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水赏梅意境远——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纪行
媒体:人民网 作者: 袁亚平
专业号:西溪湿地
2009/2/16 9:16:04
坐在船上,水路迂回,两岸的岛渚上,成片梅林恍若幽深的梦境,弥漫着古典美的暗香。梅树探出河道,倒映水中,有雪白的玉蝶,粉红的宫粉,深红的墨梅,浅绿的绿萼……
梅花1.5万株,梅林300多亩,真乃“乱花渐欲迷人眼”。两岸梅竹相拥,一水遍落梅香,遮掩在梅花瓣中的竹篱茅屋,野趣横生。
古人说过:“西溪之胜,独秀于水,四望皆芦苇障目,地多梅花。”南宋时,便有皇帝赵构出巡赏梅的“西溪辇道”。至明代中期,冬末春初的“西溪探梅”景观已闻名远近,当时西溪与灵峰、孤山成为杭州三大赏梅胜地。衍至清代,“西溪探梅”更成为西湖十八景之一。
记者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循水赏梅,领悟天人合一的意蕴,追寻生态环境保护之道……
“有文化的村姑”的前世今生
有人说,西湖是雍容华贵的皇宫女子,西溪是天然去雕饰的浣纱女子。
有人说,西溪湿地在于它的那种江南湿地风貌、那种野生野味的情趣。观赏河岸的竹桑柿芦,一种返朴归真的乡村旷野之风扑面而来。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记者多次到过西溪湿地,有次正逢雨天,此地犹如一幅水墨画,展示着烟雨江南的唯美诗意。当然,记者更关注它的历史形成和变化,生态环境的意义,社会文化的价值。
有专家说,以前,西溪有水时就是汪洋,没水时就是湿地。没水时,老百姓就去开垦,于是便有了很多鱼塘。所以,西溪湿地有别于其他湿地,它不是一个原生态湿地,而是一个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农耕湿地、次生湿地,同时也是城市湿地、文化湿地,因为也有很多文人雅客聚集这里,留下了很多深厚的文化内涵。
历史上的西溪风景区,面积约为60平方公里,主要经历了东晋发现、唐宋发展、明清全盛、民国开始衰落的四大发展阶段。
西溪湿地里,有村庄,有农民,还有很多农民养的猪。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房地产开发热潮,农民房的大量建造,西溪水域面积渐渐萎缩,水质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处于五类水质的水平。
从1990年开始,西溪湿地的保护和开发日渐被提上日程。2003年,西溪湿地的综合保护工程等重大项目全面启动。2004年初,《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被杭州市政府正式批复。杭州市决心把这里打造成国家级湿地,乃至世界级湿地。
西溪湿地如果用来房地产开发,政府收益至少在100亿元以上,西溪湿地进行保护至少花费40亿元,一进一出,政府收益减少140亿元。然而,杭州市算的是大账,西溪湿地的保护不但带来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还带来了经济效益。杭州的知名度、美誉度提升,城市升值,这样的收益远远不止100亿元。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有一个生动的比喻,西溪湿地是一个“有文化的村姑”。他说,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利用,通过适度利用实现更好的保护,找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走出一条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路子。要加大名人与文化遗存的挖掘,保护好非物质遗产,不断增强杭州人的文化自信力,增强杭州的文化软实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清淤、引水、截污、生物防治“四管齐下”,进一步改善湿地水质。要注重细节,在从严管理的基础上推行精细化管理,使建筑和装修的细节都与环境吻合,消除视觉污染。
西溪湿地保护工程坚持了六大原则:生态优先,做到“淡妆建筑,浓抹花草”,使得“山青岸绿,鸟语花香”;最小干预,把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都保护好;修旧如旧,老建筑尽量保留;注重文化,保存西溪传承已久的人文气息;以民为本,不但面向公众开放,还可以成为全国大中小学生的科普基础;可持续发展,自2005年5月一期建成开放,今后二期、三期工程的延续,会使西溪拥有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
“渔夫之旅”背后的生态意义
戴上斗笠,坐进摇橹船,两名船工兼渔夫,一边带领游客游览西溪湿地的自然风光,一边介绍这里丰富的物产和传统农耕渔事活动。
摇橹船行过二十多分钟后,就来到西溪湿地著名的景点秋雪庵,也是渔事活动最主要的场地。在渔夫的指导下,游客仔细地寻找芦苇荡边的虾笼,虾笼用绳子连着,一只牵一只地隐藏在水草下。用钩子钩来一只,打开一看,里面果然已经蹦跳着三四只迷路的白虾。这样一只只地搜过去,收获还真不小。还有设在水中央的一种叫倒笼,规模要大得多,倒笼有3米长,水里最下面处开着口,大个头的鱼钻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打开一只倒笼,惹来了一片惊呼,居然有一只大甲鱼!
看渔夫撒网捕鱼,也是很有趣的事。渔夫手拽漁网用力一甩,直径8米的渔网便稳稳落入水中,再一提,里面便倒出好多条银晃晃的肥硕的鳙鱼、鲢鱼、白条鱼。
这时,渔夫将船泊在了烟水渔庄,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游客把这些抓来的鱼虾加工成美味菜肴,再配上西溪准备的农家菜,再没有什么比这更新鲜更生态了!
“渔夫之旅”,让游客在欣赏美景色之余,更感受到湿地作为环保维护者、食物供给者的生态价值,实在是一次完美的体验。
从周家村下船,穿行在芦苇满天的河道间,河面上可见一群群野鸭,时而悠游,时而戏水。那河道护栏上的白鹭,如雕塑般站立,忽然扑腾一下掠过眼前,飞上天去。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有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河流总长100多公里,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凸显了“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江南水乡风光。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陆地绿化率在85%以上,共有植物262种,鸟类112种,各种鸟类占杭州所有鸟类总数的近50%。“千顷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黄橙红柿紫菱角,不羡人间万户侯”,营造了“十里梅花,百顷芦荡,千点白鹭,万年翠竹”的湿地美景。
政府在西溪湿地内放养了各种鱼类数百万尾,用于改善水质。鱼是保持湿地水质良性生态的重要一环。
一位蔡姓专家很肯定地说:“西溪湿地在实施综保工程之后,无论水质质量、大气质量都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鸟类从原先七八十种上升到一百二十来种。现在从杭州市区到西溪湿地,人会明显感觉凉快些。西溪和市区的温差至少相差2-3度。西溪湿地作为城市绿肺的功能正在逐步体现。”
充分利用湿地景观,打造湿地环境知识教育的大课堂,已建和将建的科研科普体系中,将重点突出“一馆、两中心、三区、四园、五站、六基地”,分别是中国湿地博物馆,科研中心、科普中心,朝天暮漾观鸟区、千金漾观鸟区、莲花滩观鸟区,湿地植物园、生态渔事园、西溪农事园、自然体验园,环境监测站、气象观测站、候鸟环志站、水循环实验站、野生动物救助站,物种培育基地、桃花基地、芦苇基地、柿树基地、竹子基地、梅花基地。
沿着原木质感的游步道,曲径一路向下,将游人引入水中。游步道玻璃护墙外鱼虾畅游,湿地植物婆娑的根系在水中荡漾。这个国内首创的百米长的水下观察廊,让游人与湿地“零距离”接触。
有人说,西溪之美,美在生态。西溪之重,重在文化。
有人说,西溪湿地保护是人类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的活教材,对提高杭州整体人居环境质量意义深远,是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典范之作。