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后的一次班会

媒体:原创  作者:飞笔
专业号:飞笔
2009/8/24 20:05:41
纪实文学 巩固
 
 
四十年后的一次班会
 
 
在学校,召开一次班会本是一件寻常的事。然而,一个班的同学在毕业四十年之后,寻到自己的班主任老师,并邀请主管教育的县长和诸多老师召开一次别开生面的班会,这是令人难忘的。对我而言,不仅感到当年我们班的那种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团队精神,那种师生尊爱的情感没有变,而且一直在延续、扩展着……
企      盼
2004年9月13日午夜。开通火车站。我们一群花甲老人守候在车站候车大厅,没有一丝倦意,各个显得有些兴奋,并略带少许焦急的神色。我们就是通榆一中高中六七届二班的同学们。
我们是来迎接毕业时的班主任——恩师王明远的。王老师是极平凡的老师。四十年前看见他时的形象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中等身材,长方形脸,眼睛不大但很有神,白晰的皮肤,自由式的短发,冬夏都不戴帽子。冬天时穿一件深灰色毛呢大衣,走路铿锵有力,尽显着青年人的活力。
王老师不是本地人,家在辽宁省辽阳县,毕业后分配到通榆一中。当时的一中教师堆里显赫的是“八大金钢”,即“三李(李宜春、李松林、李洪魁)一鲍(鲍怀勋)、两江(武占江、安永江)一李(李长富)于(于业昌)”。王老师虽然不在“八大金钢”之列,但在我们班同学的眼里,他是更为高大的、可敬的、可信赖的“金钢”。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一上高中,他就是我们的班主任,上学时天天有面可见,对他有许多了解的缘故吧。从上小学开始,我觉得有两种人可怕 :一是老师,二是警察。因为老师可以训人 ,警察可以抓人。而到了王老师当班主任以后,怕老师的心理就逐渐消逝了。后来我也成了司法警官、律师,自然解除了误怕。当时的一中,师生的关系是很融洽的,看不出太大的区别。比如:有的老师比大龄学生的岁数还小,学生会干部的领导能力比有的老师还强,有的老师乐器演奏的水平还比不过学生中的佼佼者。初中一年级时,学校参加县体育运动会,所抬的宣传画牌,就是我和高中的师兄们一起画的。老师站在我们旁边观看说 , 真都挺“厉害” 。 还有打篮球,教师联队打赢我们学生联队十分费劲。但是不管怎么说,学生的能力都是老师教出来的……
从大连开往齐齐哈尔的2219次列车到达开通站的时间是凌晨2点30分,同学们已经在车站等了近两个小时。因为白天温度很高,我只穿了一件半袖衫,而现在是深秋的凌晨,自然有些凉意,但我心里一直很热。王老师是我们下乡插队后返回家乡的,他走的很急,又是默默的,没有一个学生去送送他,这是一个不应有的遗憾。正是这种遗憾,促使我们班的同学十分想念他,无时无刻地想见他一面。五年前获悉王老师在辽阳县一中任教,就由刘玉书同学执笔写信寄去,但始终没有回音,一晃就是五年。现在全班同学的思念就要实现,我的心情又怎能平静?
凌晨的秋风夹着铁路边特有的气味阵阵扑来,似乎感到远处的列车把王老师的也是那么感慨的情绪不断地提前送来。古稀之年的王老师与花甲在即的学生们的距离通过列车在逐渐拉近。迫不及待的马殿文同学,因是本站的铁路职工,就大摇大摆地走上了站台  ,欲抢先享受见到王老师那一刻的感觉。
汽笛一声长鸣,列车呼啸着驶进了车站,慢慢地停了下来。李铁文把事先写好的“欢迎恩师王明远”的大牌子,高高地举了起来。我们站在玻璃栅栏外,脸贴在玻璃上,扫视着一节节车厢的门口,都想抢先发现自己的老师。因为站台上光线太暗,看见的只是一簇簇人影。我开始想象王老师现在是什么样子,但是没有可靠的形影。
出站的人已经不多了。李铁文同学伸着脖子往站里看,牌子举得更高,双臂还晃动着。就在这时,房晓东喊:过来啦!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马殿文正挽着一位精神抖擞的老者,健步向检票口走来。在微弱灯下的光,我确认这就是我们的恩师王明远。他,身板挺直,还是从前的样子,但毕竟是一张老年人的脸,多了些记录沧桑的皱纹。在灯光下,王老师一一叫出了我们的名字:刘锋、程玉生、张子学、房晓东、李铁文,还有我。
我们用车把王老师送到宾馆。在他下榻的房间,由刘锋报告了本次见面恳谈会的议程,征求同意后,又好一阵絮语。蒙蒙亮时,才不情愿地散去。
体       检
9月14日早晨 8点30分。通榆县第一医院。按照筹备组的安排,给王老师做了一次健康状况的全面检查。
王老师感到自豪的是刘锋同学曾在这所医院任过业务副院长,我现在还是这所医院的法律顾问。给王老师做全面体检,都是通过院长姜银忠同志亲自安排的。姜院长对王老师说:“你是刘锋的老师,也是我的老师。”在医院和院长看来,体检这本是一件极容易的事,但给王老师的感触,那该是怎样的啊!
医生们知道了这些情况后,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也都非常的热情,量血压、抽血化验、做心电、排X片……这不仅使我回忆起当年的许多。有一次,我们班在火车站装甜菜筹集班费时,刘锋一不小心将自己的下颔弄了一个大口子,王老师急忙和同学们一起把他送到医院,缝了好几针,王老师亲自给他付了医疗费用。刘锋下颔的疤痕现在还隐约可见。
我们班的同学,是从通榆县当时的五个中学分别考来的,家在农村的占一半,在学校住宿。王老师对住宿生的衣食住行格外关心,尤其是谁有个头疼脑热,他都是拿自己的钱给治疗,没有丝毫地舍不得。要知道,对于钱的感觉那时和现在是不一样啊。现在的孩童,你给他一角钱,他肯定不要,嫌少。而那时,一分钱可以买许多东西。如:一枝铅笔或两个扣子或五个糖球儿。六十年代一分钱就代表着有钱 , 在商店的柜台上分毫不让,而现今因为几角钱甚至几元钱与商家争得面红耳赤的人已十分罕见。
王老师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非常关心,积极倡导体育锻炼。那时候我们班的体育活动在全校是一流的,有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等。中长短跑、三铁、跳高跳远、竞走等都在全校拿过第一名,几乎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强项。正因如此,我们班还有自己的运动服(其实就是一套颜色相同的线衣线裤而已),上面印着“朝晖”。这两个字摘自毛主席诗词“芙蓉国里尽朝晖”,经王老师审定后,由我亲手刻板印制的。这样的举动,在全校二十多个班级中绝无仅有,令其他班的同学们刮目相看。
当年的王老师身体很棒,看上去很有力气,都是因为他坚持锻炼,并与同学一起活动的结果。四十多年一晃过去了,老师的身体怎样?这次的检查结果是我们急切要知道的。各项检查之后,医生给王老师的结论:一切正常,非常健康。
照       片
2004年9月14日下午3点整。天程酒店对过。四五十人面朝东方准备集体合影。照相馆的一名摄影师、电视台的一名摄像师,各自把镜头对准了这群人,同时记录下了这非比寻常的瞬间。前面第一排十三人,有的蹲着,有的坐在地上。中间一排除现任主管教育的副县长陈敬德外,清一色都是老师。王老师和他的同事们,都坐在椅子上。最后一排,人多排长,二十二名错落不整、高矮不一地站着,全是同学。
冲洗后的照片上,背景“天程”二个红字极其显眼。这个字号是范长顺同学起的。这个背景、这群人似乎在讲述着、印证着一个人——程玉生,乃至全班同学们的历程,可谓天高程阔。
我们班的合影除了这张之外,还有一张那就更珍贵了。这是一张在全国都难得见到的老三届全班同学毕业时合影(不敢保证全国没有第二张)。凡是经过那个年代的人都记得,在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中,每一个人都要选择一个派别,否则就是不革命,或者就是反革命。所以,社会、家庭空前地分裂、动荡、重组。正因如此,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分化成两大派。当时的一中所有班级也都分成两大派,组成人数不等的红卫兵战斗队组织。我们班当然也不例外。我不想说谁是哪一派的,反正是两大派。从1966年“文革”开始,到1968年学生大规模上山下乡,通榆一中除工宣队、工作组出来说几句没有多少人肯听的话以外,校方瘫痪,学生一盘散沙,几乎都是各自为战了。就在这种情况下,唯独我们通榆一中高中六七届二班还保持着整体意志,同学们排除了派性干扰,在班委会的召集下, 从四面八方重新相聚在通榆县唯一的老照相馆里。37个清秀的身影、37个稚嫩的面孔,37双充满希望和追求的眼睛,永远镶嵌在一张黑白的胶片上。题照:
雄鹰踪迹海天涯     68、7、12。
全班合影时,最遗憾的是缺少班主任及各位老师,最欣慰的是分手后凡是得到消息的同学都来了,最自豪的是除了我们班,没再听说还有哪个班级在狂热的“文革”中全班同学毕业时能合影。还有一张全班的照片,是毕业二十年之后,在通榆县著名的原迎宾楼的楼顶上的合影,因为那时全县城就有两三栋楼。那是1998年11月13日,在时任信托公司经理、我们的班长程玉生和我们几个组委的努力倡导下在通榆大规模地召开了一次同学会。这次虽然与班主任王明远老师没有联系上,但是于业昌、林树森、邵树清、冯书全、李松林、张锁安等六位老师参加了我们的同学会。这次同学会很有影响,此后全县也不断地出现同学会。可以说,除了幼儿园的同学没有聚会外,小学时的同学会也出现了。比如说,我太太就发起组织过一次小学同学会,在我家热闹了两天才散。
当我把我们班每一次聚会的照片,放在一起欣赏时,都会带来许许多多的回味。当我们指着照片给子孙们讲述时,总是很骄傲,总是很自豪,老态龙钟的脸上总是焕发着青春的姿色。
班       会
2004年9月14日下午3点30分。天程酒店二楼会客厅。宽大的西侧墙壁上贴着一条红底白字的横幅:通榆一中高中六七届二班欢迎恩师王明远恳谈会。在横幅下面是一排高雅的沙发,在沙发正中是预留给班主任王明远老师的空位置,空位置两边是陈敬德副县长和其他老师们,沙发对面是四十多个空着的靠背椅,这场面象是开会前等待着听者入席。这时,刘锋首先高喊一声:上课!同学们鱼贯而入,各自站在了坐位前。王老师健步走进会客厅,象当年走进教室一样,站在了我们面前,高声说:同学们好!对面的三十多位学生齐声回敬:老师好!在这一瞬间,我们又找回了高中学生时代的感觉,仿佛都回到了1966年的班级生活中,这是开着一个以“师生情”为主题的班会。在这次非比寻常的班会上,谁没有积攒了近半生的言语要倾诉!
王老师百感交集,首先是问候,然后是赞扬,最终揭开了一个五年没解开的谜:1999年,刘玉书同学打听到了王老师的具体地址,由全班同学联名写了一封真诚的邀请信,邀请王老师回到他工作过的地方——献出了宝贵青春的通榆。这封信寄到辽阳县第一中学后,收发室的老同志把这封信夹在一堆报纸中,锁在了抽屉里。直到2003年这位老同志退休离岗前  , 清理物品时发现了这封信,才把信送到王老师手上。但这时信已迟到了五年。王老师接到信后,本打算即刻再访通榆,可是全国都在防“非典”,未能成行。王老师说,由于“非典”我暂把去通榆的想法搁下了,但是我今年一定要来,因为再过一年我就七十岁了,所以我无论如何也要来通榆和同学们见上一面……
这是毕业四十年后的一次班会,哪个人在这四十年里不积攒着千言万语,此情此景百感交集。这次坐在一起的同学们的样子,再不是幼稚调皮,而是老诚真挚。大家都共同回顾了这样一个史实:毕业后,有一半以上同学继承了老师的事业当了教师;有25%的人走上了领导岗位任过科局长,80%的人先后成为中共党员。同学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有过显赫的成绩,比如:房晓东同学,由于成绩突出两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从另一方面说,没有一个犯罪的、没有一个受过党纪政纪处分的。
在班会上,房晓东同学朗诵了当年由他执笔,集体创作的《班歌》:
朝晖烈烈风雷滚,桃李园中春色新。
雄文四卷擎在手,团结一心向前进。
胸怀祖国立壮志,勤奋读书为人民。
坚定不移跟党走,誓做革命接班人。
回顾四十年的风风雨雨,每个同学的人生历程,确实都实践了这首班歌。不过,我们当年是接班人,现在又把革命的班交给了下一代。
参加班会的各位老师,都不无感慨。县政协原副主席于业昌老师说,他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比如在工作、生活中也曾受益于我们这些同学。通榆一中原党支部书记林树森老师说,你们这些同学经过四十年风雨,仍然保持着当年的团队状态和团队精神,这些年来互相沟通、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确实难得。陈敬德副县长说,你们班师生这种团结精神使我看到师生之间的感情是纯真的、绿色的、无污染的,相互之间是没有索取的。在这里我看到了尊师重教的生动事例,激发着、鼓动着我今后更好地去管好教育……
在这次班会上,刘锋同学吟诵了由他代表全班同学撰写的长联《恩师赞》:
数尺讲台,一支粉笔,栉风沐雨栽桃李;育才报国,恳恳勤勤德高望重,此间堪屈指;不计功名,点句批章皎月知,鹤声留韵。须赞叹、甘当春蚕织绣锦;传道以厚,授业以精,解惑以明,携万千弟子,遨游仁山智水;德溢通榆八百里,初衷应共吟,问天下英雄,谁无展慧师长?
满腔热血,两袖清风,戴月披星当园丁;施教为民,兢兢业业志烈情浓,他处更昂头;无求利禄,咏古赋今青灯伴,荻影标新。更豪歌、乐做蜡烛照瀛寰;待人以诚,行事以信,示理以睿,趁三五良辰,走进义路礼门;信驰辽阳几十楼,晚景宜同诉,看眼前名士,尽是兴邦栋梁。
虽然这副长联是我们送给王明远老师的,其实也是送给千千万万所有老师的。
在这次班会即将结束时,我代表筹备组宣读了《继往开来的结束语》:
忆当年/ 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早已是/ 蕴深目阔/ 志宏途秀/ 看今朝/儿孙绕膝/ 纹满额头/ 终竟成/ 功昭德著/ 家齐业就/ 让我们/ 真诚永驻/ 青春长留/ 祝师生/ 心宽体健/ 欢乐长久。
 
寻        觅
2004年9月15日上午9点30分。向海自然保护区。
王老师早已知道,这块他曾经来过的地方,已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A级湿地了。这是一方仙鹤迷恋的土地。她聚山陵之俊秀,汇水泽之灵气,孕育了奇特的自然景观。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曾带着《家在向海》的录像片,参加世界环发大会。赵忠祥在录像片中的解说,能让全世界的人们对向海魂牵梦绕,心驰神往。
1965年的冬天,通榆一中高中的学生们都能记得:师生们坐着一辆辆的胶轮拖拉机,从通榆城走了一天才到达一个叫查干歹喜的地方,在漫漫的苇塘里清理陈年芦苇。劳动的场面且不必说了,可有一件事让我记得太深了。有一天,我和四五个同学在收工之后,带着一只水桶,到离驻地几里地以外的一个鱼窝堡,借了冰镩子、搅捞子(捞网),在冰面上打了一个洞。啊!真是令人兴奋,居然真捞出了鱼,大的有半斤多,小的也似半截铅笔。我们一条条的捞,水桶很快就装满了,不知不觉地天也黑了。等我们想到该回“家”的时候,四周已是黑乎乎的,没有一点光亮,分不清东南西北。我们把借来的鱼网赶紧还回,凭着记忆中的来路往回走,但是怎么也走不回去。我们在夜色中走着,来时只有半小时的路,现在已走了两个多小时。显然我们迷路了,不知身在何方、走向何方。我当时累得走不动了,天又黑又冷,也很害怕,因为我知道这荒野中有凶猛的狼和野猪。大家一起走走停停,谁也没有了主意。大约已是半夜的时候,有人发现了一个亮光在远处晃动,我们就兴奋的朝这亮光奔去,不久就听到了许多人的呼喊声。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王老师的声音最响亮,并有些沙哑了……等到我们会合的时候,用钐刀竿捆着的手电筒下面,聚集着的是王老师和我们班的同学们。
而今天的向海,芳草萋萋,黄榆簇簇,河道纵横,蒲苇接天,游鱼戏水,仙鹤起舞,百鸟鸣啼,渔歌唱和,再加上一些人文景观,这里尽展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比如,原有的古庙在“文革”时已被毁掉,而今又在旧址上,按照老图纸 , 重新修建、扩建了“香海寺”。千佛殿、东西配殿、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庄严巍峨,金碧辉煌,古朴典雅,肃穆壮观。刘锋同学有一副长联概括的很好:
裁基揆经纬,桂庑流丹,画栋飞云,雄雄伟伟
留天地;
启阖顺阴阳,芝房叠翠,彤庭映日,穆穆皇皇
郁古今。
我清楚地记得我们拜谒香海寺那天,“功德箱”里也盛载了我们师生善心的点点意思。是啊,这里能陶冶人的情操与性灵,使我们对社会、对人生多了些理解与感悟。
在鹤岛上,一对仙鹤欢迎王老师的到来,竟然跳起了交谊舞。
在鹰山,一只大雕飞到树端,展开三米多长的双翼,注视着王老师和我们几个同学,持续了十来分钟,让我们的摄像师记录下了它大鹏展翅任高飞的形象。
向海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也属于王老师和我们。
这天的下午,我们的母校迎来了当年的老员工。天公做美,一场细雨,把整个通榆一中洗刷的干干净净。美丽的校园里,多处是别致有序的艳艳的花、嫩嫩的草,葱葱的树。高大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体育馆、宿舍楼、家属楼、食堂、一片用橡胶铺成的运动场……这一切造就了全省最优越的教学环境。当我们看到这巨大的变化并感到无比感叹的时候,一中现任党支部书记刘玉书同学,透露了一个令人震奋的消息,吉林省教委确认了二十所示范学校,通榆一中名列其中。
我记得,1988年,我们班同学大聚会的时候,把制作精美、上面赫然写着“摇篮”两个大字的匾额,挂在了通榆一中的门厅上方。
通榆一中是我们的摇篮,摇篮中走出了成千上万的孩子。他们分别读过了清华、北大等无数的高等院校,毕业后工作在北京、上海等地,通榆一中为祖国做出了很大贡献。一中是无私的,一中是绿色的。在宴会上王老师端着酒杯说:在一中工作和学习过的人,是永远值得自豪的,我这次离开通榆时,一定给一中、给我的同事、给我的学生们敬一个军礼。
2004年9月15日23点43分。开通火车站站台。王明远老师登上了列车站在车门口。在列车开动的一刹那,“刷”的一下,右手举到帽沿,敬了个军礼,象一尊高大的元帅塑像……
列车的影子在月色中越来越模糊了,然而,王明远老师的形象却越来越清析了……
我坚信:下一次班会的主题应该是团结、拼搏、求实、向上、创新。还应该是王明远老师照样地把他的学生们聚集在一起,吟唱人生的凯歌。
发表于《风车》2005年第一期 2004/12
阅读 1107
推荐
网友评论

发表

我也说两句
李红魁于2009/10/27 14:57:32写道:
情节!使语言变得无力苍白的情节!
游客于2009/8/31 15:04:32写道:
写的真好,支持了!
苦寒于2009/8/30 18:10:23写道:
还有好作品吗?再发表一些.发表短一点的.最好是照片.
苦寒于2009/8/30 18:10:08写道:
还有好作品吗?再发表一些.发表短一点的.最好是照片.
苦寒于2009/8/30 18:09:50写道:
还有好作品吗?再发表一些.发表短一点的.最好是照片.
游客于2009/8/30 18:05:01写道:
还有好作品吗?再发表一些.发表短一点的.最好是照片.
苦寒于2009/8/29 17:16:24写道:
写的真实,写的是30年前的事,都是我们经历过的.支持一下.
游客于2009/8/29 17:13:01写道:
感动人的作品长点也行.最好加些照片.
游客于2009/8/27 6:48:05写道:
亲爱的游客,很愿意相识,老师不敢当。
皇城根于2009/8/25 12:19:19写道:
字里行间更多的感动,更动的感激,更多的感悟!--皇城根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更多精彩在首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