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视:万里迁徙的候鸟为什么选择这里作为栖息的“驿站”?四周被荒漠包围中的银川平原为什么会出现大面积的湖泊湿地?是什么让这片位于西北干旱地区的绿洲入选中国十大新天府?敬请收看走遍中国《塞上湖城—银川》。
2007年3月,一只佩戴环志的鸟从遥远的孟加拉湾出发,开始了长达上万公里的迁徙之旅。当年6月,中国国家鸟类环志中心发现,它降落在宁夏银川附近。这是人们第一次通过卫星监测到这种鸟出现在宁夏。这是一种什么鸟?它为什么会选择银川落脚呢?
打开地图,我们发现,银川位于中国西部黄土高原上的宁夏平原,腾格里、乌兰布合、库布奇和毛乌素这四大沙漠把它团团包围了起来。于是,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这里似乎到处是干旱的荒漠。
然而,2008年2月,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新天府”活动中,银川平原却被评为十大“新天府”之一。那么,这里为什么能与“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相提并论呢?
2008年8月,我们跟随银川市湿地办主任孙胜民和宁夏林业厅的鸟类专家白庆生,来到那只鸟的降落地点,位于银川市区东郊黄河岸边的一片湿地。
(记者)刚才那个鸟是在这块儿发现的吗?
银川市湿地办主任孙胜民:对!这是在去年六月份吧,国家的鸟类环志中心的专家到银川,在我们银川的黄河湿地发现了一只从孟加拉湾迁徙过来的一只鸟。
(记者)哦 就是这个?
宁夏林业厅的鸟类专家白庆生:嗯!就是这只渔鸥,渔鸥的迁徙路线非常长,它是从孟加拉湾到这个咱们青海的青海湖,然后飞到咱们宁夏的黄河,然后在这儿停歇了有十到十五天的时间,它补充食物 补充体能 然后再往其它地方迁徙。
白庆生告诉我们,候鸟在漫长的迁徙旅途中,往往要连续飞行两、三千公里之后,才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降落休息。对这个中途“驿站”的栖息环境,候鸟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当那只渔鸥飞越万水千山来到黄土高原,已经精疲力竭了,它该在哪里落脚呢?在一片茫茫沙漠之中,它惊喜地发现了这片水草丰美的绿洲--银川平原。
宁夏林业厅的鸟类专家白庆生:鸟类对这个环境的灵敏度非常高的,什么地方它一脏了,一有污染了,好多鸟类它就不去,那么它到这个地方停歇和补食,说明咱们宁夏这一带,银川这一带的黄河环境这些年在发生着越来越好的变化。
2008年3月6日,宁夏电视台播出了一条有关候鸟回迁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银川市区北部的阅海国家湿地公园,我们找到了这条新闻的线索提供者,资源管理站站长李志军。李志军告诉我们,那天早晨,当他在阅海湖监测鸟群的时候,忽然发现了几只白色的鸟,体态十分优美,在几千只候鸟中显得高贵不凡。难道是小天鹅?李志军心中一阵狂喜。
如果它们真的是小天鹅,那就是说,选择银川平原作为迁徙驿站的候鸟,除了渔鸥之外,还有像小天鹅这样更加珍稀的国家保护鸟类。
阅海国家湿地公园资源管理站站长李志军:因为当时呢,湖面的冰层呢已经即将融化了,走在冰面上冰层发出那种“咔咔”的声音,人不敢呢,下到湖面上都不敢往前走,于是我们就是踏着这种即将融化的这种冰层,我们逐渐就走到芦苇这个前面这一片就是潜伏了下来。
当六只体态优雅的小天鹅出现在监测镜头中的时候,李志军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阅海国家湿地公园资源管理站站长李志军:如果湿地的这种环境特别利于它栖息,也利于它取食隐蔽,那么而且周围的生态环境又特别的幽美,那么满足这种条件的情况下,它有可能在这个地方能够停留。
鸟类专家认为,小天鹅对栖息地的环境要求更加挑剔,是当地生态条件改善的重要标志。两天之后,这六只小天鹅翩翩而去,给银川留下了一段“天鹅湖”的美丽故事。
银川平原湖泊湿地的总面积达到了25万公顷,这在中国的西部干旱地区是非常罕见的。它不但成为迁徙候鸟的理想驿站,还孕育了一座波光荡漾的美丽城市,银川。这里湖泊棋布、沟渠纵横、稻香四溢、鱼跃鸟鸣,构成了一幅“湖在城中、城在湖中”的绮丽画卷。因此,银川又被称作“塞上湖城”。
那么,银川这座塞上湖城是怎样形成的?被四大沙漠重重包围起来的银川平原,为什么会拥有如此之多的湖泊湿地呢?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汪一鸣教授,对宁夏的地理环境变迁,进行了三十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在宁夏水利厅渠首管理处的展厅内,汪教授对照一幅绘制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宁夏全省渠流一览图》,向我们详细地讲解了银川平原众多湖泊湿地的重要成因。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汪一鸣:它是黄河古河道的这个改道以后留下这个古代的河道,现在的黄河在这儿,是吧,这个呢大概五六百年以前,明代中期以前黄河的河道呀在这一带,那么等到弘治年间,这个黄河段就搬到这儿来了,搬家了,搬到这儿来以后呢,这个呢原来古河道呢,它还有水,但是断断续续的,它不成为一条河了,它又变成了湖了,变成了湖泊湿地,鸣翠湖就是这一带,那么再往南就是什么,有名的这个鹤泉湖。再往北就是什么,那个银川市中心区的什么清水湖等等,这个地方,现在还都有。
片花:黄河改道形成的许多湖泊湿地面临消失的危险,它们的命运会有转机吗?从天而降的一群候鸟给农民们的芦苇生意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人们将如何对待这些芦苇荡中的“新居民”呢?请继续收看《塞上湖城---银川》
这里就是由于黄河改道而形成的一片天然湖泊,鸣翠湖,它已经成为一座国家级湿地公园。
银川市湿地办主任孙胜民:这个鸣翠湖呢就是唐诗吧,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因为这个地方确实白鹭是比较多的,鸣就是动物这个叫声,翠呢就是植物,我们这儿的植物主要是芦苇,非常苇翠、翠绿,就是形象地反映了这个鸣翠湖它这个生态的自然的特征、特点。
就在我们拍摄期间,鸣翠湖举办了一场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摄影大赛”,除了长枪短炮的专业摄影师,还有许多市民慕名而来。穿梭于芦苇荡、荷花淀里的各种水鸟,是他们拍摄的主角。
我们找到了从小生活在鸣翠湖边的黄秉雄老人,他带我们登上湖边的一座小岛。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这里就有一个南北绵延十余里的长湖。清朝初年,一位游方道士来到这里,被怡人的景色打动,修建了一座道祖庙。于是,这个湖也被称作道祖湖。如今,这座岛上只剩下一口水井,见证着当年道祖庙香火旺盛的景象。
(记者)原来那个小时候,你还记得这个水井能用吗?
银川市掌政乡赵庄村村民黄秉雄:能用!俺们大集体的时候,都还来喝水干啥,那这点还住的给大集体看湖的。
(记者)这个水好喝吗原来
银川市掌政乡赵庄村村民黄秉雄:那个水好喝,甜!可甜了!
早在唐、宋时期,银川就有“七十二连湖”之称,形成了“月湖夕照”、“汉渠春涨”、“南塘雨霁”等湖泊景观,成为当时的西北名胜,引发了许多文人雅士歌颂吟咏。宋朝诗人田霖在《连湖渔歌》一诗中这样描写当时的银川:“闻说连湖七十二,沧波深处聚鱼多。不知罢钓何村宿,一棹青萍欸(音:艾)乃歌。”
(字幕)连湖渔歌 ——(宋?田霖)
闻说连湖七十二,沧波深处聚鱼多。
不知罢钓何村宿,一棹青萍欸乃歌。
至今,银川仍保留着不少像“湖滨街”这样的街道名或地名,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城市和水之间密切的联系。
然而,今天的鸣翠湖,却曾经有过一段濒临消亡的经历。黄秉雄老人告诉我们:他小的时候,父辈记忆中水草丰茂的湖泊就已经消失了,变成了一片荒滩,只有一棵老柳树,顽强地生长着。
银川市掌政乡赵庄村村民黄秉雄:现在鸣翠湖唯一就这一棵大柳树了,你看,就这一棵,再没有第二棵了,这棵柳树现在将近四十年了。
(记者)四十年了
银川市掌政乡赵庄村村民黄秉雄:原来这里的柳树就是盐碱化大,都栽不好,只有这里的地形高,你现在,鸣翠湖,你现在把它(地面)垫高了,你看现在栽的树都活了,它水泡不上嘛。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围湖造田、填湖盖楼,到本世纪初,鸣翠湖的面积已经萎缩到1300亩。直到2000年,银川市政府为了保护湿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开始对这里进行改造和开发,鸣翠湖的命运也出现了转机。
我们乘船驶入鸣翠湖的芦苇丛中,曲折蜿蜒的水道两旁,是高达三米的芦苇,我们一时间辨不清方向,仿佛进入了一个迷宫。
银川市湿地办主任孙胜民:现在鸣翠湖总的面积是一万亩,就是六百多公顷吧,一万亩中间净水面有一半多一些,另外就是芦苇,芦苇应该说也在水面里头的嘛。
(记者)这里边鸟也很多是吧?
银川市湿地办主任孙胜民:这里边鸟都在里边,两边全都是鸟,鸟在里面栖息,你看我们这个芦苇呀都倒了,一方面是鱼吃的,有草鱼跳起来要吃这个芦苇,再一个就是鸟在里面筑巢,把它压得跳,那个鸟在里面还活蹦乱跳。
每年春天,都会有许多鸟在鸣翠湖的芦苇丛中筑巢,养育后代,这里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然而,芦苇对于人来说,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眼前这片郁郁葱葱的芦苇田,位于距离银川市区仅十多公里的贺兰县金贵镇。每年秋天,村民们把收割下来的芦苇卖给造纸厂,这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收入。不过近两年,他们的芦苇生意却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因为这里突然来了许多新的居民。
贺兰县金贵镇潘昶村村民安长仁:有影响,影响大了,相当大了,本来这点鸟没有,人都过来,鸟没有攀,它就长得(好)。
原来,这些新的居民就是上万只水鸟,他们在这片芦苇田里筑巢栖息,把这里当作了新的家园。
(记者)这些年鸟多不多
贺兰县金贵镇潘昶村村民安长仁:多!鸟多,像现在(芦苇)才长出来人都看不着(鸟),春天那个时候,这个苇子像长这么高的时候,一轰天都遮黑了。(鸟)在中间把(芦苇)压折了,就在那儿垒了个窝,垒一个窝,在那儿抱娃子,在苇子里生存呢。
村民们眼看着芦苇被鸟压折,产量大大降低,虽然很心疼,但出于对鸟的关爱和保护,还是很自觉地不打鸟、不轰鸟,后来干脆把这片芦苇田让给了鸟。如今,他们已经把这些水鸟当成了自己的好邻居。
就在这片水鸟云集的芦苇田旁边,是村民们耕种的水稻田。这里的湖泊湿地,滋养着芦苇和水稻,也滋养着和谐共处的鸟和人。
根据汪一鸣教授的研究,历史上黄河的数次改道,在银川平原留下了许多天然湖泊,然而,这些湖泊仍然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汪一鸣:因为在宁夏这个干旱地区,它降水就是一般不到二百毫米,但它的蒸发量一千到两千毫米,就是蒸发量是这个降水量的五倍以上,假如没有一定的补充水源的话,这个湖泊湿地呀,它要可能要慢慢的萎缩
最终呢要消失。
既然如此,银川平原众多的湖泊湿地为什么能够留存至今?它们大量的补充水源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片花:银川平原究竟与“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有着怎样的异曲同工之妙?蓬勃发展的宁夏湿地经济又会让我们品尝到哪些美食呢?请继续收看《塞上湖城—银川》
汪一鸣教授带我们来到位于银川平原西南部的青铜峡大坝,这里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利枢纽。就在大坝的下面,我们发现了一处至今仍在使用的古渠渠首。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汪一鸣:它有一个记载。你看,秦汉时开渠引黄灌溉 农业始兴,当时实行了“寓兵于农”的移民屯田,利用黄水来发展农业,来济军队之需,省输运之劳,在黄河东岸修建了这个渠道。
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开始,银川平原修建了大大小小五百多条沟渠,除了眼前的这条秦渠,还有汉渠、汉延渠和唐徕渠等等。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汪一鸣:古代的这个灌溉排水系统,可能不是很完善,所以过去古时候我们采取一种大水漫灌的一种灌溉方式是吧,有很多灌溉的余水,灌溉的退水,它没有出路,它就在两个渠道的中间低洼的地方呢,就积水,这个也形成了好多那个湖泊、湿地。
正是这些密如蛛网的沟渠系统,为银川平原的湖泊湿地补充了水源,使它们在干旱的黄土高原上,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在秦渠古渠首岸边,汪一鸣教授告诉我们,这段古渠无坝引水的工程设计,正是银川平原千百年来典型的自流灌溉方式。而这种灌溉方式,和自古便被称作“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汪一鸣:它在这个地方,附近它做一个潜坝,又把定坝,把黄河水逼过来,阻力逼过来,让它这个洪水进入这个渠道,就是无坝自流引水,看起来这个架式呀,跟四川岷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非常的相似。
汪教授认为,成都平原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而都江堰的工程技术,很可能从中国的西南传到了西北地区,对银川平原的灌溉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银川平原成为了西北一片丰饶的绿洲。也许,这就是它得以入选中国十大“新天府”的原因之一。
不过,除了历史上的水利工程,评选“新天府”更看重的,是当地居民的现实生活状态。据说在银川,人们可以享受到江南水乡般的滋润生活。
在银川市阅海公园,副总经理朱先求带我们来到一片高大茂密的植物面前。这种叶片长得像芦苇的植物,到底是什么呢?
西湖农场副场长、阅海公司副总经理朱先求:你知道这个是什么水生植物知道吗?认识吗?
(记者)嗯,不知道,没见过。
西湖农场副场长、阅海公司副总经理朱先求:这是我从南方引进的水生植物。
(记者)哦!南方的水生植物。
西湖农场副场长、阅海公司副总经理朱先求:老戴,你掰两个上来,给我们这个电视台的同志尝一尝。
(工作人员)这一个,剥开。
(记者)哦,这样剥开。
(记者)这是那个南方的那种茭白吧。
西湖农场副场长、阅海公司副总经理朱先求:对!这下你猜对了,这是从南方引进的这个茭白。
近几年,阅海公园为了发展湿地经济,引进了一些南方的水生植物。大概是由于引种到宁夏后生长期加长的缘故,这里的茭白个大,清脆甘甜,十分可口。
令朱先求格外得意的,还有眼前这一大片荷花。泛舟于纯洁美丽的荷花之间,得到的享受,可不仅仅是视觉上的。
西湖农场副场长、阅海公司副总经理朱先求:这个我们2005年从湖北武汉引进的,它的开花的数量多,它的开花期限长,有这个特点。那一片呢是我们2007年从洪泽湖引进的,是一种食用藕,哎,你下去,下去看看有没有藕给我采一点,你看这个藕是今年刚刚才形成的,是比较嫩的藕。它这个真正形成产量,要在明年、后年,产量就是高产了,你尝一尝。
(记者)好!新采的藕,嗯,很甜的。
众多的湖泊湿地,为银川平原提供了丰富的水产资源,在人们的餐桌上,鱼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而其中最出名的,是“沙湖大鱼头”。有人说,不吃沙湖大鱼头,就等于没有来过宁夏。这“沙湖大鱼头”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清晨,我们跟随沙湖的渔船一起下湖打渔。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忙碌,终于捕到一条二十多斤重的大花鲢。不久之后,这条大鱼就要变成一道美味佳肴了。
沙湖商贸餐饮经营公司经理马晓荣:这就是我们沙湖的招牌菜,沙湖大鱼头,这个鱼呢就是用你们早上拍照的时候用的那条鱼,它这个鱼头在八斤多。
(记者)象咱们餐厅原来就是抓的沙湖里面大鱼头,还有没有更大的?
沙湖商贸餐饮经营公司经理马晓荣:有!有最大的在二十多斤,光一个鱼头就在十七八斤!
(同行者)哎呀!看着挺诱人的!
沙湖商贸餐饮经营公司经理马晓荣:就是!这个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你们可以品尝一下。
(记者)好的,来!
沙湖商贸餐饮经营公司经理马晓荣:请慢用。
现在,如果银川人想吃上一顿“沙湖大鱼头”,他们可以坐船从阅海码头出发,沿水路向北行驶,直达沙湖。一条人工修建的艾依河,已经把银川平原上的许多湖泊连在了一起,其中也包括阅海湖和沙湖。
艾依河管理局局长王正良:原来没有修通这儿以前呢,就是一些小的湖泊都是相对说封闭的,这水是死水,是不流通的,等于这个湖泊的面积逐步在萎缩,湿地呢就是没有水给它补充,自从艾依河挖通之后呢,就把以前我们银川形成的湖泊,比如现在我们这块就是西湖和阅海,把这些湖泊有效的补充水,把这些湖泊又串起来,串起来呢就是水呢就流动起来了,这样把过去的死水就变成活水了。
而在汪一鸣教授看来,艾依河把银川平原的湖泊湿地连通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对于宁夏乃至中国整个西北地区的环境,都至关重要。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汪一鸣:这个宁夏引黄灌区,整个是一个绿洲生态系统,我们可以想一想,假如没有这么一个绿洲,我们西边的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合沙漠,东边的毛乌素沙地,很可能它们就要牵手会合是吧,这样生态环境呀就严重的恶化。
2008年2月,《瞭望东方周刊》刊登了一篇“中国城市幸福感调查”报告,在全国31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银川居民的“文明幸福指数”仅次于成都,排名第二。而这种幸福感,应该与这里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如今,银川平原这片西北绿洲,已经成为飞鸟情有独钟的栖息天堂。而这里的人们,也早已习惯了与鸟为邻、伴水而居的惬意生活。他们在碧绿的湖面上泛舟垂钓,欣赏着摇曳的芦苇,聆听着鸟儿的歌唱,享受着这座“塞上湖城”带给他们的和谐与幸福。
我也说两句 |
![]() 欢迎你到银川来。 很意外 学生时代的印象银川是干旱无比的地方 一定要去看看 |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