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 湿地新闻 > 湿地保护 > 正文

萤火虫去哪儿了?西溪湿地寻萤之旅

媒体:西溪湿地官网  作者:西溪湿地
专业号:西溪湿地
2014/7/29 13:50:29

7月22日,“萤火虫去哪儿了”寻访萤火虫活动首批参与者来到西溪湿地,在自然导师的带领下开启了神秘梦幻之旅。活动伊始,自然导师给参与普及了萤火虫的基本知识,随后大家便踏上了寻访萤火虫之路。夜幕下的西溪显得格外静谧,只有知了与青蛙在合唱着夏夜之歌,偶尔跳出水面透气的小鱼,溅起一池塘的水花,匆匆略过的白鹭,仿佛正饱餐一顿准备安眠,月色笼罩下的西溪,树影重重,别样美丽。而活动中的小朋友们,更期待见到绿色小精灵们,睁大了眼睛四处寻找。

“看!那边有小绿光!”一位小朋友轻声惊呼,大家纷纷调转方向屏息观察。在大家的等待下,果然,一点小小绿光忽闪忽闪出现在水面上,光不强,却与水面倒影交相辉映,优哉游哉飞舞,让人心神向往。不久,一只、两只……一个池塘陆续出现了四五只萤火虫,争相嬉戏按照寻访要求,大家都没有上前打扰萤火虫们的聚会,继续出发。一路上不时遇见一两只提着灯笼的小精灵,甚至有一头撞到寻访者身上的,寻访者小心翼翼得用双手将萤火虫装入事先自制的纸灯笼里,微弱的绿光,却照亮了大家的路。

(摄影:李忠)

在点点绿光的陪伴下走完一圈,大家集合在一起,分享一路上与萤火虫的奇遇,自然导师则用捕捉到的萤火虫为大家讲解萤火虫特征、生活习性,随后便放飞了这些绿光小精灵。萤火虫是灵敏的环境指示生物,只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一旦植被被破坏、水质被污染、空气变污浊,它们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西溪湿地水陆结合,曲径幽深,芦苇、菖蒲挺水摇曳,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我们带来了这群暗夜小精灵,让生活在城市中久未亲近自然的人们寻访这黑暗中御风而行的点点微光,见证那一抹抹如梦似幻的流动光芒共同感受西溪湿地的自然风光。

(摄影:李忠)

萤火虫小知识

萤火虫又名夜光、景天、夜照、流萤等,属鞘翅目萤科,是一种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萤光,故名为萤火虫。这种尾部能发光的昆虫,约有近2000种,我国较常见的有黑萤、姬红萤、窗胸萤等几种。萤火虫体形小至中型,长而扁平,体壁与鞘翅柔软。前胸背板平坦,常盖住头部头狭小眼半圆球形,雄性的眼常大于雌性。腹部7~8节,末端下方有发光器,能发黄绿色光。萤火虫夜间活动,卵、幼虫和蛹也往往能发光,成虫发光有引诱异性的作用。幼虫捕食蜗牛和小昆虫,喜栖于潮湿温暖草木繁盛的地方。

生活习性

萤火虫幼虫分为水生和陆生.幼虫一般需要6次蜕变后才进入阶段。幼虫喜吃螺类和甲壳类动物,捕捉猎物后会先麻醉再将消化液注入其身体,将肉分解。初春时段,水中生活的萤火虫幼虫会爬上岸钻进土。这时由鳃呼吸改为气孔呼吸,腹部两侧会发光,约50天时间才变蛹成虫,平均只有5天的生命,在日落后的1小时萤火虫非常活跃,争取时间互相追求

发光原理

萤火虫的发光是生物发光的一种。萤火虫的发光原理是:萤火虫有专门的发光细胞,在发光细胞中有两类化学物质,一类被称作萤光素,另一类被称为荧光素酶。荧光素能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消耗ATP ,并与氧气发生反应,反应中产生激发态的氧化荧光素,当氧化荧光素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光子。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几乎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只有极少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办法制造出如此高效的光源。

威胁因素

都市化及土地开发对萤火虫的栖地及生态都造成相当大的冲击造成萤火虫逐渐消失的原因不外乎下列因素:

1.栖地遭到破坏 2.人工光源带来的冲击3.农药、化学药剂污染4.水污染5.生活垃圾污染

科研宣教科:缪舒茗

阅读 1388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