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环保水域生态 科技助推水产养殖
媒体:中国渔业报 作者:佚名
专业号:鄱湖人家
2009/4/2 8:03:56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丽卿近日在上海青浦现代农业园区又接待了一批参观者,由她领衔的复合型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项目,通过构建人工湿地,在实现园区水体自净化的同时,更有效地实现了水产养殖的“零排放”。该技术如今已覆盖上海青浦现代农业园区800多亩标准化池塘,帮助农业园的无公害蔬菜走出了国门。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聚焦上海高效生态农业,专家们在崇明养蟹、松江育苗、南汇培种、青浦治水,在郊区水产科技战场上大展身手。
崇明“毛蟹”大翻身
崇明有着得天独厚的水产养殖区位优势,特别是河蟹产业已成为崇明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致富的优势产业,但原来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过程中“育苗成本高、苗种质量差”的现状,始终制约着河蟹产业的发展,国内养殖业也对崇明只有“小毛蟹”的印象根深蒂固。经过30多年研究,海洋大学研究人员与当地企业合作,独创性地建立了“河蟹微流水育苗工艺”、“土池低盐度生态育苗法”,研发出抗性早熟的饲料,将蟹苗的规格由原来的2克~3克提高到4克~7克,使蟹种瓶颈问题得以彻底解决。通过合作,科研人员在国内首次建立了规范的河蟹亲本营养强化、生殖性能和苗种质量评价方法;探明了盐度、钙离子和脂类营养对河蟹性早熟的内分泌调控机理;首次发现雌雄幼蟹具有不同的性早熟营养调控机理,构建了较系统的河蟹养殖技术体系。
鳊鱼成了桌上“客”
由上海海洋大学李思发教授牵头的“良种鳊鱼”研究,经过6代选育,生长速度提高了30%,传统鳊鱼两年长到500克重,“良种鳊鱼”却能长到700克重。上海松江区水产良种场自引进“良种鳊鱼”后,通过选育,不仅成为全国养殖户青睐的抢手良种,还催生了良种场休闲垂钓的第三产业,每年为各地农民增收近1亿元,“垂钓”产业更增加100多万元收益。如今,由李思发教授培育的荣获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新吉富”罗非鱼,又在南汇扎下了根。
松江鲈鱼“游进”百姓家
已在上海绝迹近20年的松江鲈鱼,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因其成鱼鳃部有桔红色鳃膜,看上去像长了4个鳃,在民间又称“四鳃鲈”,具有极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海洋大学潘连德教授主持的松江鲈鱼人工养殖与病害控制技术应用课题组,自去年成功首批野外放养100条松江鲈鱼后,规模化商品鱼养殖技术应用研究也走向成熟,不久,“养在深闺”的松江鲈鱼就将进入寻常百姓家。
科学治水,营造生态水域
好蟹好鱼重在养水,养鱼不能忘记治水。该校水域生态环境上海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针对部分区域水域污染和富营养化现象较为严重的情况,在上海淀山湖、朱家角大淀湖、松江世茂佘山庄园水系、世茂昆山碟湖湾、南汇滴水湖、奉贤古华山庄短头浜、上海世博园区白莲泾等区域开展了城市景观水域生态修复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鱼治水”、“以虫治水”、建设“水下森林”、构建人工湿地等湖泊生态修复策略,研究出了一套成熟的富营养化水域及近海海域生态修复和控藻工程技术,有效地减缓了区域内富营养化程度,抑制了水华和赤潮发生,营造出秀丽水域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