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洞庭湖:汉寿打花鼓

媒体:原创  作者:胡一鸣
专业号:彭平波
2009/5/21 20:03:48

        汉寿县月明潭乡有个叫上屋湾的村落,传说这里是远近闻名的汉寿打花鼓发源地。


        相传汉寿打花鼓起源于凤阳,汉寿古称龙阳,所以汉寿打花鼓亦名\"龙凤花鼓\"。


        明朝中叶,地处洞庭湖西畔的龙阳县,地肥土沃,山青水秀,人口尚不足三万。一支从北边开来的军队,长期驻扎此地,屯田生产。


        安徽凤阳县有一盛氏妇女,因家乡连年遭灾,田地失收,公婆染病身亡,不得已领着一双儿女,千里迢迢南下寻夫。一路上盘缠使尽,幸自幼从娘家学得凤阳花鼓的好技艺,卖唱糊口,居然一直寻到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西畔,找到了当兵吃粮的丈夫,全家在现月明潭的上屋湾住了下来。盛氏打花鼓技艺得以在当地传授。久而久之,形成了汉寿特有的地方风格,流传至今。
       

        汉寿打花鼓原是一种较为单纯的曲艺演唱形式。演唱者通常为一人,演唱时一边击鼓,一边按情节需要表演各种角色。演唱内容以中、短篇故事为主,如《白牡丹》、《三打祝家庄》、《孟姜女》、《卖杂货》等。词曲固定,即为有\"本头\",一般在农闲时自娱自乐。少部分说古论今、言吉道贺的内容,多为即兴编词(曲调固定),见子打子,往往是在民间节日或婚寿喜庆之时登门献艺,不收分文。如\"送喜\"、\"送财\"等,此种情形一直沿袭至清末民初。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汉寿打花鼓无论在演唱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由一人演唱发展到二人演唱为主,由一人多角变一人一角。如《白牡丹》、《卖杂货》等。二是由原来单一的说唱形式加进了舞蹈动作,如《采茶》、《送财》等。三是由演唱者自己伴奏改为他人伴奏,并在鼓以外,另加进了锣、头钹、二钹、大筒等乐器(解放后又加进了竹笛、唢呐等)。四是即兴演唱的比重大大增加,并因此而创作、发展了一些新的曲目,如《观灯》、《生产》、《摘花》等。这样,汉寿打花鼓使衍变成兼曲艺与歌舞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数百年来,牢牢扎根在民间土壤里,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汉寿打花鼓可分为文花鼓和武花鼓两大类。文花鼓以说唱为主,称曲艺型。如《白牡丹》、《算命》、《孟姜女》等。伴奏除打击乐外,加大筒。武花鼓即表演动作幅度较大的,称\"歌舞型\"。如《采茶》、《送财》、《观灯》等。伴奏除文花鼓使用的乐器外,还在过门加进唢呐、竹笛等。
   

        汉寿打花鼓的曲调不仅优美动听、婉转柔和,而且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常见的类型有:1、一目多曲,即一个曲目里有几种不同的曲调。如《采茶》就有六首各具特色的曲子。2、一词多曲,即一段唱词可选择数种不同的曲调。如《送财》就有五种完全不同的曲子。3、一曲多唱。即同一首曲调中有几种不同的唱法。如《卖杂货》的第一大句,\"旦\"唱时就比\"丑\"唱的提高了一个四度。这样不仅使曲调有新鲜感,不重复,而且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女主角无比喜悦的心情。除此以外,调性发生变化的也不少,如《双摘花》、《夸夸调》等。
   

        汉寿打花鼓流行于汉寿全境,全县约有打花鼓班280余个。尤其以毓德铺、龙潭桥、月明潭、周文庙等14个乡镇更为普及。

阅读 336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