南海淀。远树参差,高下攒簇,闲以水田,町塍相接,盖神阜之佳丽,郊居之远胜也。”老北京人常说“高粱(河)无上源,清泉无下尾。”就是指高粱河是由数不清的清泉所汇聚而成的。

  《日下旧闻考》也记载:“都城西直门外十二里曰海淀,淀有南有北,自万泉庄平地涌泉……沃野平畴,澄波远岫,绮合绣错,盖神阜之胜区也。”

  历史所谓的海淀,不是今天的整个海淀区,而是指北到今天的清华、101中学,西到今昆明湖路,南到巴沟村、蓝靛厂、海淀镇,东到白石桥的一小片地区,方圆约十里。

  当时的万泉河两岸,地势低洼,无数泉眼,日夜涌出泉水,又通过多条沟渠汇入万泉河。仅在这一小片区域里就有北海淀、南海淀、大泥洼、小泥洼、大小蓝淀等数十片水面,这一地区被历史地理学家称为“巴沟低地”。

  由于海淀地区有青山、碧水、清泉,所以元、明、清三代帝王、官宦都纷纷到西郊营建别园和寺庙。例如,明代万历皇帝的外祖父李伟所建的“李园”,又叫“清华园”。其周长达十里,将北海淀湖围在园内,园内有无数奇花异木、亭台馆榭、曲桥回廊。高道素《明水轩日记》载:“清华园前后重湖,一望漾渺,在都下为名园第一”。是海淀镇第一座大型私家水景园林,明清华园毁于明末清初的战火。

  清朝入关后,特别是国力强盛的康雍乾三代,相继投入巨资在海淀一带营建园林。规模之宏大,工事之浩繁,远过前代。逐步形成了以“三山五园”为主体的皇家园林风景区。其中五园为: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清漪园、圆明园。

  今天的清华大学是建立在清康熙年间建的畅春园和熙春园基础上的。畅春园是与圆明园齐名的大型皇家园林,园内水面就是北海淀。熙春园后被咸丰皇帝改称“清华园”但比明代清华园规模要小许多。

  位于万泉庄的泉宗庙,建成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为“样式雷”所设计,是海淀著名的皇家庙宇。它的周长有三百九十四丈,庙门三楹,庙内有大沙泉、小沙泉、沸泉、金泉等28眼(一说32眼),这些泉水都通过庙前的水渠汇入万泉河。

  蓝靛厂,明清时代也有两片浅水湖泊,《日下旧闻考》称之为大蓝淀与小蓝淀。据记载,在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清帝下旨在湖边建专门演练使用火枪火炮的火器营,此处人气渐旺,有人在集市设染布作坊,后来湖泊消失,这地方就被叫做“蓝靛厂”了。

  在明清两代,海淀一带还有大量的小片坑塘、泉窝或被圈入各个园林、庙宇,成为园内水景,或被改造成为稻田。对于海淀一带的自然风光,清乾隆皇帝曾赋诗赞曰:“万泉十里水云乡,兰若闲寻趁晓凉。两岸绿杨蝉嘒嘒,轻舟满领稻风香。”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畅春园、泉宗庙等很多园林庙宇亦被殃及,此时大清国力衰微,只能任其荒废,任泉水横流。

  颐和园:一座在沼泽湿地上建立的皇家园林

  昆明湖,现在是北京城西最大的一处湖泊,历史上曾称:“瓮山泊”、“七里泺”(luo四声)、“大泊湖”、“西湖”等。昆明湖位于永定河冲积扇的边缘,历史上这一片天然洼地是西山潜水溢出最丰富的地带,泉眼密布,形成沼泽湖泊群的原始地貌。据《元史》志十五记载,元代以前,这里最大的一片水面有一顷多地(约今天的100亩),比今天的昆明湖小得多。

  早在金代,皇室就在湖边的瓮山(今万寿山)建立了行宫。元代郭守敬为漕运整合水源,对西湖加以扩浚,扩大了西湖的面积,始称瓮山泊。到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在开凿通惠河时,将瓮山泊作为运河上游的调节水库,再次挖凿扩建,并通过玉河引玉泉、白浮堰引昌平白浮泉等入泊,并于至元二十九年修筑了十里长的西堤。工程完成后,水面扩大了数十倍,通过上、下二闸控制进出水。在雨洪季节,北部可通过清河泄洪。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光山色,亭台楼阁,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酷似江南风景。正德年间瓮山改名为“金山”,瓮山泊改为“金海”,并建有金山行宫,供皇家享乐。

  至于清代围绕这片水域建成举世闻名、规模宏大,西方人称为“夏宫”的园林式宫殿,本文不再赘述。总之,利用瓮山脚下的这片天然湿地扩建的瓮山泊通过高梁河,大大加强了向京师和通惠河供水的能力,几百年来为北京的城市供水、航运、农业灌溉、防洪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昆明湖西面的团城湖是未来南水北调工程的终点,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仍然是北京城市水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数十万根“柏木钉”验证了圆明园原来的湿地状态

  几年前,圆明园遗址公园水域关于“防渗膜”风波闹得沸沸扬扬。其争论的关键,就是防渗膜会破坏原有的天然湿地生态。

  位于瓮山泊西北部的圆明园,历史上是一片万泉河流域的湿地,平地涌出的泉水,形成几片海子,海子水满则溢出,经万泉河汇入清河。元代这里形成村庄,村民利用丰富的水面资源,以捕鱼、捉虾,种植莲藕、水稻以为生。

  占地5000余亩的圆明园,就是在沼泽上建立的,历经从康熙到道光五代帝王、150年光景,才建成这座“万园之园”。园中巧妙地利用原有天然水面,改造成福海等水景。然而大片湿地地下水位高,土质松软、含水量大,给各代工匠建设宫殿楼阁造成不小的难题。

  柏木钉就是我国古代工匠们创造的,可在松软的湿土地上给建筑物创造一个坚实的基础,类似现代建筑物的水泥桩基。遍生于北京西部、北部山区的柏树,其木质坚硬,油性大,可千年不腐。用柏树枝干制作的柏木钉,直径约二到三寸,长度为六到八尺,下面砍削成四棱尖。无数柏木钉夯入湿土地下,形成钉阵,上面再铺设建筑物的基础、柱基,可保其稳如泰山。

  据统计,圆明园地下的柏木钉,至少有数十万根。它们托举着大到宫殿楼宇;小到桥梁、假山、碑记。上世纪末在整修福海的石条驳岸时,发现这些石条下竟然有四万余根柏木钉!

  记得笔者50年前夏天到圆明园遗址游玩时,曾见到福海大片的残荷败叶,唯独湖中间有一小片盛开的荷花,导游的老人(可能是个太监)说:那下边是泉眼,水凉,开花晚。

  被称为北京“双绝”的玉泉山水与京西稻

  南北走向的玉泉山位于海淀湿地西部,长约1300米,宽450米,海拔高度100米。它的东坡和南坡上曾经分布着十四眼日夜涌出的清泉。最盛时期,每昼夜的出水量超过10万立方米。玉泉山曾经是高梁河乃至北京城最重要的水源地。金中都时期,统治者在山上大建行宫寺院,金章宗完颜景看到南坡“芙蓉殿”前喷涌的泉水所激起的水雾在阳光下形成彩虹时,欣然命名为“玉泉垂虹”。到了清代,乾隆皇帝重新命名“玉泉趵突”并立碑“天下第一泉”于山前,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优质的矿泉水,绝佳的自然环境,大片的沼泽湿地使玉泉山下成为著名京西稻主产地之一。清康熙年间,稻田已分布在六郎庄、北坞、功德寺、青龙桥、海淀一带。由于六郎庄、北坞一带的灌溉用水源自玉泉山的优质矿泉水,水温低,生长期长,生长出的稻米颗粒圆润,晶莹透亮。用玉泉水加京西稻米蒸出的米饭香气四溢,回味无穷;煮出的粥呈淡绿色,汤汁澄滑,油性十足,被称为北京的“双绝”。因而享有“京西稻米香,炊味无知响”的美誉,成为朝廷专用的“御米”。笔者学生时代曾到四季青香山大队参加义务劳动,收割过京西稻,那米确实是淡绿色的。

  实际上,北京平原种植水稻,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东汉渔阳郡太守张堪在今顺义区牛栏山“开稻田八千余顷”。今北京的四个近郊区,十个远郊县均有开水田种稻的历史。哪里有河湖、湿地,哪里就有水稻种植。朝阳、怀柔、密云、顺义、通州、平谷、大兴都有大面积的稻田,大部分稻米品种都有京西稻的“血统”,因而米质优良。人民公社时期,北京市的水稻种植面积近百万亩。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所采用广义的湿地定义,水稻田也属于湿地范畴。北京历史上大面积水稻田的存在,对地下水位的提升,对于风沙的缓解,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改善,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然而,数百年来对西部山区植被的破坏,对地下水高强度的开发,使西山诸泉一个个干涸;“天下第一泉”的涌水也一天天减少,终于在1975年春天枯竭。没有了玉泉水的京西稻,也缺少了“品牌效应”。近几年,为了节约灌溉用水,北京的水稻田面积锐减,2009年已不足8万亩,凤毛麟角的稻田竟成为房地产商、旅游业招揽人气的手段。

  北中轴线上的湿地从洼里乡到奥运公园

  历史上的小月河发源于德胜门外关厢,经小关、卧虎桥、九间房、双泉堡等地,于清河镇以东入小清河。小月河与东部的仰山河之间地势低洼,有不少坑塘和湿地。

  洼里乡现在叫奥运村地区,洼里乡成立以前,这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名曰“洼子里”,因地势低洼、盆状地形而得名,民国时期改称“洼里”。据《北京市地名志》记载,洼里乡地区最低洼处海拔20米,最高处为47.7米。历史上这一片地区的低洼处到处是芦苇塘、水泡子、小河。有地名为证:

  北沙滩、南沙滩,历史上这里有大片水面,水塘为沙底,遇到旱季,就露出南北两大片沙滩,故名。双泉堡、位于洼里乡西部,现在海淀东升乡境内,这里曾有两眼平地泉水,明初,有人为之修建井台,泉水从井口溢出,称为“满井”,并依泉而建驿站,名双泉堡。

  苇子坑,北京郊区叫“苇子坑”的地方不止一处,现已无处查询有关的文字记载。倒是在《红楼梦》第47回中,我们找到了“疑似”的文字:柳湘莲把薛蟠诓骗到北门外的苇子坑,拳打脚踢,打得“呆霸王”“衣衫零碎,面目肿破,没头没脸,遍身内外,滚得似个泥猪一般”,还被逼在苇根下喝了一口泥水。贾蓉带人在北门外下桥二里多路找到了薛蟠,因其伤重,骑不得马,贾蓉只得命人到关厢里雇了一乘小轿子,薛蟠坐了,一齐进城。

  北京北部的城门只有德外有关厢,德外苇子坑应该是曹雪芹写作的原型。笔者儿时挚友的父亲徐伯父是个垂钓爱好者,据老人在世时回忆,新中国成立前他经常骑车到德外苇子坑、西三旗野钓,新中国成立后苇坑被填埋,这儿只剩下个公交车站名,2008年,苇子坑车站也改名为“健翔桥北”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的地勘部门,曾经在洼里乡境内打过七口勘探井,这些井都成为了自流井。这里的“和平人民公社”和北京卫戍区的驻军就利用这七口自流井,灌溉了几千亩稻田、菜地。公社还修筑了一条被称为“万水归一”的渠道引入清河南岸的羊坊水库。

  这里的农户很早就有种水稻的传统。清代乾隆皇帝路过清河时,看到这里鱼肥稻香,赋诗一首,诗曰:“鱼跃破渚烟,鹭飞点芦穗。俯仰对空澄,即目惬幽思。洼子稻禾香,天下第一鸡。”(“天下第一鸡”指这里的优良品种北京油鸡)

  随着气候的变化,地下水位的降低,洼里地区的湿地逐渐消失,人口的大量迁入,使这里成为了一处杂乱的“城乡结合部”。

  现在,2008年建成的奥林匹克公园的主要部分都在原洼里乡范围内,这个公园在规划、建设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洼里原有的河道、水面和古树,还有几处区级文物古迹。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公园引来清河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奥运湖“龙形水系”碧波荡漾,园内的人造湿地重现了当年的水乡风貌。

  硬化湖底,实属无奈之举,但混凝土底的湖泊还能称为“湿地”吗

  湿地是陆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作为一种资源,在保护环境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可以调节降水量不均带来的洪涝与干旱,将过多的来水存储、缓冲,然后逐步放出发挥着蓄洪抗旱的功能。

  通常将水深2米以下的河流、浅水湖泊、水库、稻田、滩涂、苇塘以及周围的湿土地称为湿地。北京的河湖湿地曾占平原面积的30%以上,是鱼虾的福地,候鸟的天堂。除本文介绍的几处大面积的湿地、稻田外,还有:原永定河故道形成的以什刹海、北海、中南海湖泊链,元大都就是以北海琼华岛为中心建立的;以莲花池、玉渊潭为主的湿地,燕国都、辽“南京”、金中都等都是以莲花池为水源地建立都城的;原宣武区境内的大川淀、小川淀(在今虎坊路一带)、“南下洼子”(今陶然亭湖)的湿地;今龙潭湖位置的湿地;今北京火车站位置的泡子河湿地;今俄罗斯大使馆位置的“北馆湿地”;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北运河、拒马河两岸的河滩湿地等等。

  还有一些由水库浅水区及湖滩湿地,如:延庆野鸭湖、康西草原湿地;海淀区近年营造的翠湖、稻香湖湿地公园等。

  现在,严酷的事实是,北京境内由于数百年来高强度的城市建设、人口的急剧增加,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及引起的水位下降,使首都的天然湿地损失了90%以上。文明对自然资源的攫取造就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和繁荣,也招致了大自然的报复。“热岛效应”使得夏季城区温度提高了2摄氏度;圆明园里曾经到处泉水淙淙,如今给福海补一点水很快就渗漏了,不得不考虑铺“防渗膜”……

  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为了节约景观用水,减少渗漏,无奈将部分河湖底部用混凝土硬化。然而专家们称,开放的河湖底部可与地下水联通,水底淤泥及依赖淤泥生存的贝类、鱼虾、昆虫、浮游生物,还有芦苇、莲藕、藻类等水生植物,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生态系统,使水系有自然净化功能。他们问道:水泥底的湖泊还能称为“湿地”吗?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北京污水再生利用的进一步强化,随着大型水利工程的启用,北京的地下水有希望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充。我们不指望重现“万泉十里水云乡”,但北京的湿地总会有部分恢复吧。

为了重现京西湿地的历史风貌,在海淀西北部沙河畔开辟了一小片湿地公园翠湖(2/6张)
为了重现京西湿地的历史风貌,在海淀西北部沙河畔开辟了一小片湿地公园翠湖(2/6张)


从香山山沟里流出的小溪(摄于1940年)(3/6张)
从香山山沟里流出的小溪(摄于1940年)(3/6张)


1950年海淀区的一片河道湿地(团结出版社供稿)(4/6张)
1950年海淀区的一片河道湿地(团结出版社供稿)(4/6张)


圆明园中利用数十万棵“柏木钉”加固各种构筑物基础,照片中的柏木钉是为了加固水渠边的石条(5/6张)
  圆明园中利用数十万棵“柏木钉”加固各种构筑物基础,照片中的柏木钉是为了加固水渠边的石条(5/6张)

一百多年前的玉泉山与山脚下的荷塘湿地(德国摄影师查尔德)(6/6张)
一百多年前的玉泉山与山脚下的荷塘湿地(德国摄影师查尔德)(6/6张)


德国摄影师海达·莫里逊Hedda Morrison拍摄的1940年玉泉山下京西稻田(1/6张)
  德国摄影师海达·莫里逊Hedda Morrison拍摄的1940年玉泉山下京西稻田(1/6张)

  文并摄/谭乃秦

  编者按

  近几年,公众对湿地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今天,本版特别约请了一位专家带领我们去寻访北京历史上那些“风日荡漾,水叶递映”的水乡泽国,那些曾经的湿地。

  北京的西山属太行山余脉,南起拒马河,北到关沟地区,峰岭连延,是北京平原的天然屏障。历史上的西山植被茂密,林海苍茫,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成为北京平原的 “水塔”。今海淀区就位于西山山脉与永定河冲积扇的连接处,属西山山脉地下潜水的溢出地。丰富的地下潜流在西山的东坡、山脚下的平原汩汩涌出,形成泉眼密布,沟渠纵横的一片水乡泽国。以至于由于坑塘遍地,蚊虫飞舞,树木无序,水草蛮生。在辽代以前,人们更愿意到今莲花池及以东的广大地区定居,今海淀一带“蛮荒沼泽”地区没有村镇。

  到了元代,随着郭守敬对西山诸泉水源的开发,部分地区逐渐变得适于人们定居,这里逐渐形成村庄。著名的有一个“八沟村”据说得名于村内曾有八条沟渠。到了清代又出现了海淀镇、万泉庄等村镇。

  “万泉十里水云乡”的海淀镇,被历史地理学家称为“巴沟低地”

  在南方的水乡,地名以“三点水”为偏旁的很多,如“湘潭”,如“浙江”、“洪泽”等等不胜枚举。而在北京的近郊,也有一个湿漉漉的地名海淀。明代蒋一葵所著《长安客话》有精辟的描述:“水所聚曰淀。高粱桥西北十里,平地有泉,涏淲洒四出,淙汩草木之间,潴为小溪,凡数十里。北为北海淀;南为南海淀。远树参差,高下攒簇,闲以水田,町塍相接,盖神阜之佳丽,郊居之远胜也。”老北京人常说“高粱(河)无上源,清泉无下尾。”就是指高粱河是由数不清的清泉所汇聚而成的。

  《日下旧闻考》也记载:“都城西直门外十二里曰海淀,淀有南有北,自万泉庄平地涌泉……沃野平畴,澄波远岫,绮合绣错,盖神阜之胜区也。”

  历史所谓的海淀,不是今天的整个海淀区,而是指北到今天的清华、101中学,西到今昆明湖路,南到巴沟村、蓝靛厂、海淀镇,东到白石桥的一小片地区,方圆约十里。

  当时的万泉河两岸,地势低洼,无数泉眼,日夜涌出泉水,又通过多条沟渠汇入万泉河。仅在这一小片区域里就有北海淀、南海淀、大泥洼、小泥洼、大小蓝淀等数十片水面,这一地区被历史地理学家称为“巴沟低地”。

  由于海淀地区有青山、碧水、清泉,所以元、明、清三代帝王、官宦都纷纷到西郊营建别园和寺庙。例如,明代万历皇帝的外祖父李伟所建的“李园”,又叫“清华园”。其周长达十里,将北海淀湖围在园内,园内有无数奇花异木、亭台馆榭、曲桥回廊。高道素《明水轩日记》载:“清华园前后重湖,一望漾渺,在都下为名园第一”。是海淀镇第一座大型私家水景园林,明清华园毁于明末清初的战火。

  清朝入关后,特别是国力强盛的康雍乾三代,相继投入巨资在海淀一带营建园林。规模之宏大,工事之浩繁,远过前代。逐步形成了以“三山五园”为主体的皇家园林风景区。其中五园为: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清漪园、圆明园。

  今天的清华大学是建立在清康熙年间建的畅春园和熙春园基础上的。畅春园是与圆明园齐名的大型皇家园林,园内水面就是北海淀。熙春园后被咸丰皇帝改称“清华园”但比明代清华园规模要小许多。

  位于万泉庄的泉宗庙,建成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为“样式雷”所设计,是海淀著名的皇家庙宇。它的周长有三百九十四丈,庙门三楹,庙内有大沙泉、小沙泉、沸泉、金泉等28眼(一说32眼),这些泉水都通过庙前的水渠汇入万泉河。

  蓝靛厂,明清时代也有两片浅水湖泊,《日下旧闻考》称之为大蓝淀与小蓝淀。据记载,在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清帝下旨在湖边建专门演练使用火枪火炮的火器营,此处人气渐旺,有人在集市设染布作坊,后来湖泊消失,这地方就被叫做“蓝靛厂”了。

  在明清两代,海淀一带还有大量的小片坑塘、泉窝或被圈入各个园林、庙宇,成为园内水景,或被改造成为稻田。对于海淀一带的自然风光,清乾隆皇帝曾赋诗赞曰:“万泉十里水云乡,兰若闲寻趁晓凉。两岸绿杨蝉嘒嘒,轻舟满领稻风香。”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畅春园、泉宗庙等很多园林庙宇亦被殃及,此时大清国力衰微,只能任其荒废,任泉水横流。

  颐和园:一座在沼泽湿地上建立的皇家园林

  昆明湖,现在是北京城西最大的一处湖泊,历史上曾称:“瓮山泊”、“七里泺”(luo四声)、“大泊湖”、“西湖”等。昆明湖位于永定河冲积扇的边缘,历史上这一片天然洼地是西山潜水溢出最丰富的地带,泉眼密布,形成沼泽湖泊群的原始地貌。据《元史》志十五记载,元代以前,这里最大的一片水面有一顷多地(约今天的100亩),比今天的昆明湖小得多。

  早在金代,皇室就在湖边的瓮山(今万寿山)建立了行宫。元代郭守敬为漕运整合水源,对西湖加以扩浚,扩大了西湖的面积,始称瓮山泊。到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在开凿通惠河时,将瓮山泊作为运河上游的调节水库,再次挖凿扩建,并通过玉河引玉泉、白浮堰引昌平白浮泉等入泊,并于至元二十九年修筑了十里长的西堤。工程完成后,水面扩大了数十倍,通过上、下二闸控制进出水。在雨洪季节,北部可通过清河泄洪。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光山色,亭台楼阁,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酷似江南风景。正德年间瓮山改名为“金山”,瓮山泊改为“金海”,并建有金山行宫,供皇家享乐。

  至于清代围绕这片水域建成举世闻名、规模宏大,西方人称为“夏宫”的园林式宫殿,本文不再赘述。总之,利用瓮山脚下的这片天然湿地扩建的瓮山泊通过高梁河,大大加强了向京师和通惠河供水的能力,几百年来为北京的城市供水、航运、农业灌溉、防洪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昆明湖西面的团城湖是未来南水北调工程的终点,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仍然是北京城市水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数十万根“柏木钉”验证了圆明园原来的湿地状态

  几年前,圆明园遗址公园水域关于“防渗膜”风波闹得沸沸扬扬。其争论的关键,就是防渗膜会破坏原有的天然湿地生态。

  位于瓮山泊西北部的圆明园,历史上是一片万泉河流域的湿地,平地涌出的泉水,形成几片海子,海子水满则溢出,经万泉河汇入清河。元代这里形成村庄,村民利用丰富的水面资源,以捕鱼、捉虾,种植莲藕、水稻以为生。

  占地5000余亩的圆明园,就是在沼泽上建立的,历经从康熙到道光五代帝王、150年光景,才建成这座“万园之园”。园中巧妙地利用原有天然水面,改造成福海等水景。然而大片湿地地下水位高,土质松软、含水量大,给各代工匠建设宫殿楼阁造成不小的难题。

  柏木钉就是我国古代工匠们创造的,可在松软的湿土地上给建筑物创造一个坚实的基础,类似现代建筑物的水泥桩基。遍生于北京西部、北部山区的柏树,其木质坚硬,油性大,可千年不腐。用柏树枝干制作的柏木钉,直径约二到三寸,长度为六到八尺,下面砍削成四棱尖。无数柏木钉夯入湿土地下,形成钉阵,上面再铺设建筑物的基础、柱基,可保其稳如泰山。

  据统计,圆明园地下的柏木钉,至少有数十万根。它们托举着大到宫殿楼宇;小到桥梁、假山、碑记。上世纪末在整修福海的石条驳岸时,发现这些石条下竟然有四万余根柏木钉!

  记得笔者50年前夏天到圆明园遗址游玩时,曾见到福海大片的残荷败叶,唯独湖中间有一小片盛开的荷花,导游的老人(可能是个太监)说:那下边是泉眼,水凉,开花晚。

  被称为北京“双绝”的玉泉山水与京西稻

  南北走向的玉泉山位于海淀湿地西部,长约1300米,宽450米,海拔高度100米。它的东坡和南坡上曾经分布着十四眼日夜涌出的清泉。最盛时期,每昼夜的出水量超过10万立方米。玉泉山曾经是高梁河乃至北京城最重要的水源地。金中都时期,统治者在山上大建行宫寺院,金章宗完颜景看到南坡“芙蓉殿”前喷涌的泉水所激起的水雾在阳光下形成彩虹时,欣然命名为“玉泉垂虹”。到了清代,乾隆皇帝重新命名“玉泉趵突”并立碑“天下第一泉”于山前,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优质的矿泉水,绝佳的自然环境,大片的沼泽湿地使玉泉山下成为著名京西稻主产地之一。清康熙年间,稻田已分布在六郎庄、北坞、功德寺、青龙桥、海淀一带。由于六郎庄、北坞一带的灌溉用水源自玉泉山的优质矿泉水,水温低,生长期长,生长出的稻米颗粒圆润,晶莹透亮。用玉泉水加京西稻米蒸出的米饭香气四溢,回味无穷;煮出的粥呈淡绿色,汤汁澄滑,油性十足,被称为北京的“双绝”。因而享有“京西稻米香,炊味无知响”的美誉,成为朝廷专用的“御米”。笔者学生时代曾到四季青香山大队参加义务劳动,收割过京西稻,那米确实是淡绿色的。

  实际上,北京平原种植水稻,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东汉渔阳郡太守张堪在今顺义区牛栏山“开稻田八千余顷”。今北京的四个近郊区,十个远郊县均有开水田种稻的历史。哪里有河湖、湿地,哪里就有水稻种植。朝阳、怀柔、密云、顺义、通州、平谷、大兴都有大面积的稻田,大部分稻米品种都有京西稻的“血统”,因而米质优良。人民公社时期,北京市的水稻种植面积近百万亩。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所采用广义的湿地定义,水稻田也属于湿地范畴。北京历史上大面积水稻田的存在,对地下水位的提升,对于风沙的缓解,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改善,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然而,数百年来对西部山区植被的破坏,对地下水高强度的开发,使西山诸泉一个个干涸;“天下第一泉”的涌水也一天天减少,终于在1975年春天枯竭。没有了玉泉水的京西稻,也缺少了“品牌效应”。近几年,为了节约灌溉用水,北京的水稻田面积锐减,2009年已不足8万亩,凤毛麟角的稻田竟成为房地产商、旅游业招揽人气的手段。

  北中轴线上的湿地从洼里乡到奥运公园

  历史上的小月河发源于德胜门外关厢,经小关、卧虎桥、九间房、双泉堡等地,于清河镇以东入小清河。小月河与东部的仰山河之间地势低洼,有不少坑塘和湿地。

  洼里乡现在叫奥运村地区,洼里乡成立以前,这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名曰“洼子里”,因地势低洼、盆状地形而得名,民国时期改称“洼里”。据《北京市地名志》记载,洼里乡地区最低洼处海拔20米,最高处为47.7米。历史上这一片地区的低洼处到处是芦苇塘、水泡子、小河。有地名为证:

  北沙滩、南沙滩,历史上这里有大片水面,水塘为沙底,遇到旱季,就露出南北两大片沙滩,故名。双泉堡、位于洼里乡西部,现在海淀东升乡境内,这里曾有两眼平地泉水,明初,有人为之修建井台,泉水从井口溢出,称为“满井”,并依泉而建驿站,名双泉堡。

  苇子坑,北京郊区叫“苇子坑”的地方不止一处,现已无处查询有关的文字记载。倒是在《红楼梦》第47回中,我们找到了“疑似”的文字:柳湘莲把薛蟠诓骗到北门外的苇子坑,拳打脚踢,打得“呆霸王”“衣衫零碎,面目肿破,没头没脸,遍身内外,滚得似个泥猪一般”,还被逼在苇根下喝了一口泥水。贾蓉带人在北门外下桥二里多路找到了薛蟠,因其伤重,骑不得马,贾蓉只得命人到关厢里雇了一乘小轿子,薛蟠坐了,一齐进城。

  北京北部的城门只有德外有关厢,德外苇子坑应该是曹雪芹写作的原型。笔者儿时挚友的父亲徐伯父是个垂钓爱好者,据老人在世时回忆,新中国成立前他经常骑车到德外苇子坑、西三旗野钓,新中国成立后苇坑被填埋,这儿只剩下个公交车站名,2008年,苇子坑车站也改名为“健翔桥北”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的地勘部门,曾经在洼里乡境内打过七口勘探井,这些井都成为了自流井。这里的“和平人民公社”和北京卫戍区的驻军就利用这七口自流井,灌溉了几千亩稻田、菜地。公社还修筑了一条被称为“万水归一”的渠道引入清河南岸的羊坊水库。

  这里的农户很早就有种水稻的传统。清代乾隆皇帝路过清河时,看到这里鱼肥稻香,赋诗一首,诗曰:“鱼跃破渚烟,鹭飞点芦穗。俯仰对空澄,即目惬幽思。洼子稻禾香,天下第一鸡。”(“天下第一鸡”指这里的优良品种北京油鸡)

  随着气候的变化,地下水位的降低,洼里地区的湿地逐渐消失,人口的大量迁入,使这里成为了一处杂乱的“城乡结合部”。

  现在,2008年建成的奥林匹克公园的主要部分都在原洼里乡范围内,这个公园在规划、建设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洼里原有的河道、水面和古树,还有几处区级文物古迹。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公园引来清河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奥运湖“龙形水系”碧波荡漾,园内的人造湿地重现了当年的水乡风貌。

  硬化湖底,实属无奈之举,但混凝土底的湖泊还能称为“湿地”吗

  湿地是陆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作为一种资源,在保护环境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可以调节降水量不均带来的洪涝与干旱,将过多的来水存储、缓冲,然后逐步放出发挥着蓄洪抗旱的功能。

  通常将水深2米以下的河流、浅水湖泊、水库、稻田、滩涂、苇塘以及周围的湿土地称为湿地。北京的河湖湿地曾占平原面积的30%以上,是鱼虾的福地,候鸟的天堂。除本文介绍的几处大面积的湿地、稻田外,还有:原永定河故道形成的以什刹海、北海、中南海湖泊链,元大都就是以北海琼华岛为中心建立的;以莲花池、玉渊潭为主的湿地,燕国都、辽“南京”、金中都等都是以莲花池为水源地建立都城的;原宣武区境内的大川淀、小川淀(在今虎坊路一带)、“南下洼子”(今陶然亭湖)的湿地;今龙潭湖位置的湿地;今北京火车站位置的泡子河湿地;今俄罗斯大使馆位置的“北馆湿地”;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北运河、拒马河两岸的河滩湿地等等。

  还有一些由水库浅水区及湖滩湿地,如:延庆野鸭湖、康西草原湿地;海淀区近年营造的翠湖、稻香湖湿地公园等。

  现在,严酷的事实是,北京境内由于数百年来高强度的城市建设、人口的急剧增加,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及引起的水位下降,使首都的天然湿地损失了90%以上。文明对自然资源的攫取造就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和繁荣,也招致了大自然的报复。“热岛效应”使得夏季城区温度提高了2摄氏度;圆明园里曾经到处泉水淙淙,如今给福海补一点水很快就渗漏了,不得不考虑铺“防渗膜”……

  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为了节约景观用水,减少渗漏,无奈将部分河湖底部用混凝土硬化。然而专家们称,开放的河湖底部可与地下水联通,水底淤泥及依赖淤泥生存的贝类、鱼虾、昆虫、浮游生物,还有芦苇、莲藕、藻类等水生植物,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生态系统,使水系有自然净化功能。他们问道:水泥底的湖泊还能称为“湿地”吗?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北京污水再生利用的进一步强化,随着大型水利工程的启用,北京的地下水有希望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充。我们不指望重现“万泉十里水云乡”,但北京的湿地总会有部分恢复吧。来源YNET.com)
阅读 1776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