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一系列湿地保护工程的启动,一个多形态、复合型的湿地保护利用格局正在形成。
“海淀、莲花池、南海子、积水潭……从这些保留至今的地名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北京曾经是水乡!”
在首都师范大学实验楼7层办公室里,洪剑明指着从电脑里调出的资料对记者说,“历史上的北京河湖密布、水系纵横,除了大面积天然湖泊和自然水系外,还有配合城市发展而建造的运河系统和皇家园林水系,北京城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北国水乡’。”
洪剑明是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他的另一个头衔是北京湿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近些年来,教学之余的洪剑明一直致力于北京湿地恢复、保护与宣传工作。2007年4月,他还和一些有识之士共同发起成立了北京湿地研究中心,参与并承担了众多北京及周边地区湿地恢复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课题。
“今年我们参与了北京市科委一项名为《北京市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课题,这是北京市近年来关于湿地方面的一个重大科研项目,这说明湿地生态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洪剑明说。
就在洪剑明他们利用学术力量为北京湿地资源研究与保护不遗余力之时,北京市相关部门也从规划与操作层面积极推进北京湿地的保护利用工作———
2001年,《北京市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发布实施,该行动计划提出了北京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优先项目等,成为北京市开展湿地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
2002年,北京市编制完成了《北京市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1—2010年)》,并经第129次市长办公会审议通过;
2005年,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本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切实加强自然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对遭受破坏的湿地进行抢救性保护、强化对自然湿地开发利用的管理等五项措施;
2007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北京市发改委、市科委、市水务局等部门共同编制了《北京市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7—2010)》,目前已经印发实施。
“建立保护区是保护湿地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袁功英处长在接受采访时说,自1996年北京首次建立拒马河、怀沙河怀九河水生动植物湿地自然保护区以来,目前已建立起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6个,总面积2.17万公顷。其中,汉石桥、野鸭湖等湿地为市级自然保护区,密云水库被列为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已获得相关部门批准。
与此同时,北京城区内的元大都遗址公园、颐和园、红领巾公园、紫玉山庄湿地生态公园等人工湿地也不断加强湿地植被及水禽栖息地恢复工作,湿地保护与抢救性生态恢复得到各级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取得积极成果,一个多形态、复合型的湿地保护与利用格局正在形成。
翠湖湿地:期待中的城市“后花园”
5000年前,这里是永定河故道;从金代至新中国成立前,这里一直是北京的重要水源地;上世纪90年代,资源型缺水让这里大部分水稻田改为旱地;如今,人们要在这里保住一泓清水,再现自然湿地原生态。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离家门口最近、总规划面积2.72平方公里,北京目前惟一一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翠湖湿地公园的“一举一动”,自然引起了众多北京市民的关注。
翠湖湿地公园所在的海淀区上庄镇,是一处在明清时期就有的古村落,由于土地肥沃,历史上多种稻田,著名的京西水稻就出产在此。从地理位置上看,这里不仅是北京城市涵养水源的重要流域,还是北京高新技术总部———中关村的“后花园”。
2003年7月,依据国家和北京市关于湿地保护工作和海淀区“碧水海淀”工程规划,从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出发,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经批准负责承建翠湖湿地公园一期项目,农业专家、锦绣大地公司副总经理李荣旗成为该项目的负责人。
“当时我们主要从发展都市农业、涵养北京西部生态带、打造宜居城市的角度出发,结合湿地系统的保护、恢复与合理利用,对湿地公园各功能区进行了科学划分。”在李荣旗办公室的墙上,贴满了有关翠湖湿地公园的各类图纸,为了给记者讲清楚相关原理,他还特意准备了一组幻灯片———湿地中的沼泽、芦苇荡、滩涂、雁鸭岛、荷花池、人工湿地水净化系统、湿地科普馆、观鸟亭水稻田等功能区一目了然。
“翠湖湿地公园一期初步完工后,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观。”2007年12月5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
数据显示,经过一期建设,湿地公园目前生长有各类水生植物30余科、100余种,陆生植物上百种,植物群落的自然演进逐步接近原生状态,自然和谐。在公园内自然栖息和迁徙的鸟类已经从刚刚修复时的不到10种达到40余种、3000余只;水生动物经过保护和人工饲养相对丰富,鱼、虾、蟹、软体动物、浮游生物均成自然体系。
“之所以在短时间里见成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的人工设计。”李荣旗告诉记者,人工设计可以加速湿地的生态进程,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近到类似自然湿地的状态,同时还可以兼顾到环境美学的要求。
在总结一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海淀区政府于去年底启动了翠湖湿地公园二期建设。根据规划,湿地公园全部建成后,将分为湿地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湿地游览区和服务管理区等4大功能区域,包括草本沼泽湿地、景观湿地、废水处理湿地、雨水收集湿地、河滩湿地等湿地类型。
为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环境污染,生活在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内的800余农户将陆续迁出。据海淀北部新区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李中南介绍,湿地公园内除科普馆、办公用房等必备配套服务设施外,不会再建设其它任何具有赢利目的的建筑设施。即便是必备建筑,其高度也不会超过两层。
由于公园整体目前仍在建设之中,开园时间、开放方式和门票价格尚未确定。不过,作为公益性项目,海淀区政府明确了海淀区园林中心为翠湖湿地公园的业主,确立了翠湖湿地“生态优先、公益事业”的建设与管理原则。
“翠湖湿地建成后,对改善海淀北部地区乃至整个首都的生态环境、投资环境以及当地农民就业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确实值得我们期待!”李荣旗告诉记者,由于种种原因,锦绣大地公司不再参与公园的二期建设,但他自己仍将一如既往地关注翠湖湿地的现在和未来。
汉石桥:一个半荒野湿地的重生
20多年来,在北京芦苇湿地不断消失的现状下,汉石桥湿地在当地政府和百姓的精心呵护下较好地保留了下来,成为北京这个国际大都市中一处绝无仅有的半荒野型湿地。
“近年来,我们在汉石桥湿地补种、复壮芦苇等湿地植物3000亩,启动了植被恢复及水环境整治工程。预计3至5年内,昔日万亩湿地的景观就有望再现!”1月26日,在汉石桥湿地保护与恢复专家座谈会上,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李福利不无自信地说。
这样的专家座谈会,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北京湿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洪剑明也是这个自然保护区专家组的成员之一。“事实上,正是6年前在汉石桥的一趟不经意游历,让我与湿地结下不解之缘。”洪剑明说。
2002年正月初六,洪剑明去北京顺义区杨镇一中看望一位好友。返城之前,好友向他建议:学校附近有一个大坑塘,你是学生物学的,也许会对那里感兴趣。
“那是一片半荒地,脚下是一望无际的黄草和断断续续的冰碴,蒲棒在冬日的阳光下摇曳,时而闪过波浪状飞行的啄木鸟群,沙滩上不时传来凤头百灵的鸣叫,几只雄鹰盘旋在空中……”时至今日,洪剑明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
回到学校后,洪剑明向自己的老师、鸟类学家高武教授建议,应该保护好这片都市中的芦苇荡,把它建成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环境教育的场所。高武教授叹息道,由于将要建设一座高尔夫球场,那个叫汉石桥的地方已经在“北京湿地环境生物多样性研究”课题的调查样点中被除去。
惊讶之余,洪剑明提笔写下了“建立市级自然保护区,对汉石桥湿地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建议。”这封由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七位教师联合签名的建议信寄给了北京市政府。没想到,建议信很快得到了北京市主要领导的批示。不久,汉石桥湿地所在的顺义区专门召开座谈会,洪剑明等7位教师以及11个有关委局办受邀共同商讨保护事宜。
让洪剑明和同事们欣慰的是,在市区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高尔夫球场建设计划被取消,在湿地旁修建马路的方案也被修改。2005年4月4日,汉石桥湿地被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为市级自然保护区。
“汉石桥湿地距北京主城区仅35公里,是北京市唯一现存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也是北京近郊平原范围内绝无仅有的半天然荒野型湿地,在保护动植物多样性、调节区域气候方面有重大作用。”洪剑明告诉记者,汉石桥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多种珍稀水禽的栖息地和南北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目前在此迁徙停歇、越冬和繁殖的水鸟达到了7目、15科、64种,占全国271种水鸟的23.6%。
从2003年起,保护区启动了一系列湿地恢复保护措施,在改造加固湿地环湖路、疏挖防火隔离带的同时,大面积补种、复壮了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群。在湿地东北部,一个日处理能力65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汉石桥上游的污水将集中处理后再流入自然湿地内。
“汉石桥湿地是正在退化中的湿地,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恢复和改善其生态质量。”据保护区管理办介绍,“北京市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建设示范”项目已经批复,目前已有6个子课题开始实施。2006年6月,《北京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也通过了专家评审。
与此同时,汉石桥保护区管理办公室还不断加强核心区执法和管理。据悉,核心区周边有7个村庄,不少村民曾以打鱼摸虾为生,给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阻力。为此,保护区聘用30多名巡逻员,24小时不间断巡视。
“早春芦苇嫩黄淡紫,宛如笋尖;夏季芦苇一望无际、生机盎然,为鸟儿繁殖提供了安全的庇护所;秋季金黄的苇杆与白色的芦花相映成趣;冬季收割残存的芦苇在寒风中摇曳,与遍地黄草一起诉说着沧桑……”洪剑明在《汉石桥,北京的荒野湿地》一文中描述着他眼中汉石桥的美丽,“如今,汉石桥湿地生态景观的修复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未来,这里将成为市民休闲、环境教育的场所,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示范区和绿色奥运的窗口。”
元大都遗址:人工湿地景观的营建与探索
这里不仅展示了北京700多年的城市发展脉络,还提供了一个融生态治理与创意设计于一体的人工湿地样本。
作为北京城市文明发展的见证和实物遗存,元大都遗址对于北京市文化历史的探源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了保护好残存的土城遗址,北京市朝阳区园林局于上世纪80年代规划建设了遗址公园,公园跨越朝阳、海淀两区,从西到东展示了元大都至今北京700多年的城市发展脉络。
然而,大多数人可能不知晓的是,在这个狭长带状、全长9公里的遗址公园里,“暗藏”着一块被誉为“北京园林景观中最富有创意”的湿地景观。该湿地景观位于遗址公园东端轻轨与土城护城河斜向交汇的三角地带,因形似龙头而得名“龙泽鱼跃”。湿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是目前北京城区内最大的人工湿地之一。
一位常在附近散步的老人告诉记者,到了春夏时节,水生鸢尾、水葱、睡莲、菖蒲、芦苇以及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水生植被,让这里一片郁郁葱葱;湿地里还生活着青蛙、泥鳅、蜻蜓、小鸟、野鸭等众多小动物,不光孩子们喜欢来这里玩耍,老人们也都喜欢来这里走走。
虽说还是春暖乍寒,但置身园中,记者还是体验到了喧嚣都市里那份难得的宁静。园内潺潺流水将湿地与“紫薇入画”、“蓟草芬菲”等景观巧妙融合在一起,由碎石或石板铺成的道路,以及木制栈道、亭廊等,给遗址增添了不少野趣。
据介绍,人工湿地景观除了美化环境外,最关键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湿地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人工湿地具有投资低、出水水质好、抗冲击力强、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等优点。”人工湿地专家、易道北京分公司助理董事李凤禹告诉记者,人工湿地景观在处理污水的同时,把清水活鱼还给自然,是人类与水生生物协调发展的自然景观,具有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类似这样的人工湿地景观,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北京市民的视野中:2006年5月,在西城区,首个“模拟型”人工湿地在人定湖公园正式启动。工程改造完成后,不仅可以大量收集雨水、净化全园水质,还可以满足全园植被的灌溉需要;在丰台区,水衙沟二期治理工程建设的同时,还启动了一个约5000平方米的人工湿地项目,建成后它将是城南首个人工湿地景观;在门头沟区,为了改变清水河区域生态环境,当地政府专门在清水河畔修建了3万平方米人工湿地……
最值得关注的,要数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区的人工湿地。这个占地4.5万平方米的湿地水面,采用了世界领先的水质模拟维护系统和生态温室系统。据介绍,中水在经过湿地的数次净化后,流入湖体的水质已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而整个处理成本只是传统污水处理的一半。据悉,奥运会后,这个富有中国山水意境的公园将成为北京市最大的城市公共公园。
来自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在北京5万公顷湿地中,人工湿地就占到了1.5万公顷以上。专家指出,在自然湿地日益萎缩的今天,人工湿地景观将越来越多地发挥其独到的作用。
生成个人网站后就会在此处显示您的图片和信息……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