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全城寻“巢”

媒体:内详  作者:内详
专业号:西溪湿地
2011/5/3 16:08:15

全城寻“巢”

负责研究中国首个城市鸟类繁殖行为课题的浙江自然博物馆副馆长陈水华调查发现,城市化导致一些鸟类搭起“铁丝巢”,变成“大嗓门”

为更多了解鸟类杭城“讨生活”的艰辛,鸟类博士团队顶着烈日

本报记者 洪慧敏

钢筋水泥替代了森林,房产楼盘替代了农田……城市化无边“巨手”下,鸟类居住环境不断被往外推,一些鸟儿不得不作出调整,慢慢学会在城市 “讨生活”。

杭州是研究城市鸟类的“理想之城”,目前,市区范围已记录鸟类250余种。城市通过哪些方式吸引鸟类?鸟类通过什么方式适应城市?留在城市繁殖的鸟类会不会把它们的改变传给下一代?城市鸟类一个个未解之谜,引发种种猜想和研究。

今年起,浙江省自然博物馆副馆长、鸟类学博士陈水华,负责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市化影响及鸟类繁殖行为和生活史的响应”的课题。这是中国首个关于城市鸟类繁殖行为的研究,课题将于2013年研究完毕。

现在,正值一年里鸟类短暂的繁殖季节。这些天,陈水华和团队成员冒着炎热跑来跑去,满杭州到处寻找鸟巢。

“如果我们完全了解城市鸟儿繁殖下一代的所有秘密,我们就有可能通过指导城市规划、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等行动,让未来的城市留下更多鸟儿。” 陈水华昨天这样对记者说。

哪些鸟儿学会了在杭城“讨生活”

1997 年至1999年间,陈水华在杭州市区共观察到鸟类150种。

鸟类学中,不同鸟类对于城市化具有不同反应,总体上存在城市适应种和城市敏感种两大类。城市适应类群对城市环境具有较强适应性,对于城市化带来的栖息地改变、干扰、噪音和污染等,具有较强耐受性。城市敏感种则反之。

根据陈水华的调查,杭城鸟类中,有32种属城市化适应种(约占22%),77种属轻度适应种(约占51%),41种属敏感种(占27%)……

41种城市化敏感种,主要是啄木鸟、杜鹃等一些食虫鸟类。由于适应不了城市化快速发展,它们随着城市扩展逐渐退出,如今成了城市老人的记忆。

特别能适应城市化的32种鸟类,主要是麻雀、白头鹎、白鸴镵、乌鸫、珠颈斑鸠、大山雀和鹊鸲等。我们的阳台、庭院,乃至马路旁行道树上,常能看到它们轻盈的身影。

为适应城市化,它们作出调整和改变。没树枝,几根铁丝一拼,就是一个巢穴。城市太吵,它们抬高嗓门鸣叫。“包括繁殖场所选址、巢材、繁殖行为、声音,甚至基因等,城市鸟儿都可能作出改变。”陈水华说。

学会在杭城“讨生活”鸟儿们自身改变了什么

改变一:

工地钢筋上搭起“铁丝巢”

昨天,杭城灯芯巷4岁男孩小步步,又朝阳台玻璃窗外仔细张望一番。

“小鸟怎么还不来筑巢啊?”小步步着急地问大人。

每年“五一”前后,小步步家的阳台上,就会飞来一只黑羽毛、黄嘴巴的鸟妈妈,在阳台花盆里或空调室外机上,筑巢生宝宝,至今已持续5年。

跟小步步家一样,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看到鸟妈妈们寄居到自家屋檐下,繁殖鸟宝宝。

去年春季,朝晖的李小姐家,一只麻雀竟钻进她家空调管道里筑巢,“那段时间,老是听到空调那里发出悉悉索索的声音。”

2008年春季,在杭州某建筑工地内,一只急着生宝宝的珠颈斑鸠鸟妈妈,衔来工地的几根铁丝,在工地脚手架上,搭了个“铁丝巢”,急匆匆生下两个“宝宝”。

从2007年1月底起,余杭塘栖镇高新农业开发园区附近,喜鹊在上百个电线杆上顶端筑鸟巢。

“鸟类原来在大树里筑巢。城市化下,原有环境失去,必须找一个替代物,否则就不能留下。”陈水华说,这也是麻雀、白头鹎、白鸴镵、乌鸫等鸟类,能留在城市的原因。

改变二:

城市噪声下变成“大嗓门”

城市化越来越快,周围越来越吵,留在城市生活的白头鹎等鸟儿,无奈地学会做个“大嗓门”。

在杭城的公园、小区内,会不时看到顶着一片“白头发”的小鸟,在树荫间蹿来蹿去。此鸟叫“白头翁”,另一个名字叫“白头鹎”。

浙江科技学院姜仕仁等学者,几年前在临安等地,做过环境噪声对鸟类鸣声频率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白头鹎可通过提高声音频率避免环境噪声对鸣声的影响,从而保证噪声环境中声信息的有效传递。

现在正是一年里短暂的鸟类繁殖季节,雄白头鹎忙着唱“情歌”。但是,汽车声“嘀嘀……”,城市里吵得很。为了雌白头鹎听到自己的求爱声,成功繁殖下一代,雄白头鹎提高嗓门,尖利着嗓音,拼命唱“情歌”。

有研究发现,像斑胸草雀等城市常见雀类,也学会在吵闹的城市里,自动随着噪声的强度大小,提高鸣叫声。

“总之,由于白头鹎能因环境噪声而改变鸣声的频率,从而具有鸣声可塑性,使得白头鹎较其他缺乏这种鸣声可塑性的种类,具有更高的适应能力,这可能是白头鹎能在城市高噪声环境下生存繁衍、成为广布种的原因之一。”姜仕仁等学者分析。

改变三:

基因变化影响迁徙

乌鸫,一种通体乌黑的鸟,与八哥相似,是杭城最常见鸟类之一。

德国科学家曾研究发现,城市生活不仅改变了乌鸫的行为,也改变了它们的基因。

而在杭城,乌鸫则早就变成了“长期稳定居住城市的小居民”。

虽然一些鸟类学会了自我调整,但它们并不喜欢钢筋水泥建筑群。

据陈水华在杭开展的一项城市鸟类调查,发现西溪湿地等树木葱郁的城市公园庭院内,鸟种最多;而城市建筑区内,鸟种最少。

专家选择半径为100米的样方范围展开调查,发现城市建筑群内鸟种最少,平均单个样方的物种数约零星几种,而西溪湿地等树木蓊郁的公园庭院内,鸟种最多,平均单个样方的物种数将近有16种。

表面上看,城市里鸟类与人类似乎更和谐相处了,但鸟类学者却指出,其实这是留在城市里的鸟儿,在城市化不断推进下,被迫做出的调整适应。

鸟类专家倡议:

全城轻轻寻鸟巢

“去了解城市鸟类,才能知道应该为鸟儿做些什么。”陈水华说。

“城市化影响及鸟类繁殖行为和生活史的响应”课题,将以快速发展的杭州作为城市研究样地,以麻雀、白头鹎、大山雀、乌鸫、珠颈斑鸠和白鸴镵等6种杭州市区最常见的鸟类,为研究对象。

这6种鸟类分属不同的科,均属留鸟,在杭州市区和郊区普遍存在繁殖个体,作为适应城市环境的繁殖种类,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陈水华说,将以城市建筑、干扰、噪音和污染等典型城市化因子为参数,采用城市化梯度分析法,将杭州市区(包括郊区)的鸟类栖息地,划分为不同的城市化梯度,将提出鸟类在繁殖行为和生活史特征上对城市化影响的响应机制。“我们在杭州开展本项目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现实需求,杭州的自然环境和城市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如果你发现自家、学校或单位有野生鸟类筑巢繁殖,请与项目团队联系,让我们一起在最小干扰情况下,对城市中野生鸟类繁殖行为进行观察和研究。所有提供信息的志愿者,都可获得由项目团队送出的精美纪念品一份。如果你想参与,可通过加QQ554322823,或拨陈博士手机13957136429联系。

陈水华建议,城市规划和建设者,要多在市区规划绿地、多种树木,保护城市绿地、减少污染;普通百姓不要捕杀鸟类,跟鸟类和谐相处。

作者:洪慧敏

(本文来源:浙江在线-今日早报)netease
阅读 182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